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條問題路引發的思考:正視輿論 正視知情權!

一條問題路引發的思考:正視輿論 正視知情權!

4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播發《「扶貧路」質量遭舉報 鋼筋雙層變單層 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曝光了投資近16億元的甘肅折達公路,特別是考勒隧道,在2017年經舉報被國家有關部門勒令整改後,施工單位只是在上面刷了層漆。

該事件被曝光後,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央視微博話題「16億元扶貧路偷工減料」累計閱讀量已達8000萬次。截至4月26日24時,媒體報道量達到3877篇次。

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官網相關通報截圖。

輿情走勢

在質疑與回應中不斷升溫

從輿情時間軸發展可以看出,該事件經歷了三次輿情高峰。

第一階段:媒體曝光引燃輿論

央視曝光後,該消息通過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多媒體平台同時傳播。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再到微信公眾號和網民評論,「扶貧路」「嚴重安全隱患」頻頻出現在標題中,引發了公眾對於「豆腐渣工程」的質疑,事件熱度陡然上升。

當天,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在其官方網站通報了對該事件的處理情況。4月3日上午,甘肅省委常委會對摺達公路突出問題調查處理和整改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但這些官方聲音傳播效果一般,很快就被淹沒在媒體的質疑聲中。

第二階段:輿情全面爆發

這一階段,媒體質疑與官方回應交織在一起,輿情全面爆發。相對於事件本身的工程質量問題,媒體齊刷刷地聚焦於政府作風,「形式主義」「漠視」「作風不實」等詞頻現整個網路輿論場。

與此同時,官方回應的聲音陸續發出。甘肅省交通運輸部門通過網站信息發布、新聞訪談、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工作部署和整改情況。4月4日,甘肅省紀委監委表示,由省紀委監委成立的折達公路問題責任專項調查組已全部進點,正緊鑼密鼓展開調查。相關消息被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中央、地方媒體報道,經騰訊、網易、新浪等門戶網站轉發後,官方聲音逐步上升。

第三階段:官方發布整改「時間表」,輿論熱度回落明顯

4月10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折達公路整改「時間表」。16日,澎湃新聞等媒體再曝折達公路牽扯違法分包等多重內幕,甘肅省交通運輸廳進行了回應。這期間,輿論以媒體報道官方回應信息為主,評論性報道大幅減少,折達公路事件雖還未結束,但已逐步退出輿論熱點。

媒體關注焦點變化

整改的不只是公路

梳理髮現,媒體關注點從探究是否存在工程質量問題迅速轉向,直指政府作風問題,成為此次輿情的顯著特點。

消息被曝光之後,《新京報》4月2日即發表評論,痛批當地監管部門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公然的「體貼」乃至袒護,質疑其中是否有不正當的政商關係。澎湃新聞也表達類似觀點:國家信訪局都收到了舉報,當地官員依然漠視質量安全,是誰縱容了他們的膽大妄為?問責調查,不能只依賴媒體鏡頭,是不是還有更多老虎蒼蠅躲在鏡頭之外?

3日,關於事件中折射出的作風問題成為輿論批評的焦點。《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有了好作風,才能修好扶貧路》稱,期待當地黨委政府能以此次事件為契機,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祛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積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人民網同日也評論指出,相比具體而微的單一問題,折達公路整改中所暴露的系統性問題更值得警惕。需要整改的不只是公路,還有官場商場中的歧路。

網民意見表達趨勢變化

從「泄憤」到逐步理性

通過抽樣分析可見,微博網民在事件初始階段以情緒表達為主,在獲取更多信息後,意見表達呈現理性趨勢。具體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該路段施工中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是否涉及利益輸送及關聯交易;

第二,明知存在質量問題,質檢部門為何還予以驗收通過;

第三,面對輿論監督,當地主管部門是否有消極應付逃避監管責任之嫌;

第四,重點扶貧工程為何會存在質量安全隱患,甘肅境內其他項目是否有類似問題;

第五,關注整改「時間表」和具體措施的進展情況。

點評

正視輿論

正視知情權

該事件之所以在短時間發酵為熱點輿情並持續多日居於輿論風暴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首發信源為央視,其媒體影響力使該事件在曝光後就迅速傳播。

二是將扶貧路與問題工程聯繫在一起,公眾天然對類似事件產生心理預設;媒體在跟進中又突出了對政府部門工作作風的質疑,使該事件多熱點迭加。

三是相關部門在輿情爆發之初的回應與處置式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引爆輿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這一輿情事件中我們發現,媒體和公眾對曝光事件的關注點已不僅局限於事件本身及反映出的問題,折達公路事件就指向了政府部門工作作風,可見類似輿情事件的延伸度在不斷擴展。因此在輿情處置中,官方信息發布和輿情回應就顯得格外重要。信息發布不僅要及時、準確,傳遞的方式也會表達「態度」,產生無形的「意義」。在此次事件中,前期的回應明顯過於單一,公眾獲悉官方聲音的途徑少,傳播效果有限,負面情緒較高。直到發布會上政府部門對該事件的態度、處置被全面報道後,公眾的知情權被滿足,熱度隨即回落。

大家都在看

責編/吳倩 審核/連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交通報 的精彩文章:

晒成績單啦!2017交通權威數據全在這兒
「豫式旅行」指南駕到!

TAG:中國交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