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俗化的今天還有必要探討信仰么?

世俗化的今天還有必要探討信仰么?

橡樹出版之【橡樹下】

編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懷疑精神是這個時代的標誌之一。良好的懷疑精神使人清醒、思考、走向真理。但現代文化將高舉懷疑主義到一個地步,至使信仰和信念顯得荒謬。但實際上不僅信仰是一種信心的跳躍,許多懷疑也是基於信心的跳躍。本文中提摩太·凱勒通過嚴謹的思考,指出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現在的立場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躍結合的產物。他同時回應了為什麼在這個懷疑主義時代,基督信仰在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合理性。許多人認為自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之後,宗教信仰也在走向消亡。和大多數人的直覺相反,全球整體的宗教化趨勢更加顯著,至少在接下來的30-50年內均成增長趨勢。

這一趨勢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歸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人數增速超過人口增速。其二,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更多的小孩。雖然世界上的部分地區,世俗化趨勢日益明顯,但整體而言,宗教信仰在這個時代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是許多人生命和生活的中心。

這一事實迫使我們思考,為何不同的人對宗教信仰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無神論者認為一個沒有上帝的宇宙對他們而言更為合理,有神論者則認為上帝存在對他們而言是合理的。他們為何會有不同的看法呢?事實上我們很少探討這類的話題。因為人們通常不想談論這些。即便勉強談起來,通常的模式是這樣:無神論者說,因為理性的緣故,我認為世界沒有上帝更合理;有神論者說,我因為看見真理的緣故,相信有上帝存在。但是整個過程真的像對話中描述的那麼簡單么?

實際上人走向不同的信仰體系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得出這世界沒有上帝的結論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相信這個世界有一個上帝是「信心的跳躍」(a leap of faith)。但事實上不管是認為上帝存在或不存在,都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躍的結合產物。

懷疑之下的信仰

從宗教信仰走向世俗主義,並非是信仰的失落,而是信仰的轉移,即從一個信仰體系轉移到新的一套信仰體系。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宣稱。為什麼是轉移而非失落呢?如果和現代社會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交談,你會發現許多人都有兩種信念,證據主義和人道主義。

1、證據主義

常有人說:「只要你能夠向我證明,我就願意相信上帝。」或說:「如果你給我足夠的證據,我是很樂意相信上帝的。但是因為你不能證明,所以我不能夠相信。」這些言論,看似是出自理性思考,實際上也是一種信心的宣告。如果我們仔細審視這兩句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a.「除非某件事物能夠被經驗性證明,否則就不能夠被相信。」實際上這個話本身就不能被經驗性證明,這個宣告本身是一個斷言,而非是論證。這個宣告自身無法滿足自己提出的條件。

b.「只要你能夠向我證明,我就願意相信上帝。」但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都建立在無法被證明的信念之上。如果你相信人權,認為我們應該顧念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困苦人,而非欺壓他們,你能否證明這種觀點么?當然不能。實際上,每個人都生活在信念的基礎上。因而如果對基督徒說,你需要證明你的信仰,但是我不需要證明我自己的信念,這本身是不合理的。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信念是無法被證明的。

c.在哲學範疇,「證實」或「證明」的涵義是不明確的,不同人對這個詞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們確實可以證明物質X會在氣溫為Y且氣壓為Z的情況下達到沸點,只要能夠再現這一現象,就可以說這個事實被「證明」了。但是該如何證明道德價值呢?如何證明人權是重要的呢?有人認為這些已經被「證明」了,或是不證自明的,但是又該如何定義「證明」呢?

綜上所述,當一個人說「因為理性的緣故,我無法相信上帝」,這背後已經在假設一系列無法被證明的信念。因而證據主義本身是無法被證明的。

點擊圖書封面可閱讀相關內容。

2、人道主義

許多人都相信「以人為本」,認為人人都被有尊嚴的對待,人人都有不應被踐踏的權利,人不應欺壓別人,應當分享而非奪取。這一點,許多的無神論者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都相信。但問題是,該如何證明這種觀點是合理的?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麼可能這對你根本不是個問題。如果你是印度教徒,相信輪迴,且相信如果要跳出輪迴的循環,就需要過一個良善的生活,進入極樂世界。如果你是一個猶太教徒或基督徒,你相信慈愛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也相信人應當愛人如己,因為上帝愛人。換言之,過一個相信人生命本身有價值的生活符合這三種宗教信仰的宇宙觀。但是如果是對世俗時代的無神論者,問題就有點棘手。因為按照唯物主義,世界沒有超自然的存在,只有物質的存在,沒有靈魂,沒有天堂,一切都只有物質的起因。這樣的宇宙觀或世界觀,會對「以人為本」的觀念有什麼影響呢?

紐約時報曾刊登這樣一段文字,大意是說:宇宙的年齡約有130億年,其中有30000個星系,數萬億的恆星和行星。你是何其微不足道呢?你並不特別,不過是一個宇宙中正在衰敗的物質。你是誰,你做什麼,在這你將存在的及短時間另並不會有什麼關係。因此,慶祝生命,欣賞生命的奇蹟,毫無保留的去愛。

「因此」這個詞通常指前面的句子能夠在邏輯上導出後者,但這個句子前後的邏輯是否可以聯繫起來?這個句子的前半部分是在相信一個只有物質存在的宇宙的基礎上對人生的誠實檢視。這意味著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特別的目的,你由人類茹毛飲血的狀態進化而來,只因你強壯的先祖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殺死了其他弱小的生物,所以你能夠存活。最終的最終,你將走向死亡,就和所有人一樣。不管你是個博愛主義者,還是個自私自利的人,最終都無關緊要,不會有人記得,不會有人在意。但是這裡的「因此」,卻導向這樣一個結論:彼此相愛。但如果宇宙真的不過就是物質,人為什麼又該愛其他的人?如果人的祖先是通過殺戮和吃掉弱小的生物走到這一步, 為什麼現在又要求人不再自私自利?

答案就是,如果一個人持有唯物的宇宙觀,但是同時又相信「以人為本」的觀念,這樣的觀念和宇宙觀之間並不能邏輯聯繫起來,而是一種巨大的信心跳躍。這樣巨大的信心跳躍,勝過有宗教信仰的人。

某種意義上講,並不存在沒有信仰的人。每個人對宇宙、生命、價值、人生等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即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這些信念無法被經驗性證明,對其他人也不是自明的,這些信念之間通常會有矛盾之處。

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現在的立場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躍結合的產物。

在理性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當中,一個人通常會考察邏輯是否一致,並考察所相信的東西是否和所觀察到的外部世界相符合。除了理性因素之外之外,情感和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為何選擇相信特定的內容。例如一個人會觀察他人的信念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總結起來,每個人都是因為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而持有不同的信念。

分別點擊圖書封面可閱讀相關內容。

基督信仰是否具有合理性?

當我們對三個重要問題具有認識的時候,基督信仰就凸顯出其合理性。

1、對基督信仰的質疑本身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

通常人們對基督信仰會有種種懷疑,但這種懷疑本身實際上是基於一種信心的跳躍,是建立在某種信念之上。要證實這種信念,通常比證實所質疑的對象更難。

不僅信仰是一種信心的跳躍。所有的懷疑都是基於一種信心的跳躍。我們懷疑信念A,往往因為我們有另一個信念B。信念A如果是無法被證實的,信念B所陳述的立場通常也無法在經驗中被證實。懷疑主義有其自身的「盲目信念」。(摘自《為何是他》 P018 )

以三種常見的質疑為例:

a. 世界上不會只有一種正確的信仰

這種質疑的問題在於,這句話是斷言而非論證。為什麼就不能只有一種正確的信仰呢?如果要確知並非只有一條道路通往上帝,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夠擁有永恆且超越的視角來審視真理。 因而這種質疑是建立在對自身視角的高估上,認為「我」的視角比他人更全面,更超越。

b.我無法相信一個允許如此多的罪惡和苦難存在的上帝

這種質疑背後的假設是,「因為我想不出上帝會有足夠的原因允許苦難的存在,因此這樣的原因不存在。」但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祂為什麼不能有超出人認知範疇的理由呢?如果從上帝縱觀全局的角度考慮,因祂的超越性,祂完全可以有理由容許有苦難和邪惡暫時存在,而這個理由是人無法知道的。罪惡和苦難存在自古以來就是許多人思考和掙扎的主題。古時候的人並不常因為罪惡和苦難而覺得很難相信上帝,因為他們對人類的理性抱有更謙卑的態度。但現代人通常都對自己的理性認知具有極高的評價,甚至到傲慢的態度。「我無法相信一個允許如此多的罪惡和苦難存在的上帝」,這一對上帝懷疑,是建立在對自己的信心之上。

c.對聖經教導的反對基於對自己所處文化優越性的信念

對聖經的教導常有許多反對的觀點,但是這樣的反對很多時候是基於對自己所處文化優越性的信念,而非理性的原因。

凱勒提到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福音時,每個人不同的反應。首先是來自中國的研究生,他無法接受個人化的救恩方式,因為這意味著他和他的祖輩可能將永遠分離,但這不會困擾一個紐約人。來自中東的知識分子,她對上帝會讓人下地獄這個觀點沒有問題,她覺得既然上帝創造了人,祂當然有權柄可以做這樣的事,但她無法接受聖經所教導的赦免,無法接受人要去赦免別人。另一個生活在紐約的人,他則完全無法接受上帝會讓人下地獄。這三個人之所以對聖經有不同的反對聲音,是因為他們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他們實際上都在說同一件事:我所在的文化背景,比其他文化更優越,更正確。

2、如果沒有基督信仰,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嗎?

a. 生命意義上的困局:「生存、生活的意義何在?"

對於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難或許是個難題,但對於不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難或許是個更大的問題。如果沒有對上帝的信仰,那麼人自己所創造的意義和價值的定義將如此稀薄,以至於難於面對苦難。世俗文化將人的意義建立於這個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中,苦難隨時都可以將其奪走。信仰將人的意義建立在生活和生命之外,因而苦難甚至能夠幫助人去達成生命的意義。

b. 個體身份的困局:「我是誰?」

現代社會的聲音是如果要找到個體身份,想要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人需要往內看並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看,這種身份認知其實很獨特,同時使人變得極度脆弱。因為這樣的認知,本質上是一種捆綁和束縛。

c. 自由的困局: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

現代文化將自由定義為沒有任何的限制。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指出,實際上有兩種自由:「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消極自由」是指沒有任何限制,「積極自由」則是有目標導向的。「消極自由」和「愛」相衝突。因為一個人在一段關係中越投入和委身,有的約束和限制也多。但是愛卻帶來一種更深的喜樂和滿足,甚至人並非覺得有什麼限制。因為愛本身是積極的自由。現代文化中對自由定義,帶來許多關係中的破碎。

3、基督信仰內在的榮美

基督信仰講述的故事:上帝創造人,使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樂和愛。但因為人的悖逆和墮落,人遠離了上帝。基督信仰對於宇宙和人類的敘事,即解釋了世界破碎不堪的原因,也解釋了人為何是榮耀尊貴的。而任何其他將人類看做是無意義存在的敘事,或是將人類看做是全然良善的敘事,都無法解釋這些。

不僅如此,上帝將自己寫進了故事。當耶穌基督走上十字架,代替人為罪付上代價, 滿足了上帝愛和公義兩重標準。上帝因慈愛赦免了罪人,但同時仍是公義的,答案就是耶穌基督。因為上帝愛人,因而他為人做成了這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讀完福音書後,願意相信耶穌基督,因為他們看到耶穌的教導,他的謙卑,他的恩典,他的勇氣,並為之驚奇。

上帝給人的,不是一個無懈可擊的論證,而是一個無懈可擊的人。

(Tim Keller: "Making Sense of God: An Invitation to the Skeptical" |Talks At Google。視頻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vOniW8xA&t=2112s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橡樹文字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不一樣的他們,活出了歷史——郭暮雲極簡教會史之聖徒史

TAG:橡樹文字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