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長期以來,史書對於西周初期就有著不少美化之處。比如,《史記·周本紀》就說:「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以說明周初時的教化天下之功。但實際上是否真是如此?

考古學家們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找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師旂(音旗)鼎。

師旂鼎的鑄造時間是在西周初,屬於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師,是西周軍隊官職名稱;旂,是鑄鼎者之名。師旂,是伯懋父手下的將領;而伯懋父,則是周成王時期的王室大將。(《西周史》許倬雲 著)在師旂鼎銘文中,就記錄下一件發生西周軍隊中的稀罕事情。

據銅器銘文記載,在周王室準備前去討伐「方雷」時,師旂屬下「眾仆」集體「罷工」,都拒絕服兵役。師旂用盡了一切命令、威脅、恐嚇等等手段,下屬們都絲毫無動於衷,不肯從命。萬般無奈之下,師旂只能求助於上級,向周王室執政大臣伯懋(音毛)父告發此事。

周王畿之地,居然有人敢煽動集體逃避「兵役」,這簡直是等同造反!人人都拒服「兵役」,周王室還憑什麼去打擊異族恐怖主義活動?還怎麼去鎮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所以,伯懋父一聽到師旂的告發,大感震驚:這些目無法紀的頑固抗法分子,絕不可姑息遷就!他立刻給出批示,對於這些不肯服兵役的人,依法就應該——處以罰款!

集體拒服兵役,周王室的處罰居然如此之輕,已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是,更令人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

目無法紀的「眾仆」們,居然連罰款也拒絕上交!師旂的命令,部下們都視若無物,這讓他根本無計可施!無可奈何之下,他只有再次向大將伯懋父求援。伯懋父聽聞此事,對目無法紀分子如此冥頑不靈表示高度震驚,對此類不法行為予以最強烈的譴責。他嚴厲地指出,對這種拒絕服兵役之人,依法就應該驅逐出境!但是,現在正值國家用人之際,特地從輕發落、法外施恩,只要能把當初王室定的罰款上交,那就……算了!

周王室出征,居然有人敢逃避兵役,而且從銘文「眾仆」分析,這還是一次集體逃避兵役的重大事件;不僅僅是拒服兵役,他們甚至連周王室開出的罰款也敢拒交!更加令人意外地是,伯懋父最終給出的處罰,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頗有些息事寧人的味道。

拒絕服兵役的「眾仆」,有學者認為,應該通於「眾附」,即指眾附庸國。(《對西周銅器「師旂鼎」中的幾個問題探討》陳曦 著)所謂「附庸」,是指那些領土面積狹小的方國。說是「國」,實際上也許就只是一座城。《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里,附庸於諸侯。」這意味著,師旂鼎所提到的「眾仆」,實力甚至連最低等級的諸侯國都不如。但是,「眾仆」們卻因王室的徭役負擔過重,敢於聯合起來,公然抗命、不聽從周王室調遣!

從周武王到周公旦再到周成王,周國「國父」、「國叔」所推動建立起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運行才不過幾十年。因為《史記》有「成康之際,刑錯四十年不用」的說法,很多學者因此質疑師旂鼎的年代,把它定在了西周中期。但是,師旂鼎中伯懋父在成王時期的其它青銅器銘文中也時常出現,那麼它屬於成王時器當然更具說服力。

成康之際,連小小的附庸國都敢公開違抗周王室法令、不聽從調遣,那些勢力更為強大的諸侯國,調動之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師旂鼎的銘文,真實地反應出西周建國以來,周王室權威每況愈下的殘酷事實。

所以,不管是西周還是西漢,分封制實施了不到幾十年,中央集權都已經遭遇到來自分權勢力的挑戰。只不過,西周王室應對這種挑戰是採取容忍退讓的策略;而西漢皇室則採取了更加激化矛盾的對抗策略。這就是西漢「七國之亂」陡然爆發的原因,並不是西周分封制比西漢分封更加高明。

然而,即便西周王室如此容忍退讓,到周夷王時,仍然出現了「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的現象(《史記·楚世家》)。這表明,天下諸侯方國已隱隱有不臣之心了——而此時距離西周分封制的建立,也不過才一百多年!

因此,西周不過是因為有了「刑錯四十年不用」的光環效應,讓後人對西周教化之功更為仰慕;但社會和歷史有其本身固有的發展規律,不會因朝代的不同就出現差異。所以,不會出現西周分封制維持了四百年而西漢分封制僅維持了數十年的本質差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作為亞洲地區,為何日本歷史更像歐洲歷史,而非東亞大陸?
三國時期,劉備身邊奇才輩出,為何還是沒有統一三國?歷史專家:幾個原因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