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修行的「和稀泥」到王陽明「心學四句」

從修行的「和稀泥」到王陽明「心學四句」

身心靈修行的「和稀泥現象」

這個時代,「修行」一詞已不再是修佛向道之人的專屬,一個磚頭掉下來就可以砸到好幾個對修行有興趣的人。於是,但凡在身心靈領域稍有浸泡的人,動輒就可以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幾句關於個人修行的玄妙理論:

「世間本沒有對錯好壞」

「沒有善也沒有惡,一切善惡分別都是二元對立」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不要執著」,「不要著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關於破除二元對立、放下執著、回到空性等等,這些充滿哲學思辨的語言,都像開悟大師給人當頭棒喝的點化般,聽起來充滿禪機,無懈可擊。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表述這些觀點時,內心並不是真的洞若觀火,明了無礙的。恰恰相反,許多是似懂非懂、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認知,被混雜於這些膾炙人口的靈性語言之後,在一遍遍無意識的傳播中,蒙蔽甚至誤導人們的內心。

例如,有些人無論生活中遇到任何境遇都堅持「一切沒有好壞對錯」,以至於親人被霸凌欺壓時不能站出來,成為善惡不分、壓抑自己真實感受的老好人,然而內心卻並非真的很釋懷;

有些人提倡「色即是空」,「不要著相」,「放下限制性信念」,因而任慾望膨脹,沉溺名利,甚至到處亂性;

有些人主張處處都「放下評判」,以至於在需要擔當時,沒有恰當的立場和行動;

有些人認為一切都不要執著,於是丟棄了自己的夢想和熱情,對一切都放任自流,對孩子教育也不盡責任;

有些人認為「世間一切發生都是完美的」,「死亡,疾病,戰爭的發生也都是最好的安排」,以至於看到他人的苦難時,無法升起同情心;

……這些不能盡述的種種怪現狀,可稱之為個人修行的「和稀泥」現象。

如此這般的修行,不過是自欺欺人,從一種無明掉進另一種無明罷了。

沒有是非之心,不代表不分是非。

破除二元對立,不代表就沒有了必要的慎思明辨;

提倡放下執著,不代表就不作為,或放棄了對生命的熱情和擔當;

不以善惡評判,不代表就麻木了內心的良知。

生命是活的。因此禪是活的,道是活的,法是活的,智慧是活的,修行也是活的。對一切智慧斷章取義、生搬硬套的解讀,恐怕早就已經離開了智慧本身。

反觀中國的古聖先賢,哪個不是內心如日月般,清清明明,通達無礙,光芒萬丈的?

《道德經》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段話,讓有些人疑惑老子是崇尚美醜不分、是非不辨的。而其實,老子這幾句話,重點是教導告訴人們,不要從「小我」的好惡出發,按照一己之標準,或是隨波逐流,去對世間事物妄加分別,定義其美醜善惡,產生偏愛,導致社會紛爭衝突。

老子更不是在用玄虛的文字故作高深,而是在告訴我們,天地間的正道是涵蓋了陰陽兩極的,陰與陽是相生相長的。我們的心應盡量破除小我的遮障,與大道相合,不固著於一事一物或一種價值觀,不可執其一端,失去了道的廣大和包容性。

從王陽明「心學四句」談個人修行

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中有著名四句口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著名的心學四句。也是自古以來,對個人身心修行路徑極為透徹、深刻、簡潔的總結。

這心學四句,不同的學派有許多不同的解讀版本。在此參照聖賢教言,結合對個人內心修行的理解,試解其大意如下:

(一)「無善無噁心之體」

現象界的善惡好壞,是人們給予的定義。例如刀可以切菜,可以殺人,也可以做手術救人,而刀本身是中性的。又如一個土匪可能在搶劫時做盡惡事,但面對父母弟兄卻是一個善良忠孝之人。這個人到底是善是惡,是人們結合不同的場景給予的定義。

內心的善惡好壞,同樣也是人們給予的定義。人們心內總在不斷發生著不同的感受和情緒。而我們的頭腦傾向於會定義某些感受是好的,例如愉悅、感動;某些情緒是不好的,例如憤怒、恐懼。

而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好情緒和壞情緒。我們的心如同宇宙太虛般,能生化萬物,也能包容萬物。我們心中一切感受的發生,都是氣(能量)的不同形貌而已。

心只是包容著一切的發生,並不需要對這股氣有任何撿擇、分別、定義、取捨。正如同宇宙的虛空容納著所有風雨雷電、陰晴圓缺、四季變換的發生,而宇宙太虛對這一切自然景象,去從不曾有善惡好壞的定義、分別、評判。

因此,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是無限廣闊的空性所在。

(二)「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為心之所發。當我們的心指向不同的人事物時,心「動」了,就會觸發七情六慾,產生分別評判。

有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形象地闡述了關於「心動」的故事。當風吹動經幡時,兩僧爭論,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議論不已。慧能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當外境塵緣起伏,你的意念為之所牽引,產生爭論評判,而你卻沒有覺察到你內在的發生,此時你的心就被妄念遮障了,你的「意動」就成為了「心動」。而若內心自如地觀察著外境起伏,亦觀察著自己內在的起伏,別說風動也好,幡動也好,就算十八級颱風,都影響不了心中自有一片寧靜廣闊的天地。

生而為人,心內一切意念、慾望、情緒、感受的發生,也都是那麼自然。因為心是活的。有意念,有牽動,有七情六慾,一切都只是心「動」之時,生命活潑潑的自然呈現。

心動了不要緊,內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不要緊,要緊的是在那個當下,我們如何去觀察這個心動,去帶入覺知,允許當下那股心動之氣順應天理,在體內自然運行。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在「心動」出現的同時,內在還有一份「如如不動」,是不受外境干擾的。那就是被妄念心遮掩之下的真心真性,是與天地大道之氣相合的。

有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形象地闡述了關於心動與不動的故事。當風吹動經幡時,兩僧爭論,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議論不已。慧能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當外境塵緣起伏,你的意念為之所牽引,產生爭論評判,而你卻沒有覺察到你內在的發生,此時你的真心就被妄念遮障了,你的妄念心「動」了。而若在外境起伏時,你能靜靜觀察者,同時亦觀察著自己內在的起伏,別說風動還是幡動,就算十八級颱風,都影響不了你心中自有一片寧靜廣闊的天地。

又如《中庸》中所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在喜怒哀樂的情緒尚未發動之時,心內一片寂然不動,澄明通透,無善無惡,謂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此時,那個無善無惡的心的本體是自然顯現的。

「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在情緒發生的當下,若每一個情緒的發生都能被了了分明的觀照,都能酣暢淋漓地呈現氣本來的面貌,而沒有被認知、慾念、言行所雜染和誤導,一切只是在心內自然活潑的發生,就叫做「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然而,「發而皆中節」的功夫卻並不容易。正如朱熹感嘆,「未發之前,不可尋覓;已發之後,不容安排。」「此是日用本領工夫。」——這就是日常的修行所在。如何修?請往下看第三句。

(三)「知善知惡是良知」

這句話強調是覺知,心經中叫做「觀自在」。

如果在意動之時,我們不陷入紛擾的頭腦,內心能保留一份清明的覺知觀察,如同鏡子般映照出意念的每一次「動」,只是允許當下那股氣任運自在,我們本心本性中那個原本具足的、與萬物一體的智慧就會自然顯現,如一輪明月,天地可鑒。佛家又叫菩提心。王陽明稱之為良知。

這良知是不慮而知的,是沒有私慾遮障的。在念頭升起的剎那,就自然地能夠明辨是非,自然會懂得於紛擾的外在事物間,如何明辨是非,如何進退取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黃庭禪的創辦人張慶祥先生說,在每個情緒發生的當下,我們的心頭始終有一股能量正在變化,例如憤怒時是一股向上沖的熱熱的能量,低落時是一份向下沉的悶悶的能量。喜歡時是一股暖暖柔柔的能量,恐懼時是一份緊緊冷冷的能量。

在每一個感受發生的當下,只是警覺、清明、自在地看著這些能量自然起落,心頭雖有喜怒哀樂的感受,卻不對這些感受作任何的好惡取捨。這個時候,你只是對自己內在胸膛的一股氣靜靜觀照著,「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對於生命原本那份自然的造化之氣,不助長,也不抗拒,試著讓自己的言行不被那股氣帶走,而是以一份「觀自在」的覺知,允許一切氣機在心內自然流動。

覺知是幫助我們消融小我、與神性的真我合一的那扇門。覺知是升華個人心靈的質地、「以天地心為己心」,與天地大道合一的那道光。「覺即是佛,迷即眾生」,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在強調覺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良知即覺知。

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個良知,是每個人天性中自帶的,是與天地大道相合的,是不需要通過學習、思慮、教育才能產生的。只要外境動蕩和內心意動之時,保持一份清明的覺知觀照,智慧會自然顯現,你就會知道該如何應對外在事物。

我們身心的修行,修得就是這個覺知的敏銳,細微,及時。

(四)「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句話講的是個人修行的行為指南。

《大學》中著名的八個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即探究的意思,朱熹將其中的「格物」解為探究事物之理。而王陽明認為,「格物」並非探究世間身外之物,而探究的恰恰是我們的內心。

「格」即「正」,格物即正物,正物即正心。如何正心?為善去惡。

在七情六慾的發動之時,保持一份清明覺知,「不動於氣」,體內依然養著一股中和之氣,此時即《中庸》中所講的,「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此,生命合於中道,元神歸位,從小我回到真我,生命之氣生生不息的自然運行,承載萬物,孕育萬物。於是,自然而然地,與天地心為己心,以百姓心為己心,內心的良知光芒萬丈。

這良知的照耀之下,看見自己蠢蠢欲動的私心私慾,也看見天地大道的浩然正氣,於是回到生活中,在每一個挑戰發生的當下,都能夠不斷內觀自己,修正自己,不斷剝離自身那些與天理大道相悖的私慾,不斷發揚自身那些與天理大道相合的部分,此即「為善去惡」。

如此就是格物,就是「致良知」,就與大道相合了。——這就是修行。

修行,絕對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追求歸隱山林,或是追求某種玄妙深奧的境界。

修行,是踏踏實實地行走在人世間,為所當為,止所不當為,明辨是非,不斷在一切境遇中磨練,不斷在內在心性上下功夫,不斷修正自己的心念、情緒模式、所言所行,知行合一,與天地正道合一。

毫不含糊的聖賢修行之道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八個詞語為一切內聖外王之道。

從了解自己的內心開始,念念時時事事懂得去格內心之物,才能算得上誠意,誠意方能正心。心正了,才能修好一己之身,才能再去談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懂了陽明心學四句,再細細體會這幾個詞,會發現中華古聖先賢的修行之道,一切都是那麼分分明明,殷殷切切,有依有據,沒有含糊,沒有虛飄,沒有似是而非。

最後引用索達吉堪布的一段話:「對於現在人的修行,我有幾點肺腑之言:看破紅塵與生活沒有著落,請不要混淆;出離心和一味逃避,請不要混淆;大智慧和小聰明,請不要混淆;大成就者的行為與精神瘋癲,請不要混淆。這些看似相似、實則不同,請務必要用佛教的教理加以辨別!」

——無論你是佛家或道家精進修行者,還是身心靈領域工作者,或是個人靈性探索愛好者,毫不含糊地、踏踏實實地修行自己內在的心性,都是必走的成長之路。 讓我們共同踐行這清明落地的個人修行之道!

點擊以下鏈接,閱讀部分九九往期走心原創好文:

……

作者:王玖翎,又名九九,九初心舍舍主,馬丁納學院特約撰寫人,生命教練,心靈寫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初心舍 的精彩文章:

TAG:九初心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