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黃龍三關、旨在何處」中的禪意

「黃龍三關、旨在何處」中的禪意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每天閱讀 如飲甘露


黃龍三關是臨濟宗黃龍派

著名的說教方式

黃龍慧南在佛堂中常問僧人:

一;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二;我手何似佛手?

三;我腳何似驢腳?

慧南傳法三十餘年

經常示此三問

學者都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

而這就是著名的"黃龍三關"。


慧南(一OO二-一O六九),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三"江西玉山縣)人,俗姓章。他十一歲出家於本州定水庵智鑾,十九歲落髮受具足戒,後到各地參訪,師事于歸宗自寶、棲賢澄煶、泐潭懷澄等人。景佑三年(一O三六)入臨濟高僧石霜慈明室,蒙其印可。後開法於同安寺(寺在江西永修縣艾城鄉鳳棲山),後移住歸宗(寺在廬山)、黃檗(寺在江西宜豐縣),居積翠庵。治平二年(一O六二)應洪州太守程公孟等人之請,入主黃龍寺(在江西修水縣),直到圓寂於寺。

三關是慧南在黃龍寺期間賴以支撐門戶,建立宗派的重要設施,但它的初創卻在黃檗寺,宋惠洪《林間錄》卷上對此有明確記載:

南禪師居積翠時,以佛手、驢腳、生緣語問學者,答者甚眾,南暝目如入定,未嘗可否之。學者趨出,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謂之三關語。

至於三關的具體內容,宋以後禪宗著作記載的很多,《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七慧南章下是這樣的:

師室中常問僧出家所以,鄉關來歷,復扣問"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又復當機問答,正馳鋒辯,卻復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垂足云:"我腳何似驢腳?"三十餘年示此:一關,往往學者多不湊機,叢林共目為三關。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叫上、誰人更吃趙州茶

這是頌第一問,意即用平常之間,試探學者有沒有更吃趙州茶即體究佛法的本領。

所謂生緣是人的里籍、姓氏,大凡僧人游訪參學,到一寺院,首先必須通報生緣籍貫和參學來歷。慧南的第一問即從此最平常的事情中發出。話分兩截,"人人盡有生緣"意在將答問者的思路加以牽制,使其就擒,不能作主。同時,語中也含有無中生有,故意發問的玄機。所以"上座生緣在何處"已是所謂"無事起事,好肉上割瘡"(慧南語)。對於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還如通常人,以思慮事理作答,表明答問者根機遲鈍,隨語生解。這是第一關,難度並不大。


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

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

這是頌第二問,意即把眾生與佛齊舉。看你如何把握,充滿機鋒激流,只有凡心下動,下落生死,不動思慮干戈,方可當下自在對答,超佛作祖。

慧南第二關是從"當機問答,正馳鋒辯"的關鍵時刻冶不防提出來的,問話語言環境恰好與第一問相反--第一問是"順風駛船",就當下所當問,所必問的內容上順勢托出:而這裡卻是"逆水行舟",當你思維正沿著前的問答機鋒在馳騁時,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轉,通常情況下,人們很難適應這種問話,此其一:其二,"佛手"、"我手"之問。鑿穿佛家根本思想--眾生與佛的關係:"佛手"代表佛性、佛法,"我手"則代表自性、眾生。眾生與佛的關係在佛教是一而二,二而一,既不可言同,又不可言異的。若言"我手"與"佛手"不相似,則與"真如遍在"、"萬法一如"等思想相矛,何況禪家主張"青青翠竹、儘是法身",豈有不相似之理?著百"我手"與"佛手"相似,但眾生是因,佛性是果,因下即是果;且當下答問者所求無非作祖威佛之道,分明生、佛有別,法界之懸隔何以淹滅和溝通?故也無相似之理,所以,"我手何似佛手"又是一個進退維谷的二律背反境地。難度顯然比前問大,這是第二關。


我腳驢腳並行,步步踏著無生

會得雲開日見,方知此道縱橫

這是頌第三問。意即緊扣涅盤無生境界的第三問。只有了悟佛性,脫盡生死牢關,無纖芥疑滯,得自在三昧者才能縱任自在,不為所絆。

不管前面兩關是否通過,答語人的思維已經被調弄得很緊張了。可是慧南的第三關卻緊跟著過來了--先是拉你一把,問你近來到各處參學有些什麼收穫,緊接著把你一腳踢向門外:"我腳何似驢腳?"這第三問比第二問本身的難度更大。第二問從生(我手)佛(佛手)關係發問,此處從眾生(我腳)與眾生(驢腳)之間發問,有情眾生的千差萬別,在任何一個未切悟佛法的人心中,是絕對的。唯有深悟涅盤寂靜境界者方能湊機,故此問可驗學者對佛法是否了悟。加上此問緊逼前面一問,正是"雪上加霜,火里添油"、"鐘樓上念贊,床腳下種菜"好比揮舞著殺人之刀,把人逼到一個死胡同里來了--看你如何死裡逃生?這就是慧南的第三關。


對於"黃龍三關"的具體內容

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

第一問的含義是為人人皆因

前世因緣轉生而來

誰也擺脫不了業報輪迴

第二問是說

人的心性與佛相同

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問

認為人與其他

眾生無本質區別

後兩問是建立在佛教廣大的同情心的基礎之上的,

既讓人看到成佛的可能和希望,又使人警覺墮落干輪迴的危險。

(另一種看法是)

黃龍慧南設立這三關的用意

是試圖展開一種簡易的

令人觸機即悟的教學方法

不致讓參學者墮於言句之中

這種觀點說慧南所謂的三關

是開悟的三個階段

一是"初關"

二是"重關"

三是"生死牢關"

就是一"破",二"立",三"出"

初關

是要求參學者首先破除世俗"邪見"

樹立一切皆空的"正見"。

重關

是說由於悟得一切皆空的道理

故而明白所見宇宙萬有只是一心之所現

境智一體,融通自在

這時便進入精神上相對自由境界

生死牢關

是學人的最後一關

就是理解生死的含義

通過了三關的考驗就進入悟後的境界

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黃龍三關是與惟信見山三階段同樣聞名禪林的公案。黃龍室中常問僧:"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又伸手說:"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垂腳說:"我腳何似驢腳?"

黃龍三關是五家七宗之一的黃龍派開創者慧南所設立的三問語,它用以接化學人,勘驗其禪悟境界,是代表黃龍派禪風的主要門庭設施,在禪宗內影響極為廣大。

這樣一則著名公案的宗法旨要是什麼?它代表黃龍派一種怎樣的禪風?它又如何產生?如何發展?這些問題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此談些解淺的看法,就正於方家大德。


黃龍三關的對答是不能固定格式的

否則便成知見執解

不能過關

叢林對三關有很多評唱

旨要大抵下出慧南自頌三偈

但這些偈頌對深入理解

三關是有幫助的

這裡不妨摘錄數則

如真凈克文頌云:

人人有個生緣處,認著依然還失路

長空雲破月華明,東西南北從君去

我手何似佛手,翻覆誰辨好壬

若是獅子之兒,野干護為開口

我腳何似驢腳,隱顯千差萬錯

豁然全鋼眼睛,看取目的善惡

圓悟克勤頌第二關云:

我手何似佛手,隨分拈花折柳

忽然撞著蛇頭,未免遭它一口

雲蓋守智曾批評叢林不解三關意旨

以死語作答的現象

他自我介紹說:

吾昔再入黃檗,至坊塘

見一僧自山中來

因問三關語如何商量

僧日:"有語甚妙,可以見意

我手何似佛手

日,月下弄琵琶"

或日"遠道擎空缽":

我腳何似驢腳

日"鷺鸞立雪非同色"

或日"空山踏落花"……"

時戲之日前途有人問

上座如何是佛手驢腳生緣意旨

汝將遠道擎空缽對之耶?

鷺鷥立雪非同色對之耶?

若俱將對,則佛法混濫

若揀將對,則幾事偏枯

其僧直視無所言

正因為三關不能以執解、死語作答

慧南在使用三關驗人時

對學者所答皆不置可否

"斂日危坐,人莫涯其意

一當有人間他何以如此

他說:"已過關者,掉臂而去

安知有關吏在?

從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黃龍三關的深刻用意如此

它代表了慧南禪法的典型風格--險絕凌厲,同時,它也反映了慧南對佛法精勤執著,富於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基礎。這正如他自己在另一首《總同頌》中所自白,是"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二透將來一,慧南是以佛教為行道手段,寄寓生靈、社會以深刻愛意的,三關的設立,是這種思想的具體表現。所謂"運出自己家財,賑濟孤露,方有少分報佛深恩。一,可見,彗南禪法的基本特色是執著、謹嚴的。與這一基本特色相適應,慧南還非常重視叢林清規,他自己是"坐公跏趺,行必直視","進止嚴重,見者敬畏",同時他要求學人嚴守戒律,循規蹈軌。他把儒家綱常倫理道德納入戒律範圍,把下違規軌視為"頭頭圓覺,步步道場",認為"規軌既亂,諸事參差,一人失事,眾人下安。"居士潘延之曾問及他法道謹嚴的原委,他說:

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日後之模範也。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彼將登於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技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

黃龍三關

宋 · 釋慧開

我手何似佛手,摸得枕頭背後。

不覺大笑呵呵,元來通身是手。

頂禮菩薩聖象

有求必應、幸福安康、福佑全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龍禪寺 的精彩文章:

來果禪師教參禪破三關
只管打坐

TAG:黃龍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