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質變:從「買專利」到「賣專利」

創新質變:從「買專利」到「賣專利」

南方網紅

南方名記

鄭佳欣工作室出品

4月10日開始,韓國濟州島,20輛比亞迪製造的純電動巴士投入使用。作為首款通過韓國認證的中型電動巴士,廣東企業憑藉「核心技術」敲開韓國汽車市場的大門。

從智能手機、無人機到電動車、微信支付,越來越多珠三角企業的創新產品和技術走向世界。

縱觀全球,專利是企業間競爭的最高級形式,誰擁有的專利多,誰在領域內就有更多話語權,在市場上就有了舉足輕重的分量。南方日報記者調研發現了這樣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珠三角企業正在跨越從量變到質變的門檻,以超多維、光峰光電為代表的創新企業正在依靠創新突圍,從「買專利」向「賣專利」躍升,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買專利

創新轉型激活知識產權交易

匯桔網董事長兼總裁謝旭輝還記得2017年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創交會」)上的一幕:「450萬元,成交!」一場知識產權項目產品拍賣會吸引了業界的目光,一家電動車製造企業的拍賣代理人以上述價格拍下一電動車技術包。據統計,創交會的知識產權與技術拍賣會線上線下共達成意向金額1.08億元。

「買專利」,是不少廣東企業搶佔製造高地快捷而又有效的途徑。「廣東知識產權交易在以幾何倍數地增長。」一位熟悉知識產權交易的業內人士表示,高端、優質的專利需求越來越大。

廣州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偉告訴記者,在廣州市場實現的知識產權交易均價,2015年約為300萬元/單,2016年漲到500萬元/單,近年一直處於上漲態勢。

2017年廣東全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627819件和332648件,同比增長36%和28.4%;其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6830件,佔全國總量的56.5%,連續16年保持全國第一。而珠三角城市更是呈現發明專利井噴的趨勢。

除了專利申請量大省,「廣東也一直是技術專利採購大省」,劉偉告訴記者,儘管廣東的專利申請和授權數據可觀,但廣東的製造企業在轉型中依然不斷需要新技術,省內研發不能滿足,只能通過合作或購買的模式,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

對於創新的重視,正在推動知識產權交易的蓬勃發展。以廣州為例,今年第一季度,廣州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完成全國範圍的知識產權交易額431653萬元,涉及知識產權42549件,其中涉及廣州的交易額65783萬元,3754件。同時,廣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完成全國範圍的專利交易額51470萬元,涉及專利7547件,其中涉及廣州的專利交易額7936萬元,757件。

「未來,知識產權的交易形式會越來越豐富。」謝旭輝說,越來越多的高校院所、研髮型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知識產權。「很多時候,擁有知識產權不是目的,通過知識產權運營,實現知識產權的價值最大化才是目的。」

「買專利」火熱的背後是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的自覺性和創新帶來的驅動力。「過去工廠是低端製造模式,靠著高密度的人力支撐,現在製造企業正向技術性轉型。」從事知識產權交易工作的鄭自群說,知識產權交易活躍正是源於廣東製造企業轉型和創新的動力。

造專利

專利成市場競爭重要工具

奧比中光位於11至13層,光峰光電位於21至22層……在深圳市後海高新區聯合總部大廈,人們隨便走入一個樓層,都可能撞見一家能顛覆未來的創新企業。

獨角獸企業奧比中光自主研發出3D試衣間,記者站入2秒鐘後近百項數據全部在後台呈現。數據可直接傳送到合作企業,並可直接用於生產。奧比中光財務副總裁陳彬表示,奧比中光產品中最核心的3D感測光學設計、深度演算法開發、晶元設計、SDK等技術完全自主開發,公司自成立以來已申請國內外專利360餘件。

幾公里外,位於深圳南山智園的優必選研發中心,記者看到了今年1月的CES(美國電子消費展)上首次亮相的雙足機器人Walker。

優必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劍說:「雙足機器人打破了輪式機器人只能在平地移動的限制,可以上下樓梯,多項技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讓優必選實現全球領先的原因在於其自主研發掌握了伺服舵機核心技術,並且實現大規模量產。

憑藉核心技術的突破,僅用6年,優必選便成長為估值5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也是國內首家實現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

越來越多珠三角企業正在把專利作為全球競爭的重要砝碼。

「知識產權已成為我們在全球市場博弈的重要工具。」比亞迪知識產權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依靠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利實力,比亞迪才能在全球市場實現「彎道超車」。

賣專利

靠專利授權獲豐厚收入

走進深圳南山超多維公司,一面密密麻麻的「專利牆」吸引了所有到訪者的目光。

成立於2004年的超多維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靠制訂標準盈利。超多維集團副總裁蘇法告訴記者,超多維申請的國際、國內專利超過600項,其中發明專利佔比82%,光學、圖形圖像發明專利佔比70%以上。正是因為這些專利,近年索尼、東芝、宏碁等巨頭每生產1台個人3D電腦都要向超多維支付專利費用,並且這筆專利授權收入每年都在大幅增加。

在深圳,像超多維這樣獨立的研發輸出技術、專利的企業正在嶄露頭角。光峰光電同樣依靠激光顯示技術專利授權每年獲得豐厚的授權收入。「我們通過技術研發,在全球申請專利數百件,改變了企業多年在核心顯示技術領域向外國企業交專利費的狀況。」深圳市光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李屹表示。

在改革「土壤」和創新「基因」雙重疊加環境下,珠三角企業正在搭建起一條技術快速發展的「高速路」。記者了解到,光是深圳,就有數十個以產業聯盟形式組成的「專利池」,覆蓋新一代無線通信、生物、新能源和互聯網及軟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多個領域。

通信專家麥浩超分析,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正在出現依靠標準盈利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並沒有沉迷於專利授權,而是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共同開發,促進技術應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專家聲音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敬仁:

為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珠三角企業跑出專利「加速度」的現象,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馬敬仁:適合科技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鼓勵企業申報專利、對知識產權不斷加強管理和保護,都給予了發明專利「井噴」的條件。在這一背景下,珠三角的企業逐步養成了專利申請和保護的意識。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如今也進入了全民創新的階段。

我們依然需要政府不斷提供和完善與專利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此外,專利人才緊缺也是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所在,沒有人才是沒有專利的,政府應該在引進培育人才方面加大力度,給予相關人才自由發展的空間;政府對於專利的意識和保護等方面,也要多向市民普及,讓大家不僅有發明創造的意識,也有申請專利的意識。這些都是創新的基礎,是源源不斷的「活水」。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珠三角企業為何能從「買專利」向「賣專利」躍升?

馬敬仁:這是科技不斷發展的寫照。經過了量的積累後,專利產生的效應將會「質變」,我們將進入質變的平衡點,也就是通過創造專利,形成專利群,隨後通過授權等專利服務,推動產品質量和品牌的提升。目前,通過專利服務獲得收益的還是少數企業,但通過專利積累獲得持續發展和更好的市場盈利空間一定是未來趨勢。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蘇梓威 曲廣寧 鄭佳欣 陳思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臨時黨支部 衝鋒不「臨時」
推動廣東向農業強省跨越發展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