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基辛格的思想演變,一個既有哲理又帶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的思想演變,一個既有哲理又帶感情的教育故事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


內容簡介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個檔案館的材料,8000餘種、合計近40000頁的資料……在基辛格的委託下,哈佛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研究了海量此前從未公開的歷史資料,向人們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論家。基辛格的思想資本有兩個基礎:歷史研究和理想主義哲學研究。

這是一位知識分子的傳記,但又不僅僅是一部知識分子的傳記,因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變過程中,研究和經驗極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相互影響。這是一部成長小說——既有哲理又帶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為五個階段:一,他經歷德國暴政,領略美國民主,後來以美國士兵身份回到德國;二,他在哈佛初步接觸哲學上的理想主義和歷史知識,並成為核戰略領域的公共知識分子;第三階段的他成為納爾遜·洛克菲勒和肯尼迪總統的顧問,從華盛頓特區的政治現實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第四階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識到美國無法成為越戰的贏家;第五階段的他在巴黎學會了什麼是外交欺騙,直到後來完全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松總統的任命,成為政府官員。

弗格森以為,年輕的基辛格志存高遠,的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作者簡介

(英國)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著名歷史學家,博士,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米爾班克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采高級國際研究學院迪勒-馮?弗斯滕伯格基金會傑出學者。

弗格森共撰寫了包括《戰爭的悲憫》《羅斯柴爾德家族》《帝國》《文明》《基辛格:理想主義者》在內的15部著作,其中《基辛格:理想主義者》榮獲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阿瑟·羅斯獎。2008年,根據其作品改編的PBS系列紀錄片《貨幣崛起》榮獲國際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2011年,其電影公司推出的首部長篇紀錄片《基辛格》榮獲紐約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弗格森榮獲的其他眾多獎項還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公共服務獎(2010年)、哈耶克終身成就獎(2012年)、路德維希·艾哈德經濟新聞獎(2013年)。除了每星期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波士頓環球報》撰寫專欄,他還創辦了Greenmantle諮詢公司並擔任董事總經理,還是艾弗里資產管理公司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的董事。他的新書《廣場與高塔》於2018年1月在美國出版。

譯者:陳毅平

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教授。華中師範大學英語系本科,天津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研究生,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曾在武漢工學院、武漢大學和汕頭大學工作。多年從事英語和翻譯教學,主要研究興趣為語言學、語用學和翻譯。譯著包括:《海明威》《英語名家散文》《廢墟中的大學》《平衡》《大顛覆》《自製美學》等。在《英語廣場》等雜誌發表譯文80餘篇。


書籍摘錄

1

毫無疑問,現當代既受人敬重又遭人痛恨的政治家自然也包括美國國務卿,而其中沒有哪個人比得上基辛格。

1972年11月奧里婭娜·法拉奇採訪基辛格的時候,還不是他功成名就的政治生涯頂峰。幾年後,法拉奇諧謔地模仿當時雜誌封面的口吻寫道:

這是一個大名人、大要人、大福之人,他被稱作超人、超級明星、超級德國佬。看似有矛盾的盟國他能撮合到一起,看似無法簽署的協議他能簽下來,他能讓全世界屏住呼吸、安安靜靜,就好像所有國家都是他在哈佛教的學生。

此君令人難以置信、不可捉摸、無法忍受,他可以隨時面見毛澤東,隨時造訪克里姆林宮,只要他認為有必要,甚至可以深夜叫醒美國總統併到總統的卧室彙報。這個人怪裡怪氣,戴一副角質邊框眼鏡,詹姆斯·邦德往他身邊一站立馬會顯得索然無味。邦德會開槍,會格鬥,會從飛馳的汽車上一躍而下,他一樣都不會,但是他會建議開戰,會促成停戰,自詡能改變世界命運,他也的確改變了世界命運。

1974年6月的一期《新聞周刊》封面的確刊登了基辛格「超級德國佬」的卡通形象,他一身超人打扮,緊身衣、披風一應俱全。接下來的幾期封面把他描繪成「白宮地下室掌門人」「尼克松的特工」以及美國的格列佛—身邊圍滿了代表「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小人國人物。《時代》雜誌更為之神魂顛倒。基辛格在任期間至少上了15次《時代》封面。有一則介紹他的人物報道說,他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人」。

當然,以上種種說法都有一絲戲謔成分。有個笑話自1972年年底就開始到處流傳:「想想吧,要是基辛格死了會怎麼樣。尼克松就成美國總統了!」複合詞「尼克辛格」也時髦過一陣,暗示基辛格與尼克松平起平坐。1972年出版的查爾斯·阿什曼所著的《基辛格:超級德國佬的冒險經歷》封面上,這位同名超級英雄衣衫不整,臉上的口紅印道破天機。

玩笑歸玩笑,當時基辛格的確是大名鼎鼎。在1972年蓋洛普民意測驗「最受崇拜的人索引」中他排名第四,1973年躍居第一。1973年5月,78%的美國人能認出基辛格,而一般只有總統、總統候選人、大牌體育明星和影視明星能擁有這種知名度。到1974年年中,根據哈里斯調查中心的常規調查結果,他的支持率已達85%,著實驚人。

美國所有的國務卿早晚都要接受查理·羅斯的專訪。上查理·羅斯的訪談節目將近40次的只有基辛格一人,這還不算他在肥皂劇《豪門恩怨》和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中的戲份。美國所有的國務卿都上過報紙的漫畫,只有基辛格有幸成為三部動畫片(《生化怪人》、《辛普森一家》和《惡搞之家》)中的卡通人物。

但是,早在1972年,基辛格就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名氣轉瞬之間就能變成惡名。他寬慰奧里婭娜·法拉奇道:「我造成的影響,我是說公眾對我的評價,對我毫無影響。」

我不想出人頭地,也沒去琢磨怎麼出人頭地。相反,如果你真想知道,說實話,出名不出名我根本不在乎。我一點兒也不怕失去喜歡我的公眾,我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如果我受公眾反應的干擾,如果我每一步都要算計,我將一事無成……我不是說自己永遠都是名人。事實上,名氣這個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

他的話沒錯。

名氣總是雙刃劍,成名了也會被人嘲笑。伍迪·艾倫為PBS(美國公共電視台)錄製了一檔30分鐘的「諷刺紀錄片」,他在片中嘲弄基辛格,片名為「臨危受命:哈維·沃林格的故事」。此前艾倫剛剛拍完《性愛寶典》,接著他匆匆忙忙寫好劇本拍完紀錄片,本計劃1972年2月播出,不過險些因為政治原因被叫停。(PBS聲稱那年有競選,不能播放該片,否則對其他候選人不公;實際上是因為這家政府資助的廣播公司無法說服艾倫不對總統夫人帕特·尼克松的事情刨根問底,害怕惹惱了白宮。)

片子里有一幕很典型,艾倫扮演的沃林格打電話要求「查禁《紐約時報》。這是一份紐約式的、親猶親共的左翼報紙,那還只是體育專欄」。還有一幕,有人問沃林格如何評論尼克松總統的(真實)聲明,即「我們要結束(越南)戰爭,贏得和平」。艾倫吞吞吐吐地說:「尼克松先生的意思是,就是,嗯,重要的是要打贏戰爭,同時要贏得和平;或者,至少是說,輸了戰爭也失去了和平;嗯,或者至少贏得部分和平,或贏得兩次和平,也許是失去幾次和平但打贏一部分戰爭。還有一種可能,打贏部分戰爭,或者輸掉一部分尼克松先生。」

採訪人:華盛頓很多人都說您在社交生活中表現得極為活躍。

沃林格:這個太誇張了吧,我想,我……我……喜歡漂亮女人,我喜歡性愛,不過,嗯,必須是美國式性愛。我不喜歡非美國式性愛。

採訪人:那您怎麼辨別哪種是美國式性愛?

沃林格:如果你感到羞愧,那就是美國式性愛。知道吧,嗯,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感到內疚……感到羞愧,我認為沒有內疚感的性愛是不好的,因為那樣簡直就成了快感。

PBS高管提出反對意見,說這部片子低俗。艾倫調侃道:「對於這屆政府很難說有什麼事不是低俗的。」

在尼克松總統下台之前,拿尼克松政府開涮老早就成了曼哈頓喜劇藝人的家常便飯。對基辛格來說,他在政府里的位置僅次於尼克松,所以也就成為僅次於尼克松的眾矢之的—哪家媒體都一樣。諷刺歌曲詞作者湯姆·萊勒當時寫的那些歌現在大多被人們遺忘了,但他有一句話另當別論。他說:「自從亨利·基辛格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政治諷刺作品就過時了。」

此前,法國歌手兼詞作者亨利·薩爾瓦多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基辛格,黎德壽》,諷刺美越談判毫無進展。漫畫家戴維·萊文繪製的基辛格漫畫也許最為辛辣,一共十多幅,其中有兩幅連左翼自由派的陣地《紐約書評》也覺得太過分了而不敢刊載:一幅是基辛格赤身裸體,背後滿是可怕的文身;另一幅畫的是基辛格在星條旗床罩下,樂滋滋地強暴一名裸體女郎,而女郎的頭就是地球。(維克托·納瓦斯基不顧下屬的抗議,在《國家》雜誌上刊登了第二幅漫畫。)

好像對於基辛格這個人物,僅僅提到他的名字,就會觸動一代人集體意識中的某個痛處。約瑟夫·海勒1979年出版的小說《像戈爾德一樣好》,主人公是已屆中年的英國文學教授布魯斯·戈爾德。這個戈爾德正在寫一本書,那本書正是:《基辛格》。

他是多麼熱愛而又憎恨這個發音帶噝噝聲的名字。

戈爾德對他嫉妒得要命,這且不說,從基辛格成為公眾人物的第一天起戈爾德就恨他,現在依然恨他。

艾瑞克·愛都為英國喜劇團體「巨蟒」寫的歌雖然有點兒傻裡傻氣,但也說明大洋彼岸的英國人也有這樣的體驗:

亨利·基辛格,

我是多麼想念你,

你是我夢中的博士。

你頭髮打卷,

通過眼鏡盯著人看,

滿肚子心眼兒,不擇手段。

整整一個時代都濃縮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的那一刻。那天,很多人一起觀看了穆罕默德·阿里的拳擊賽,賽後愛都和滾石樂隊的羅尼·伍德在基辛格背後做「鬼臉」。基辛格一走,這兩位英國藝人便「大聲號叫,癱倒在地上」。

2

有人笑話基辛格。有人見了他會發愣。法拉奇這麼說他:「一條比冰還冰冷的鰻魚。天哪,這個人怎麼如此冷冰冰!」

整個訪談下來,他從未改變過那種面無表情的神態,那種嚴厲或諷刺的眼神,也從未改變那憂鬱、單調、一成不變的語氣。說話人的聲音高一點兒或低一點兒,錄音機上的指針都會隨之移動。但是他說話的時候錄音機總是沒什麼動靜,我只好時不時檢查機器,還好機器很正常。你知道雨水落在屋頂時的那種鬧心的咚咚聲吧?他的說話聲就像那種聲音。基本上他的思想也是如此。

要探訪新聞領域對基辛格的報道,很多時候你都會碰到這種有關他情緒失常的話語。法拉奇接著說,他是「伯特蘭·羅素所說的那種權力的最名副其實的寫照:如果他們說『去死吧』,我們就要死;如果他們說『活著吧』,我們就能活下來」。他的行為準則是「神神秘秘,專制主義,利用尚未蘇醒過來發現自身權利的民眾的無知」。

有時候這種情緒失常便會演變成徹底的瘋狂。在一大批網站上都能找到對基辛格莫須有的指控,它們聲稱要揭露比爾德堡組織、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三邊委員會等組織的罪惡行徑,據說這些組織都是由光明會成立的,旨在為「世界政府」實施邪惡陰謀。這些指控至少分四派:仇英派、偏執反共派、狂想派,還有極左民粹派。

仇英派的觀點源自喬治城大學歷史學家卡羅爾·奎格利的作品。奎格利認為早在塞西爾·羅德斯和阿爾弗雷德·米爾納任職期間英國就對美國圖謀不軌,而J. P. 摩根、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和《新共和》雜誌是三大主謀。按前托洛茨基分子林登·拉羅奇的話說,亨利·基辛格「爵士」一直就是一個「有影響的英國間諜」(證據是他獲得過榮譽爵位並於1982年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發表過演講)。

拉羅奇的同事也聲稱基辛格在哈佛的導師威廉·揚德爾·艾略特屬於一個「頑固同黨網路,他們通過文化和其他手段繼續策動英國國內反對美國的戰爭」。其目的是「摧毀美國和任何在近似美國的原則上建立的國家,在此廢墟上建立……一個新的『黑暗時代』,將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推廣到全世界」。該網路整合了三K黨、田納西州聖堂武士、圓桌會議、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以及由基辛格主持的哈佛國際研討會。

還有一種指責同樣無憑無據,但性質更嚴重,直指基辛格是蘇聯間諜。加里·艾倫(約翰·伯奇協會成員、種族隔離主義者喬治·華萊士的演講撰稿人)認為,基辛格不僅是「美國集權力、金融、政治三大影響力於一體的最強大勢力洛克菲勒家族的代理人」,還是蘇聯克格勃組織中的共產黨分子,代號「博爾」。他混進白宮之後,就開展「陰謀活動」,「企圖通過延長越南戰爭,達到讓美國秘密進行單邊戰略裁軍的目的」。

類似的指控也可見於一部名為《睡椅上的基辛格》(1975)的大部頭著作,該書作者是極端保守主義者、反女權主義者菲莉斯·施拉夫利和退休海軍上將切斯特·沃德,兩人指責基辛格拿「全體美國人民做克里姆林宮的人質」。

說蘇聯人僱用基辛格在戰後德國工作的奇談怪論可以追溯到1976年艾倫·施湯在極右雜誌《美國言論》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援引波蘭變節軍官邁克爾·戈樂涅沃斯基的證詞,說基辛格曾為一個代號為ODRA的蘇聯反間諜組織效力。戈樂涅沃斯基的證詞揭露至少有6名蘇聯間諜打入了西方情報機構,包括英國叛徒喬治·布萊克。布萊克在朝鮮戰爭中被俘後「變節」,造成至少40名英國陸軍情報六局特工喪生。然而,對「博爾」的指控從未找到真憑實據,後來戈樂涅沃斯基自稱是尼古拉二世的兒子、俄國王位繼承人察列夫斯基·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於是就連他在神志清醒時說的話也徹底沒人相信了。

徹頭徹尾的狂想分子甚至連紀實性證據都不想拿出來。得克薩斯州記者吉姆·馬爾斯的暢銷書《秘密之治》認定基辛格參與了一場憑空想像的陰謀,其中涉及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三邊委員會和共濟會。同樣,韋斯曼·托德·肖稱基辛格是「新世界秩序的建造大師……依然在世的、甚至是歷史上都排得上號的大惡人之一」。

萊恩·霍羅威茨斷言基辛格參與了一起製藥公司的全球陰謀,蓄意傳播艾滋病病毒。這種斷言似乎建立在把基辛格的名字進行字母數字分解的基礎上(據說基辛格這個名字「可以解讀為666」)。據艾倫·瓦特說,基辛格參與「艾滋病計劃」的動機是想解決人口過剩問題,他還指責基辛格與伊斯蘭極端主義抬頭有關。

一名顯然是精神錯亂的女作者化名「布賴斯·泰勒」發表文章,一口咬定在她小時候基辛格把她變成了一個「精神受控的奴隸」,經常逼她按照倒序吃字母麥片,帶她到迪士尼樂園「這是一個小世界」景點去玩。

最瘋狂的要數戴維·艾克,他的「著名惡魔清單」里不僅有基辛格,還有阿斯特夫婦、布希夫婦、柯林頓夫婦、杜邦夫婦、哈布斯堡夫婦、肯尼迪夫婦、洛克菲勒夫婦、羅斯柴爾德夫婦,以及英國皇室所有成員—更不消說布萊爾、丘吉爾、希特勒、戈爾巴喬夫和斯大林了。(喜劇演員鮑勃·霍普也列了一份清單。)在艾克眼裡,基辛格是「光明會中最權威的幕後操縱者之一」。他不僅是「惡魔、精神控制者、虐童者、大規模屠殺和破壞性戰爭的首創者」,還是一個帶有「爬蟲血統的變形師」。艾克怕人們不懂,還解釋道:「當然,我說『惡魔』,是指這些人濫殺無辜。」

對這種胡說八道,沒有一個正常人會往心裡去。但是左派陰謀理論家提出的指控可就另當別論了,這些人說話可謂一言九鼎。霍華德·津恩在《美國人民的歷史》一書中認為,基辛格的智利政策至少部分是在為國際電話電報公司謀取經濟利益。這種抨擊一般都拿不出證據,只是無端地侮辱人。

在津恩看來,基辛格「動不動就向戰爭和毀滅王子屈膝投降」。電影導演奧利弗·斯通和彼得·庫茨尼克合著的《躁動的帝國: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稱基辛格是個「精神病」(誠然這是引用尼克松的說法)。「剛左」新聞學前輩亨特·S. 湯普森說他是「狡猾的小魔鬼,一個世界級騙子,說話有很濃的德國口音,位高權重,眼光非常敏銳,善於發現弱點」,還加了一句,「性變態」。

一家中間偏左派的網站最近指控基辛格插手了2001年9月的「炭疽事件」,當時炭疽桿菌被郵寄到多家媒體和參議院辦公室,導致5人喪生。就基辛格研究而言,陰謀理論家和動畫連續劇《冒險兄弟》的創作者一樣,都為歷史知識提供了寶貴資料;劇中主人公是「一個身穿黑色制服的神秘人物,隨身攜帶一個醫藥包,還親切地稱之為『魔法殺人包』……他就是亨利·基凶格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通過操控神經元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距離人類控制思想記憶情感還遠嗎?
歐足聯來中國賣新賽事,但這個市場正在變化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