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1962年的國產動畫,50年後再看仍讓人淚流滿面
5月8號,張松林先生離世的日子。
張松林
現在可能知道張松林的人很少了。但對中國動畫史來說,他可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說起動畫片,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日本。
畢竟身為動漫大國,日本的的確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
然而提起國產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沒》……
這些在電視上輪流播放的動畫片,只能讓人尷尬一笑。
我們還有別的能讓人拍手叫好的作品么?
答案是,有的,比如張松林先生1962年的這部《沒頭腦和不高興》:
這是一個只有短短20分鐘的動畫片,卻勾起了許許多多人童年的回憶。
這是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系60班畢業作品,是1962年的製作。
畫質與現在的動畫片的高清製作肯定是比不上。
但是它的背景音樂響起時,那個畫質反倒能夠瞬間把你甩進那個年代。
靜下心來,恍若回到當年坐在小板凳看動畫片的年紀。
第一個出場的是沒頭腦。
方方的臉,腦袋一撮毛,穿著紅色背帶褲,挎著小黃包,一出場就是丟了帽子忘了包。
第二個出場是的是個尖腦袋、高個子,拿著竹竿。
他是沒頭腦的好朋友——不高興。
沒頭腦的特點是丟三落四,粗心的他也因為把畫畫反了,惹得了小夥伴們哈哈大笑。
而不高興的特點是情緒化,口頭禪就是拖著聲音喊「不高興」。
高個子的是不高興,戴帽子的是沒頭腦
這個動畫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畫外音。
這個神秘的畫外音的人從來沒有現身,反而一直躲在幕後細細解說,和動畫人物溝通,貫穿整個動畫片。
畫外音問沒頭腦和不高興,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呢。
喜歡畫畫的沒頭腦說——我要做一個工程師。
喜歡耍雜技的不高興說——我要做一個演員。
他們自信又不服氣的樣子像極了我們小時候回答老師,未來想做什麼職業的樣子。
背著手像小大人一樣搖頭晃腦,一臉臭屁的中二,天真得可愛。
畫外音隨手畫幾筆,就這樣,沒頭腦和不高興就長大了。
二人握手道別,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場地。
沒頭腦設計了一棟千層少年宮,想讓大伙兒大開眼界的他卻算少一個層,變成了九百九十九層。
所有的人要去少年宮看戲都要帶上乾糧雨具和包袱,像萬里長征一樣。
原來,沒頭腦忘記了給少年宮設計電梯,還把噴水池設置在天花板;到頂樓看戲,怕是來回要走一個月。
說來也巧,在樓頂演戲的就有不高興。
這部戲是武松打虎,恰巧不高興要演的是老虎。
這時候不高興的毛病就犯了——不高興不高興,我要演武松。
時間來不及了,不高興一副老虎的打扮亮相了。
戲演到一半,不高興聽到台下觀眾說「老虎打死了」,這回又不高興了。
一場戲劇在不高興的糾纏下變成了鬧劇——老虎打起武松來了。
鬧劇伴隨著不高興綁著繃帶結束。
垂頭喪氣的二人再次遇到了神秘的畫外音,沮喪的他們在栽了跟頭後,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
畫外音把他們再次變回了小時候。
嘻嘻哈哈的謝幕,觀眾才意識到二十分鐘悄然流逝。
小時候的我們好像轉眼就長大了,就像這二十分鐘一樣稍縱即逝。
以前還小,只是悄悄羨慕,希望有一天會有一個畫外音在腦海出現,匆匆添幾筆,就長大了。
長大後重新觀看,滿滿的回憶殺:
誰沒有被家長打手掌心,因為算錯小數點;
誰沒有因為任性打滾,被揪著耳朵教訓;
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形象突然鑽進心尖,掀起一片嘆息。
當今社會誰敢再這樣沒頭腦和不高興?
有有有。
但是誰不是把跟斗一栽一個大坑。
設計師的反人類設計難道還少么?
兩個插座口設計太近,導致沒法同時使用;
殘疾人廁所需要上階梯;廁所洗手間安裝聲控燈;
筆記本電腦的退格鍵和電源鍵設計過近,分分鐘沒保存就關了機;
網路上的吐槽呼啦啦一片幾乎淹沒他們;
成年人在職場上的老油條,哪個還會任性而為?
隨隨便便撂擔子不幹的人誰還能生存下去?
不怕神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豬隊友有時候不是笨,而是坑,掉鏈子。
動畫片里的不高興雜技耍得好,可是過於隨心所欲的他,最終還不是把事情搞得一團亂?
情緒化只能存在幼兒時期,被「寵壞」也只有小孩子。
負責,盡職,配合,這樣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呆萌和傲嬌,屬於小孩子的。
雖然很難讓人接受,可是呀,現實沒有神秘的畫外音,只有歲月。
匆匆添幾筆,我們就恍恍惚惚的長大了,根本沒人為你擦去眼角的皺紋。
文/ 鄭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