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編輯該不該懂設計?如何「撕」得更有質量

編輯該不該懂設計?如何「撕」得更有質量

這是3月份寫的稿子。

昨天去聽了做書組織的活動——原創繪本離孩子有多遠。雖然嘉賓們的一些觀點我並不認同,但熊亮老師說「編輯應該有審美,包括圖畫和文字的審美」,這點我是非常贊同的。

上周,我在木鐸沙龍做了一期《金子美鈴童謠集》的做書分享。書中光影插頁的設計吸引了很多人。分享結束後,有位編輯同學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想找合適的設計師、好的設計師,但我不懂設計怎麼辦?」

「找設計師」聽起來像是個HR的問題,但如何「找對人」「與人溝通協作」「編輯需要做什麼」才是很多編輯面臨的實際問題。

1. 編輯該不該懂設計?

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的確「不懂」設計也照樣能做出書來。

這裡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種原因是,很多版權引進的書是不換封面的。比如兒童繪本,大都只是更換封面字體與內文字體。但國內的兒童繪本,在字體設計上又是被吐槽得最多的地方。我常常有童書出版機構和社科文藝類出版機構不在同一個出版圈的恍惚感。

當我們談起編輯時,更多想到的是編輯的文字能力、搜索作者或選題的能力,以及營銷宣傳能力,而審美能力往往被忽略。對於兒童繪本這種視覺傳達要求非常高的品類中,對編輯審美或設計能力的缺失是極其詭異的事情。這就導致很多兒童繪本在簡體中文版轉化時遇到文字與插畫格格不入的情況。

eg.1 這本書在引進時,大概是為了降低成本,改變了《形形色色的橋樑》這本書的開本比例。這造成原圖上下都多出一條白色部分。這種改變,將原版中封面圖中「橋很長,向四方延伸」的視覺效果嚴重降低(大長腿變成矮挫胖)。更重要的是,一本插畫整體線條偏向於「非襯線」感覺的繪本,卻配以了複雜的中文字體和字型大小,十分不協調。原版中,僅僅通過書名左右兩部分不同顏色單詞的設計就已經做到了區分和強調的目的。可以說中文簡體版在這唯一需要設計地方的設計都是失敗的。

總聽編輯說,讀者水平有限,很多人買書根本好壞不分。其實我們做的書也沒有幫助讀者們有更具審美力的閱讀體驗。

編輯們畢業於各種專業,大多數沒有專門學過設計,或基本的設計理論。即使在國內外的出版專業課程設置裡面,似乎也沒有針對設計方面的課程。編輯對設計的理解與學習,一方面來自於從小環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工作以後的自我學習。

但我國應試教育下的學生最大的問題恰恰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即使終於意識到自己在設計基本理論上的缺失,卻只是想著找到一本「從入門到精通」的教程,或聽高人點撥兩句就能茅塞頓開。但是,根本沒有這樣的教程和金句良言,尤其是在設計領域。

讓我更加難以置信的是,編輯逐漸將圖書設計視為圖書製作中獨立存在的一環。好像製作一本書,只要把稿件拿來,文字交給文編,設計全權交給一位知名設計師就可以安枕無憂等待印刷上市了。做書變成一種流程。

正是這樣的錯覺,導致編輯和設計師之間越來越缺乏交流與相互學習,「你做你的文字編校,我做我的圖書設計,讓我們彼此尊重」,反而成為了一條新的行業規則。自我要求高的設計師,開始將圖書的文本編輯部分逐漸納入圖書整體設計的範圍;而也有一些設計師,在缺乏產業約束的大環境下,做著越來越重複的機械設計,消耗自己那僅有的靈氣。

在和台灣插畫師、設計師合作後,我越發覺得大陸的出版圈在請設計師方面,呈現出一種傻大款的氣質。同等水平的設計師,我們給的價格一定比台灣高。由於圖書編輯自己不懂設計,盲目崇拜知名度,導致集體追捧有限的知名的設計師。不僅國內設計師的整體水平很難提高,性價比還越來越低。「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就是對目前很多編輯選擇設計師的一種生動詮釋。

編輯要懂設計,就像設計師要理解文本一樣,這是做一本書溝通的基礎。無論什麼樣的設計方案都照單全收,優劣不分,這才是對書籍設計,對做書的不尊重。

2. 什麼叫懂設計?

與設計師相比,編輯所謂的懂設計絕不是能像設計師一樣做出設計方案,也不是為了讓設計師完全按照編輯的想法去實施設計。編輯懂設計,是指要懂得設計的基本原理,在選擇設計方案時,不是一門心思地憑感覺。

在日劇《重版出來》中,編輯五百旗頭誇讚主角小熊,說她「緊握時代的感性,有與年輕讀者最接近的感知力」。我相信這種感覺對編輯來說是必要的,但是解決問題時光有感覺是不夠的。尤其是面對做得並不到位的設計或排版樣張時,編輯需要知道問題在哪裡,建議修改的方向具體是什麼。

在我們做《粗糙食堂》這本書時,封面設計修改幾次,最初的內文排版方案也沒有完全被我們認可。甚至在後面的重新排版環節,也進行了整容般的修改。

與圖書內容匹配是封面設計的基礎

在最初的封面設計中,設計師給過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

eg.2 左邊是設計第一稿,從設計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給我們的感覺比較平,無論從書名契合度上看,還是從設計本身看,特點並不突出。在責編與設計師溝通後,設計師給出了右邊的第二稿。第二稿是一種以書名為主體的設計。我們所有人都覺得第二稿的確更吸引眼球一些,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這不是我們這本書的封面。因為和內文的手繪氣質完全不同。

我曾經也看過一些講暢銷書的書,的確有人提出封面不必與內文一致,甚至標題也不用有聯繫,只要吸引眼球就好。但是,當我作為讀者讀到一本書,如果其內容和封面完全不一致時,我無法忍受,感覺被欺騙。帶著這樣理由的堅持,在第二稿基礎上,設計師做了第三稿。

eg.3 第三稿是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做了整體氣質上的改變。尤其是,作為一本手繪食譜,封面中元素圖全部使用了作者手繪圖。然而,看到這稿時,我們還沒有完全滿意,我們又對細節做出了修改建議。在我們明確給出右面對比說明之前,責編也很難get到我們的點。我們必須通過具體細節的說明來表達我們的建議。

所以我們找來構圖相似的封面來進行具體比較說明,希望在細節上更加完善。下圖是我們最終上市時的版本,可以對比看下我們做了哪些調整,想想為什麼這麼調整。

守住內文排版的基本原則

在《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中,有對設計原理的基本介紹。雖然不能讓你一下變成設計高手,但是至少能明白設計中遵循的基本原理。所有打破原理的設計必須是建立在了解原理的基礎上。因為設計需要合理。

eg.4-1 在最初的內文樣張中,整本書只用了一種字體。但是這樣的設計或許整體感很強(?),但是這種手寫風格的字體用到大段文字時會非常亂,不易閱讀。而且,這樣使用字體,會造成各級內容不易區分。因此,我們在這個方向上請設計師進行了樣張的修改。

eg.4-2 重新調整的樣張,底色選擇了對比更強的顏色,同時,將正文的字體換成了更易閱讀的印刷體,和各級標題有了區分度。

選擇字體不是純粹個人喜好,也不是今天流行什麼就用什麼。書中所有環節的選擇都是為了與書的內容更加契合,更加易於閱讀。設計是為產品服務的。

關鍵環節給予技術支持

《粗糙食堂》是採取「設計師給樣張,排版公司按照樣張排版」的常用模式製作的。這種模式對於純文字或者流式排版的書來說是一種高效率的方式,而對於一本手繪食譜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eg.5 左邊是內文最初排版文件,右邊是重新調整的內文,我們對內容進行了徹底地重新梳理。

排版公司給我們的是左邊這樣的排版文件。可以看出,文字和插畫已經完全割裂,一張張小圖像是隨意擺放在頁面上的。排版公司完全沒有理解手繪食譜是什麼,插圖與文字的關係是什麼。

對於文字書來說,有了樣張,排版就是一個相對機械化的工作,但是對於手繪食譜來說,每一頁都要根據圖文來考慮排版方式,每一頁都需要設計。

如果編輯不懂這種類型圖書的排版特點,採取了「樣張-灌版」,而不是整體設計的方式來製作,必然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所以,做哪一類書就需要學習和這類書相匹配的設計基礎知識。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閱讀參考分析別人做得好的書。

3. 編輯的自我定位

回到我們文章最初的問題。我覺得,如果編輯不懂設計,是無法找到合適的設計師的,所以那個問題根本無解。優秀的設計師也有和圖書內容匹配度的問題,只是請別人介紹「好的」設計師,根本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因為別人並不了解你的項目。

如果一名編輯不懂設計,那麼就無法判斷設計師合適與否,如果一名編輯不懂設計,那麼判斷一個封面的好壞只能全憑感覺,又或是,完全的信任?

在日劇《重版出來》中,有一個情節:為出版一本漫畫單行本,編輯找到一位著名的書籍設計師做封面設計。當設計師問編輯,想要什麼樣的設計的時候,五百旗頭蜜汁微笑著說:「能暢銷的設計。」

看到這裡,我也尷尬地笑了。

如果編輯與設計的溝通能如此簡單,那麼編輯的存在價值也將大打折扣。這也導致很多新編輯會誤把做出個好封面,做出好的裝幀設計,與找到好的設計師完全划上等號,也會誤以為,編輯可以不懂設計。

我還曾看過一個編輯給設計師的設計要求:有點兒讓人看不懂的感覺。

這些看似可笑的溝通都是源於編輯對自我定位的不清晰。編輯必須了解出版每個環節上的基本原理,了解自己的書,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沒有哪一點可以省略。即使與大牌設計師合作,你也需要具備與之對話的能力。

如果不會,要麼去學,要麼改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日星 的精彩文章:

TAG:夏日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