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斧光燭影: 趙匡胤離奇死亡之謎

斧光燭影: 趙匡胤離奇死亡之謎

平定南唐後,趙匡胤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高興之餘又擺駕去洛陽巡視一番,再返汴京,籌劃部署征伐北漢。

當時的趙匡胤年僅五十,正值盛壯之年,加上行伍出身,身體十分健康,但是,就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降觀設黃篆醮。是夕,帝召晉王(趙光義)入對,夜分乃退。癸丑,帝崩於萬歲殿」。

關於趙匡胤的死因,正史並無多大篇幅,《宋史·太祖本紀》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那麼,後世為何會有那麼多疑問呢?

首先疑問來自「金匱之盟」的說法。說的是趙匡胤在位時,曾和太后、晉王立過「金匱之盟」,表示太祖駕崩以後,由晉王趙光義即位。原因是太后提醒太祖皇帝,你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為當初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世宗的兒子年幼即位,所以臣強主弱,才讓你得了柴家的天下。這種事情,可不能再在趙家上演了。

這種解釋聽起來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可是只要仔細一想,問題就來了。

要知道,當人們知道「金匱之盟」時,趙光義已即位六年了。當時的說法是趙普提供的金匱之盟的檔案,可沒見一部史書對此事有記載。即使檔案真是趙普提供的,那金匱之盟肯定是落在了紙面上,但是為何自始至終都沒見到呢。可見,金匱之盟只不過是趙光義授意安排的。史學家也說有,那是他們在為太宗皇帝洗白。

其次,趙光義即位後,就立即改年號,很不符合規矩。要知道,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後的第二年。而宋太祖死於開寶9年,距歲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於是,很多學者開始質疑趙光義的繼承人身份。

與蘇軾大約同時代的一個文學和尚文瑩,在其著作《續湘山野錄》中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就是「斧光燭影」的由來。

不過,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記載語言很像小說家所為,可信度也打了折扣。其中的「斧」字,常人都會想到就是殺人用的大斧子,是趙光義的「兇器」。實際上,《續湘山野錄》中所載的「柱斧」即「玉柱斧」,一種在手掌上玩的小玩意兒而已,很像《紅樓夢》里老太君用的「玉如意」,肯定不能用來殺人。至今昆明大觀樓孫髯所撰的著名長聯中「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揮玉斧」就是指這種「斧」。

有人質疑就有人幫洗白,此人就是大史學家司馬光。

司馬光在《涑水紀聞》里極力為趙光義辯護:「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綜合起來,司馬光就是一個觀點:趙匡胤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不過,司馬光的說服力顯然很次。首先,這個記載是說原本是叫趙德芳來議事的,而不是召晉王議事,所以對於趙光義即位一事有很多的疑惑。

其次,要知道當時是趙光義的子孫繼承皇位,司馬光當然要為趙光義說話,而不敢對太宗的繼位有任何的質疑。就算有,司馬光也只能讓這些疑問爛在肚子里。

至此,趙匡胤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弟弟趙光義買通太監王繼恩等人毒死的。這種手段之後趙光義屢試不爽,李煜、錢俶、劉鋹等降王之死,同出一轍,以此推之,趙光義可謂世間一大「藥劑師」也。 

其實,宋太祖對弟弟宋太宗,可謂仁厚至極:

帝(宋太祖)以晉王(趙光義)所居,地勢高仰,水不能及,六月,庚子,(太祖)步自左掖門,至其第,遣工為大輪,激金水注第中,且數臨視,促成其役。(晉)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務修舉。帝(太祖)數幸其府,恩禮甚厚。嘗病殆,不知人,帝亟往問,親為灼艾,(晉)王覺痛,帝亦取艾自灸,自辰至酉,至汗洽蘇息,帝乃還。又嘗宴宮中,(晉)王醉,不能乘馬,帝起,送至殿階,親掖之。(晉)王帳下士蒙城高瓊左手執鐙以出,帝顧見,因賜瓊等控鶴官衣帶及器帛,勉令盡心。    

哥哥如此有仁有義,趙光義不僅真下得去手,日後還逼死哥哥的後代。《太宗本紀》說:「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所說涪陵縣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貶而死,以除去他們對皇位的威脅。宋後則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後,因繼位問題和他爭吵,故在其死後不按後禮安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在我國歷史上,與五代十國相似的不是五胡十六國,而是三國
趙匡胤想要遷都的想法為何遭到眾多文人武士的一致反對?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