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視機越換越大,看的人越來越少

電視機越換越大,看的人越來越少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艱辛奮鬥,四十年滄桑巨變!40年歷史變遷如洪流滾滾而過,我們的家庭、婚姻、事業、生活裹挾其中,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深度變化。

為全景記錄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昆明信息港彩龍社區自2018年3月26日起,開展以「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為主題(題目可自擬)的徵文活動,邀您動情講述。

今天我們為大家選登的是網友@南天的文章:電視機越換越大,看的人越來越少

記得第一次看電視,是在1972年。當時,昆明市圍海造田剛剛結束,接著是官渡區福海公社的圍海造田,取土料場仍是蘇家村的龍潭頭上,他們就住在省委黨校養豬場的宿舍區里。當時我已有12歲,職務是生產隊里的放牛倌。用隊長大叔的話說,管著一群牲口,好醜也是個領導。

聽說養豬場要放「小電影」,當然是三下五除二地劃完飯後,就迫不及待地趕去了。人很多,至少有二百多人。要想鑽到前面,是根本不可能的。無奈,我只好爬到一棵樹上,算是看到了那個神秘的鐵盒子。鐵盒子里的畫面,忽而清晰,能看清是《鋼琴伴唱紅燈記》的字幕及演出現場。更多的時候是一片雪花,夾雜著嘶啦嘶啦的聲音。聽人們議論說,這是基辛格訪華、中美建交後,從美國進口的電視機。更多的人則罵了起來: 「這算什麼東西?哄人騙人,煙鍋鬥鬥燙死人……」因電視放得很不順暢,人們十分掃興地散開了。

相隔十年之後的1982年,我從正義路電器商場買回了一台14吋的長城牌黑白電視機,當時正在播放連續劇《霍元甲》,那愛情加武打的情節,當然比「文革」時的「樣板戲」精彩多了。而買這台電視機,卻用了我賣三頭豬的錢——460元。當時雖說是改革開放,但對雲南來說,相對遲緩,至少是1983年才包產到戶的。而在此之前,農村是可以多養豬雞了,但,生豬和雞蛋必須交給供銷社下屬的食品站銷售,糧食和蔬菜也同樣如此。當時我賣生豬給供銷社是每公斤1.15元,食品站的銷售價是每公斤1.52元。故而我的三頭豬只賣了460元。

有了電視機後,生活樂趣自然增添了不少,但,煩惱也多。隔壁鄰居要來觀看,只能笑臉相迎。而他們又往往是帶著小孩來的,幾個小孩湊在一起,動不動就上演他們的「少林武功」, 打鬥聲、哭叫聲,此起彼伏。大人們也不省事,要喝茶,要抽煙。每晚要提供幾壺開水不說,十多個煙咀一齊冒煙,整個家裡煙熏火繚,像寺廟一樣,可謂「香火旺盛」……

大約又隔了十年,黑白小電視機已經過時了。在老婆兒女的慫恿下,我一跥腳,花了10000多元,從正大電子城買回了一套「家庭影院」,其中有:27吋彩電一台、功放機一台、vcd一台、先鋒音箱兩隻、環繞音箱兩隻、話筒兩隻、各類歌碟、影碟數十張。當時心想: 這應有盡有,應該滿足了吧?

為了擺放這些東西,我還買回了幾張五層板和一些上等木材,量身打造了一個多功能的電視櫃,目的是讓「家庭影院」既美觀大方,又使用方便。誰想到,買回來幾天之後才發現,有很多東西是不能用的!倒不是質量問題,而是鄰里關係。比如功放機、音箱、話筒之類。在家裡唱卡垃ok,或許你認為是個人私事,但在鄰居眼裡,你就是「抖草」——即張狂的意思。他們輕則闖入你家,要求你聲音放到最低,重則幾家聯手將你告到村委會,說你嚴重地影響了他們休息……於是,有半數以上的物件沒有用處,有三分之一的費用打了水漂。

又過了十多年,兒女長大了要結婚,家裡自然要折騰一番。雖然他們的客廳、卧室和衛生間,是獨立的,和我不住在一個樓層。但,他們說,我用的客廳才是最重要的,是整個家庭的核心部位,要順手打整一番。重點是要更換我客廳里的沙發、茶几、電視之類。於是,他們同時就買回了兩個1.20米長、0.65米寬的液晶電視,而且是超薄型、可以掛在牆上的那種款式。至此,已是我家第三次購買電視機了。

但,在我家裡,電視機越換越大,結果看的人越來越少。原因是兒女有自己的客廳,我有自己的書房,我書房裡有電腦,要看電影電視或新聞節目,遠比電視機方便多了。所以,客廳里的那台液晶電視,其實只有老伴一人在看。

順便一說,我前後建過幾次房屋,算是「房屋出租戶」了。 為了滿足單身臨時客戶的需求,我先後購買過10多台電視機,放在單身客房裡。最近聽說我們村要「遷村並點」,倘若如此,我還真不知道這些電視機該如何處理?送人嗎?家家都有,誰還需要?當廢品賣嗎?最多只是10元錢一台。

回頭想想,當初爬在樹上看電視,與現在電視機多了不好處理,還真是天上與地下的差別!

作者:昆明信息港彩龍社區@南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昆明信息港 的精彩文章:

酸澀的果實如何變成人間美味?在線等
一個在傣族村寨長大的漢族人侃侃潑水節

TAG:昆明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