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在美國大學裡成功,你必須學會這樣閱讀(附書單)

想在美國大學裡成功,你必須學會這樣閱讀(附書單)

原標題:想在美國大學裡成功,你必須學會這樣閱讀(附書單)


轉自: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微信 @iwish89


關於美國大學的高強度閱讀,留學黨們早就有所耳聞,但中國學生到底該如何應對,我們探討的還不夠多。今天就來給大家支支招。


「瘋狂」的閱讀

先隨小編再來了解一下美國高中/大學學生的閱讀量。


首先是美高學生的:


Required reading:也就是必讀書目,每門課2-8本,取決於不同的課程。難度等同於大學一年級的AP English Literature(AP英語文學課程),閱讀量接近最高值;普通英語課程接近最低值。


Leisure reading:也就是業餘閱讀,取決於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對自身的要求。美國田納西州一所高中的學生Morgan Evans表示,他所上的Honors English (英語榮譽課程)要求學生一年閱讀6本書,但一些學生會讀得更多。他記錄了自己2015年的閱讀清單,共讀了28本。


註:在大部分美國高中,同一科目的課程被分成普通、榮譽、和AP三個難度遞增的級別,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選擇課程。



Morgan Evans的閱讀清單


圖片來自Quora網站


圖上這28本書,是多大的閱讀量?來看看小編重新整理的:


這28本書,一共9699頁。雖然書目從難度和學術性來說並不是很強,不少都是科幻類,但真讀起來,即使全年365天從不間斷,一天也至少要讀27頁。


由此可見,對於Evans來說,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持之以恆的習慣。


再來看看大學:


大學的閱讀量因各自專業和選修科目而異。


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開展的一項調查中(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顯示,人文類、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學生每周花在閱讀任務上的時間是最長的,商科次之,工程類專業最少。


排名如下:



數據來源NSSE,整理WE留學生


不過,工程類的學生雖然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最少的,但他們花在一門課上的總時間(包括閱讀、寫論文、做作業、做實驗、分析數據等)是最長的。所以,哪個專業都不輕鬆。


小編畢業於某英聯邦地區的文科類專業,雖非美國大學,閱讀量也是一點不少。


這個節奏意味著小編當時每個禮拜要啃完一本書,並同時產出一篇論文。(偷偷告訴你,其實有些我也沒讀完)。


不僅是中國學生的「噩夢」,也是外國學生的「噩夢」


WE一直深度關注中國學生在海外求學遇到的學術挑戰問題,非常了解對於成長於傳統應試教育、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孩子而言,美國大學的閱讀挑戰是「可怕」的。


但事實上,「讀不完」「讀不懂」這件事,也不是中國學生獨有的問題,本土學生也頗有怨言。


根據英國《獨立報》的報道,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英國常春藤羅素大學集團成員之一)的教授批評現在的學生無法完整地讀完一本書,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越來越有限,無法專註於複雜的理論。


該校環境地理學的教授Jenny Pickeril無奈地表示:「對於指定的文本,學生讀得很痛苦,覺得語言和概念都太難了。有一個學生向我建議了一本他們覺得讀起來更容易投入的書。這是一本好書,但它不夠學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推薦一些更容易讀懂的書。」


學生們很快承認了這一事實,但堅稱這是因為老師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讀完這些書。不少人坦言自己很少在deadline之前讀完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


不管怎樣,在大學希望學生完成的閱讀任務和學生有能力完成或願意投入閱讀的書之間,似乎存在了一種脫節。


要知道,1941年,現代詩人W.H Auden在密歇根大學任教時,在一門為大三、大四和研究生開設的課上,要求學生一學期讀32本書,共6000頁。這個數字,幾乎是當今一些學生大學四年的閱讀量。


Auden的English 135,「Fate and the Individual in European Literature」 這門課的教學大綱,圖片來自The Independent網站


而這個「mission impossible」也不單單屬於那個逝去的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紀的美國大學人文課程里,也不乏與之類似的閱讀清單。


英美大學在「閱讀作業」上的爭議,實際上隱含著對學生「學術能力下降」的擔憂,而這點在以英語為第二外語的中國學生身上,會因為語言障礙,顯現出更大的問題。


中國學生如何應對美國大學的閱讀挑戰?



學會分辨:什麼該略讀、什麼該細讀、什麼不值一讀


無論教授們布置大量閱讀任務的用意何在,對於美國大學學生,不可或缺的一堂課就是學習分辨什麼該略讀、什麼該細讀、什麼不值得一讀


這一點,是被閱讀量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最容易忽略的,也最「難以接受」的。


Prianka Misra是一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大學裡,為了完成閱讀作業,她度過了非常痛苦的時期。無論教授布置了多大的閱讀量,她都堅持要從頭到尾通讀一遍,理解每一段說了什麼,每個數據意味著什麼,每一個事實的上下文是什麼,重要性是什麼,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作業。她無法接受同學們通過略讀去尋找中心思想的閱讀方式,認為那是「insincere」(不真誠的的),只是為了「survive in the class」(通過這門課程)。

但事實上,在劍橋大學,第一個library induction lecture就是關於「how to read 10 books an hour」(如何在一個小時內閱讀10本書)——如何通過略讀提取與你的研究相關的信息 。


為什麼呢?


因為read widly和read deeply對於學習者而言同樣很重要。當我們進入大學開始專業學習時,必須既懂得通過廣泛的閱讀來掌握大量專業知識,也懂得縮小關注範圍來深入進行某一問題的研究。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涉及的reference可能達到幾十條甚至上百條,我們幾乎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樣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通讀幾十本、上百本參考書籍。


「You don』t need to read these book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em.」


「理解」比「讀完」更重要。


在此,小編給你們一些tips:


1


學會用CliffNotes和SparkNotes


讀不完的時候,SparkNotes和CliffNotes有時候簡直是救星一樣的存在。SparkNotes和CliffNotes都是美國大學生最常用的學習網站,前者提供了海量是文學學習指南資料,包括作家簡介,作品梗概,寫作特色,人物分析,關鍵問題解析等等;後者是老師和教授親自撰寫的文獻學習指南,旨在提供文獻大意和文獻當中的辭彙意義。


美國大學注重課堂討論,課堂上常常一起分析、交流大家所讀的文本。適當地參考SparkNotes和CliffNotes,第一是為了讓自己腦海中有個總的概念,其次要是沒讀完,參加課堂討論也不至於雲里霧裡。

2


閱讀「5」步法


對於小說類的書籍,我們或許需要通讀才能跟隨故事情節的發展。


但非小說類的書籍,通常都有非常鮮明的觀點和論點,我們要了解這些觀點和論點,可以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方法。


1. 先了解作者。讀讀關於他/她的介紹。在網上找到一篇關於作者的文章,快速讀過,幫助你迅速了解該作者的個人觀點和偏見。


2. 閱讀標題、副標題和目錄。這樣你就知道了這本書的中心論點,以及中心論點會在大方向上如何展開。


3. 逐字閱讀引言和結論。通常引言會告訴你作者計劃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結論會告訴你作者希望你讀完後能得出什麼。


4. 閱讀/瀏覽每一章,記錄筆記。閱讀標題和這章前幾頁,找出作者想在這一章表達什麼,以及它是如何為中心論點服務的。然後瀏覽所有標題和小標題,閱讀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如果你了解了作者的意思,繼續往下讀。否則,就細讀整個段落。一旦你讀到已經清楚理解了這一章,你可以瀏覽剩餘的頁數,那些可能是作者的重複論證。



讀的過程中,記錄筆記。我同意作者的哪些觀點?不同意作者的哪些觀點?哪些地方讀不懂?哪些地方我想和同學們一起討論?

5. 重讀目錄。一旦你讀完了這本書,再讀一遍目錄,並在腦海中進行總結。花一些時間重溫整本書是如何一一展開的。


3


藉助中文版


對於難度較大的文本,藉助中文版來幫助理解。發現自己根本讀不完也讀不懂的情況下,先讀大綱和摘要,再讀中文版,然後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對照進行英文的細讀。


除了閱讀方法上的問題,培養好的閱讀習慣也能幫助我們提高閱讀效率。


根據福布斯的報道,美國大學生平均一分鐘的閱讀速度為450個單詞。中國學生,本身面對的就是第二外語,再受不良習慣的影響,速度會大大落後於美國同學。在高強度的閱讀下,讀得太慢幾乎等於失敗。


因此最後,再分享兩個大家最常見的問題。


1


改掉「oral reading」的毛病


許多閱讀者常常會在讀書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移動嘴唇進行「默讀」,就像小時候我們大聲朗誦課文一樣,這能幫助大腦理解和記憶所閱讀的概念,但卻是影響閱讀速度的一個主要障礙。

如果你有這樣的習慣,可以嘗試在閱讀的時候嚼口香糖,或將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避免唇部的運動。


2


避免電子產品的干擾


今時不同往日。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受到的誘惑很少。但如今,能夠干擾我們的因素已經越來越多了。


讀著讀著就開始刷起微博、朋友圈的情況,幾乎是大家的通病。想要提高閱讀速度,讓自己遠離一切電子產品的干擾,讓自己高度專註。讀書的時候先記錄下想要進一步查找資料的地方,等到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後,再上網搜索。


常青藤學生必讀書目TOP10


先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秘密武器。它是一個擁有超過100萬門大學課程書籍在線圖書資料庫——Open Syllabus Explorer



現在,Open Syllabus Explorer已經正式面向大眾。


除了可以了解書目的基本信息,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比如說,不同學校對學生閱讀書籍的要求。

下圖就是在此資料庫基礎上統計出來的——美國高校學生普遍的閱讀書單vs.常青藤學校的學生閱讀書單。當然資料庫也在不斷的完善中,目前常青藤學校里,只有達特茅斯學院的數據尚未收錄,另外七所(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康奈爾、哥倫比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布朗大學)的數據都已經有了哦。



在所有學校中,斯特倫克與懷特的經典寫作指南《英文寫作指南》(The Elements of Style)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讀物,在這個資料庫中有超過3000個課程布置了閱讀任務。


其次是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排第三的是長達1500頁的教科書《坎貝爾生物學》(Campbell Biology),對所有的醫學預科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算得上是必讀書目了;以批判資本主義體系聞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排在第四位。


相比之下,常春藤學校的書單就顯得十分不同。


除了四本重疊的書目,你會看到有:排在第二的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而馬丁·路德·金的《一封來自伯明翰市監獄的信》(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在常春藤學校的書單中位列第八。


總的來說,常春藤學校所列出的書單更傾向於政治哲學和思想——在名單上的唯一的一本不屬於政治學相關的只有《英文寫作指南》。


除了整體上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學科細分領域來深入了解。單英文文學領域,常春藤學校學生的閱讀書目也非常不同。



和整體上的差異相比,兩類學校在英文文學讀物上多了一點點相似——有五本書相同。在全美大學排名第一的是小說作品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而在常春藤名校位列第一的是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


從共性上看,彌爾頓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康拉德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是幾乎所有美國大學普遍會讀的書目。


而從差異上看,我們會發現:美國作家的作品更受非常青藤學校的青睞,比如艾略特的《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夏洛特·吉爾曼的《黃色壁紙》(The Yellow Wallpaper);然而常春藤名校則更偏好英國作家的作品。


不僅這些,這個資料庫還有很多好玩兒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看美國各個州的大學學生分別都在看啥書。



分布最廣的毫無例外還是《英文寫作指南》,其次是《共產黨宣言》。


然而還是有一些讓人意外的排名,比如在特拉華州,學生看得最多的竟然是一本電腦編程課本;而在阿拉巴馬州的是物理學書籍;阿拉斯加州則像是一個培養未來石油工程師的基地;而內華達州的學生則對統計學上的數字情有獨鍾。


該個資料庫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大學網站上公開的信息,以及大學教授提供的建議,雖然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完整和數據錯誤的情況。但這也是目前為止,最接近美國大學真實閱讀環境的數據


所以,你知道你接下去要讀什麼書了嘛?


最後,小WE特別選取了常青藤學校必讀書單的TOP10、以及英文文學類讀物的TOP10,看看頂尖學校要求學生讀怎樣書。


必讀書目TOP10


1. The Republic


理想國



由柏拉圖所著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烏托邦社會。其中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2.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該書講述了冷戰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3. The Elements of Style


英文寫作指南



一本美國英語的寫作指南,作者為William Strunk, Jr.和E. B. White。書中包括英語的基本使用規則」、「創作的基本原則」、易誤用的單詞和表達、易拼錯的單詞的列表等。2011年,《時代》雜誌把該書列為1923年至今的100本最有影響力的圖書之一。


4. Leviathan


利維坦



「Leviathan」在《聖經》中是象徵邪惡的一種海怪。《利維坦》主張出於人的理性,人們相互間應同意訂立契約,放棄各人的自然權利,把它託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統一為一個人格或意志。


5. The Prince


君主論



《君主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尼可洛·馬基亞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政治論著,一直被奉為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之書、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類有史以來對政治鬥爭技巧最獨到最精闢的解剖。被西方評論界列為和《聖經》、《資本論》等相提並論的影響人類歷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6. Democracy in America


論美國的民主



法國政治思想家、社會歷史學家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deTocqueville)最出名的著作,主要研究美國民主政治體制,是政治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經典之一。書中對於日後的美國和世界格局做出了多個預測,包括美國因種族問題而分裂(南北戰爭)、美國和俄羅斯的崛起等等。


7. A Theory in Justice


正義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所著,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治哲學、法學和道德哲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列為不少大學課程的必讀書籍之一。


8. Letterfrom a Birmingham Jail


一封來自伯明翰市監獄的信



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一次抗議性的示威遊行中數百人被捕,但他寧可進監獄也不服從法院關於停止示威的命令。在單獨監禁的日子裡,他對七位重要的教會人士寫的信作了答覆,表達他堅定的反種族歧視立場。


9. On Liberty


論自由



《論自由》一書寫於1859年,作者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該書是自由理論體系的集大成之作,論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權利,在西方被高度評價為「對個人自由最動人心弦,最強有力的辯護」。


10.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合作的進化



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該書是行為領域的經典之作,主題是合作的產生和進化。作者以組織的兩輪重複「囚徒困境」競賽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在兩輪競賽中勝出的都是最簡單的策略「一報還一報」。


文學讀物TOP10


1.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一部詩體短篇小說集,作者是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敘述30名朝聖者聚集在倫敦一家客店,準備前往坎特伯雷。這些朝聖者有當時英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店主提議在途中每人講兩個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於是次日一同踏上朝聖之途,並開始講故事。


2. Paradise Lost


失樂園



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礎創作的史詩,出版於1667年。詩中墮落天使撒旦,因為反抗上帝的權威被打入地獄,卻仍不悔改,負隅反抗,為復仇尋至伊甸園。亞當與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誘,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惡的樹上的果子。最終,撒旦及其同夥全變成了蛇,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園。


3. Persuasion


勸導



簡·奧斯汀(Jane Austen)的最後一部小說,描寫了一個曲折多磨的愛情故事。貴族小姐同青年軍官傾心相愛,訂下了婚約。可是,她的父親和教母嫌軍官出身卑賤,極力反對這門婚事,她也在教母的勸導下與愛人分道揚鑣。八年後,在戰爭中升了官、發了財的軍官變成了上校,休役回鄉,最終歷盡曲折有情人終成眷屬。


4. The Faerie Queene


仙后



英國詩人埃德曼·斯賓塞(Edmund Spenser)於1590年出版的史詩,由於其崇尚亞瑟王傳奇中的騎士精神,所以效仿亞瑟王傳奇的手法,寫下史詩中描述騎士霍理士(聖潔)與公主優娜(真理)一同對抗惡龍(邪惡)的故事。


5. Hamlet


哈姆雷特



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創作的的世界著名悲劇之一。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的故事。


6. The Spanish Tragedy


西班牙悲劇



英國劇作家托馬斯·基德(Thomas Kyd)創作的情節劇,描述了一名西班牙貴族淪落為暴民的故事。該劇復興了復仇悲劇,一種經典的以謀殺和復仇為主題的戲劇形式。


7. Heart of Darkness


黑暗之心



是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一部中篇框架小說,講述了在剛果河運送象牙的船員馬洛的故事。這本書探索了人潛在的、固有的黑暗面,涉及了殖民主義、種族主義、野蠻、文明等多個主題。


8. Jude the Obscure


無名的裘德



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後的長篇小說。男主人公裘德刻苦好學,卻始終被拒之於大學門外,女主人公美麗聰穎,蔑視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愛情卻為社會所不容,在連番打擊後終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了裘德。裘德則終日縱酒,鬱郁成疾,年未滿三十即含恨而終。


9.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亞早期喜劇創作的終結,以抒情的筆調錶達對愛情和友誼的美好理想。故事的主角隱藏了自己的身份,而引出許多笑話,四個年輕男女在各種誤會之間找尋真愛。


10.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



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在1818年創作的小說,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屬於受到浪漫主義影響的哥特小說。弗蘭肯斯坦是故事中的瘋狂醫生,以各種科學的方式使死屍復活,所以被稱為「科學怪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政府有權審查歷史教科書嗎?在歷史教育中提倡質疑精神會損害學生對國家的忠誠嗎?
西方神秘學並不專屬於某一個人,所有人都能對它進行自由探索!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