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外媒:過去100年屬於美國,「中國世紀」來了?

外媒:過去100年屬於美國,「中國世紀」來了?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多個前所未有的奇蹟。近年來,中國不僅是全球汽車、智能手機等產業的全球最大市場,世界上40多條堪比「生命線」般的貿易航道,也經過中國南海海域,成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道之一。繼而有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經濟、政治兩股力量迅猛發展的同時,世界格局最終將得到改變。

尤其是在201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世界頭號經濟體」、這把美國人已坐牢一個多世紀的交椅,「判」給中國。雖然這套排名參考的是購買力平價演算法(PPP),而且根據實際匯率換算,中國的經濟體量仍未超過美國,但這組數據的公布,在一些學者、媒體人士眼中,仍是劃時代的——如果說過去的100年屬於美國,那我們正處於「中國世紀的黎明」。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對此,《金融時報》在4月30日採訪了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髮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世默、著名經濟學者拉赫曼(Gideon Rachman)、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防戰略研究中心教授休·懷特(Hugh White)等多名學者,並邀請了幾位《金融時報》的資深評論員,共同探討了對「中國世紀」的看法。

在這期音頻採訪節目中,李世默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為了適應中國的日益發展,全球政治體系必須做出調整。

李世默說:「中國的發展會是持續的。如今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遠不如美國,但中國的GDP總量會將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經濟體量或將是現在的兩倍、甚至是三倍。這是大勢所趨,沒有人能阻止。介於此,我認為當今世界的格局必須作出調整,從而為中國的崛起營造和平的氛圍。在這一點上,中美兩國的利益是一致的。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若能得到認可和支持,我相信這對全世界、對美國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中國人在此地區的領導才能在歷史上就有體現,如今帶著如此規模的經濟體量,中國正重回這個地位。」李世默說道,「隨便打個比方,例如中國的『一帶一路』。中亞、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需要這樣的倡議。中國的投資、中國的資金市場對這些國家的本土經濟都有積極的影響。總的來說,中國的確會成為亞太地區具有領導力的國家,雖然這並不代表中國將挑戰美國的盟友體系,但這個過程中總會有妥協、讓步。」

李世默 圖自TED

同樣認為「世界政治體系要給中國讓步」的,還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防戰略研究中心教授休·懷特(Hugh White)。他也覺得,「中國世紀」遲早要來。

懷特說道:「首先,我認為無論你用何種標準,中國都將會是未來的頭號經濟體。其次,中國政府的決心、為此做出的努力不可忽視。北京已重新定位自己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領導地位,而且中國目前也有這樣的能力。這也是我想說的第三點:別的國家也沒有相應的實力去挑戰這樣的趨勢。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也會失去其在西太平洋的地位,這也為『中國世紀』提供了條件。」

懷特 圖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

不同於這兩位學者,曾著有《中美世紀之爭》的《金融時報》專欄作者:傑夫·戴爾(Geoff Dyer)則認為,「亞洲周邊國家並不希望回到中國為主導的地區秩序之中。」

他說道,「中國這幾年的發展可謂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相助。相比前幾屆任政府,特朗普的美國不再那麼看重其在亞太地區的『承諾』。即便是和中國的較量,美國總統也只看到其中經濟領域的對抗,而輕視地緣政治角度的考量。這種讓步使中國得到順風順水般的發展。」

戴爾雖然承認如今的中國佔盡優勢,但在他看來,亞太地區有一股「自然」、「潛在」、「無形」的力量來阻止中國與美國爭奪領導地位。他補充道,「當大家在說『中國世紀』的時候,你看日本、韓國、越南、澳大利亞和印度,這些國家也正經歷著自己的時刻。他們也想通過這個百年,來實現自己在發展上的突破。中國所謂『自然秩序』並不受當地國家的歡迎。我們並不是說要和中國對著干,但要達到抑制中國的效果。一些國家在得不到美國的支持後,轉身就有『發展核武器』的念頭。總的來說,亞太地區的未來並不鐵定是中國主導。

戴爾 圖自哈佛大學

中美之間的對決,在很大程度上與兩國領導人有關。《金融時報》指出,當美國總統的對外政策日漸含糊的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對外戰略越發強勢明朗。但這也製造了很多不確定性。

對此,《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說道,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中國在對現代化的追求中,走的也是和西方國家不同的路。從他們的立場考慮,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不信任,是完全有理的。但問題是,「中國世紀」的劇本里沒有歐美國家的角色,這實際上是沒人經歷過的事,誰也不知道這齣戲會如何收場,也不知道西方社會這幾十年內設立的政治格局體系,能否承受這樣的變革。

「我很同意馬丁的話,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觀。」英國《金融時報》國際事務首席評論家、著名經濟學者拉赫曼(Gideon Rachman)表示,「美國也就200多年歷史,而且美國人在這段時間內只經歷一個『向上的趨勢』。反觀中國,他們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中國有句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如今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期,我覺得是可以理解成『重回自然秩序』一說的。至少這說明中國人在觀念上是能認可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的。以後說不定中國成了世界主導,中國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拉赫曼補充道,「雖然中國人心裡的那關過得去,但在外國人眼裡,中國『重回自然秩序』般崛起,或多或少會給大家帶來壓力。從這點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很在乎西方國家的感受,多次強調『和平崛起』。但你能從另外一些話,比如『亞洲的事由亞洲人民辦』,也可以看出中國的自信。我認為,這是中國人意識到,自己的時代來了。

拉赫曼 圖自CNBC

2007年3月,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4個結構性問題: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此後,中國經濟增速有所下滑。面對「中國的減速發展是否會影響其主導地位」一問時,馬丁·沃爾夫表示:中國的GDP增長率雖然已經沒有之前的10%,但仍然2倍於一些西方國家。即便是中國的經濟增速在現有基礎上再次下降,這也不影響中國經濟整體持續增長的總趨勢。

沃爾夫認為,中國的人均GDP會在未來30年內達到美國的人均GDP的一半,這所導致的後果,將是中國的經濟體量對美國的全盤超過。「想想中國如今的實力,以及中國人的儲蓄能力,要達到這個結果,估計不需費力。」但馬丁表示,中國不會在未來將自身的金融體系放到國際市場上去融合。他舉了美國在上世紀20年代的例子,稱如果中國想要與國際金融體系完全融合,將會是一個重大錯誤。

馬丁·沃爾夫 圖自金融時報視頻截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小動作不斷!印度又要在中印邊境新建3所軍事醫院
378萬的天價貴州茅台疑似被買走,茅台真假難以辨別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