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宋風雲丨宋太宗北伐契丹,歸根結底還有國力因素

兩宋風雲丨宋太宗北伐契丹,歸根結底還有國力因素

原標題:兩宋風雲丨宋太宗北伐契丹,歸根結底還有國力因素



【1】

當代歷史愛好者對宋朝歷史最痛心的,莫過於北宋沒有及時收復燕雲十六州,以至於給後世的金滅北宋、元滅南宋留下了後患。


但是,痛心歸痛心,對於當時的無奈,後世也應該理解。


因為,打仗歸根結底是要打錢。


蜀漢那會兒,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最終無功而返,並且曹魏還吞了蜀漢和東吳,原因何在?


其實,說白了就是經濟差距:曹魏富有,而蜀漢貧窮,東吳也貧窮。


蜀漢北伐曹魏,本質上就是透支民力的體現。


【2】


北宋宋太宗在位初年,宋遼兩國軍事衝突不斷,而且雙方互有勝負。

宋太宗考慮來個一勞永逸的解決遼國問題,於是,一度打算徵集河南河北地區的壯丁,擴軍備戰,準備北伐契丹,一舉滅亡遼國。


此時對黃河南北的戰爭動員,驚動了不少北宋臣子。


有北宋官僚認為,如果宋太宗真按照預先制定的計划動員老百姓,那麼,北宋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稀缺,並且生產也會遭到巨大的破壞。


因此,北宋朝野上下紛紛反對宋太宗徵集這麼多民夫,甚至北宋丞相還委婉勸阻宋太宗:河北的人擅長征戰,可以當兵,河南民風較弱,當兵起不到太大作用,不如讓他們務農,支持前線。


其實這是丞相保全河南勞動力的託詞。


宋太宗見阻力太大,只好不徵發河南地區的百姓參加北伐。


【3】


而從這段細節不難看出,雖然宋遼邊境衝突,宋遼兩國勝負參半,但是,宋朝當時的人力物力財力,確實在吞併遼國方面力不從心。

如果把生產的人力用在戰爭上,那麼就意味著財力和物力要受到削弱。


總之,北宋當時的綜合實力,不足以吞併契丹。


因此說,宋朝無力吞併契丹,並非太宗的過錯,國家綜合實力不行,是需要長期發展,而非靠一腔熱血就能在一朝一夕改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窗夜話 的精彩文章:

隋唐史丨隋煬帝嫌棄百姓太多,原因何在?
論語筆記丨孔子的仁心,堪比慈悲之心

TAG:西窗夜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