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廣東一村,竟都是鮮卑後裔!

廣東一村,竟都是鮮卑後裔!

關注廣東省鶴山龍口,廣大朋友都應該知曉,在龍口有一條700多年歷史的霄南村,該村有一個罕見而神秘的姓氏——「源」。今天就帶大家探尋霄南源氏先人的智慧,解讀一下源氏祖訓家規及其現實意義。

源氏源流

霄南村,位於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東部,面積2.6平方公里,由霄鄉和南安兩條村合併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其中,霄鄉村古稱堅城鄉,村民以源姓居多,文化底蘊深厚,是遵循優秀傳統家規家風的活標本。

據史料記載,源氏祖訓主要為源賀所創。源賀,北魏西平樂都人,鮮卑族後裔。鮮卑族最早生活於大興安嶺,後經內蒙古大草原南遷至青海甘肅一帶,在南北朝時代曾建立南涼王國。南涼國滅亡後,源氏始祖禿髮破羌率族人投奔北魏,接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賜姓名「源賀」,他的子孫從此姓源。

源賀在北魏的北方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先後參加過太武帝的西滅北涼、北退柔然、南攻劉宋等重大戰役,因屢立大功而被朝廷授以西平公、太尉、隴西王等官爵。

源賀盡忠報國,功勛卓著,但卻淡於名利。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其兒子先後被中常侍 宗愛害死。源賀驚聞此事,與南部尚書陸麗擒殺宗愛等亂黨,迎立拓跋濬為帝。在登基大典上,拓跋濬賞賜群臣時對源賀說:「朕大賚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謙退也!」但源賀以「南北未賓,府庫不可虛也」為由推辭,只取了戰馬一匹,以此激勵拓跋濬積極進取、勵精圖治。源賀為公無私、體國用心之舉,既嬴得了同僚的欽佩,也進一步贏得了拓跋濬的賞識和信任。

源氏祖訓

公元479年,源賀自知遺命不久,於是臨終前留下遺言:「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音,帶)於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目觀必真,耳屬必正;遏惡揚善,親賢遠佞(音,濘);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吾終之後,所葬時服單櫝(音,讀),足申孝心,芻(音,除)靈明器,一無用也。」(《北史.列傳》第十六《遺令敕諸子》)

這段遺言就是源氏家規祖訓的起源。後來,源賀的後人,將他的遺言歸納整理,將其發展提煉成十六字家訓,並寫進了《源氏家規及律例》中進行了具體論述。

「敦倫」、「親族」、「勉學」、「勸職」

「立品」、「節用」、「睦鄰」、「和眾」

(源氏家族十六字祖訓)

歸納起來,源氏家規祖訓的十六個字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做人倫理分明,尊老愛幼,規矩有度。

二、與族人鄰居外人交往,親和友善,寬容以待,和諧相處。

三、無論地位尊貴,有無錢財,應恭謹謙和,不可恃強欺弱,以大欺小。

四、少年求學勤勉上進,為官做事忠於職守,廉潔奉公。

五、生活簡樸,戒奢侈浪費。

源氏十六字家訓,體現了源氏家族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基本準則。

文字專家評論

1

源氏家族是中國歷史富有影響的名門,尤其是源氏得姓的第一代源賀,北魏時期不僅功名顯赫,而且以勤勉職守、廉潔自律著名於世,特別是其遺訓成為了源氏家族千百年來的家訓,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風教育名篇,為後世所稱道,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趙宗福(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原院長)

2

在源氏族人中,百業以耕讀為本,源氏學童必須送到學堂,接受教育,學費全部減免,由族中開明坤士支付。人到成年,將名字寫在紅紙上,貼在祠堂中,在長老監督下,舉行男女成人禮。沿襲古人習俗,以增強對祖先的記憶。——何爭流(原青海師範大學副教授,現在從事源氏文化研究)

3

《源賀遺訓》的文化價值,一是體現了孔子原始儒學的基本精神,二是對當代幹部隊伍的思想道德作風建設的深刻啟示。——陳坤林(原原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文法學院院長)

4

源氏家族能夠成為魏齊隋唐的五百年望族,子孫南遷後又以源賀遺訓來經商濟世,從家到國到天下,源賀遺訓對今天中國人的道德法則都有深遠的意義。——曹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源賀傳》作者)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揭秘霄南源氏祖訓的魅力,解讀幾位源氏古今名人,看看他們是如何傳揚優秀傳統家風的!

源氏古代名人

源賀後代遵循祖訓,為國貢獻者甚多,因此屢屢顯赫於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數朝。

在源賀的影響下,源賀的三個兒子皆入朝為官,且頗有建樹。長子源延,官至侍御中散,賜爵武城子,封為西冶都將,死後被皇帝賜為廣武侯。次子源懷,歷任尚書令、司州刺史等職,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源懷以征西大將軍的身份駐守長安,維護北魏西邊安定,成為一代朝廷重臣,時人對他的評價是「作牧陝西,民系惠化,入總端貳,朝列歸仁」。 三子源奐,任長樂太守,也深受百姓愛戴。

源氏第三代生活在北魏末年至東魏、北齊之際。源懷第五子源子雍被封為樂平縣開國公;第六子源子恭歷任遷州刺史、吏部尚書等職,並於東魏、北齊之際出任首任魏尹,經營鄴都,在魏末齊初政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追贈為一品司空公;第七子源纂因功官至太府少卿,卒贈散騎常侍、征北將軍、定州刺史。

源氏第四、五代人同樣鼎鼎有名。源子雍之子源延伯因功晉爵為浮陽伯。源子恭之子源彪,是東魏和北齊時的涇州刺史、北周時的儀同大將軍、隋朝時的莒州刺史,以反對戰爭、主張和平則知名於世。源纂之子源雄被隋朝封為一品上柱國。源彪之子源師以通曉儒家禮法、善於吏事而為世所知,在北齊掌祭祀之事,在北周主管國家稅賦,在隋朝執掌國家刑律。

進入唐朝後,源氏後人官至二、三品五人,四、五品二十六人。其中,源師長子源昆玉掌管國家財政,次子源直心掌管國家刑律,三子源誠心負責京畿事務。源賀七世孫、源直心之子源乾曜才華出眾、清廉謹慎、勤政敏捷,為官四十餘年,擔任宰相近十年,政績顯著,被譽為唐朝「開元名相」之一。

經不完全統計,自北魏至唐朝,源賀後人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者多達五十餘人,加上其他史籍文獻更多達八十餘人。

遷家霄南

唐朝中後期,由於受「源休事件」影響,源氏後人淡出政治舞台,大部分人離開了官場,以經商和務農為主。由於遵循源賀倡導「務實」、「和諧」、「謹慎」、「節儉」的遺訓,源氏以家族式經營為主,從而連片的田地得以保留,源氏後人過著自給自足的休閑生活。南宋期間,源氏被迫南下躲避戰亂,曾落居廣東南雄,後見義勇為,因參與搶救胡妃行動而被受牽連,被迫再次南下,最後定居於龍口霄鄉。

霄南源氏近代名人

霄南源氏後人時刻遵循先祖遺訓,心懷眾生,宗族團結,鄉里和睦,重視教育,誠信經營。源汝榮、源吉華、源靈昌、源龍章、源秉彝等一大批源氏後人都是近代踐行先輩遺訓的典型代表。

源汝榮

香港太平戲院掌門人

源汝榮,號杏翹,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十八世東門坊人,出生於清朝同治年間一個五口貧窮之家。十九世紀末,他隻身來到香港,憑著勤勞與雋敏,從零開始,創建和經營久負盛名的太平戲院,成為了香港巨富。源汝榮遵循祖訓,行事低調,疏財而厚鄉情,凡鄉親到香港,需要地方落腳,他都會悉心安排。他將太平戲院分成九份,從中撥出兩份再細分為數份,給予鄉親好友們投資機會。

香港太平戲院舊照

他在太平戲院多次舉行義演,為華東醫院和賑災會籌款。他聯合在香港經商的鄉親,延續祖輩源炳光的做法,集資購買香港物業,用以收取租金作為鄉間祭祖及其他福利用途。他仿效祖輩源靈昌為霄南鋪設石板路的做法,將村中新建的街巷全道鋪設花崗岩石。

源吉華

源吉林涼茶創始人

源吉華,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北門坊人。上世紀初,源吉華父子看到廣大貧苦人民因無錢買葯而常常死於疾病,決心研製效速價廉的良藥。經過請教名醫和反覆研製,他們最後將三十多種中草藥材熬成藥汁,然後放進青茶葉中,讓茶葉慢慢吸收葯汁,再晒乾成味甘、藥性溫和的甘和茶,取名源吉林甘和茶。甘和茶暢銷粵港澳和東南亞,當地人感冒發燒都常喝而痊癒。在經營甘和茶的過程中,源吉華家族始終以施藥濟世、薄利多銷這宗旨,恪守創始人源吉華遺訓——「戒逸豫,戒奢華,但願飽餐長久飯。敦慈和,敦孝友,務須多種吉祥花」,半為慈善半為營生,以優質、價廉、療效好而取信於民。

源龍章

七省染料大王

源龍章,龍口鎮霄南村委會源氏東門坊人,是當時廣東「草根鉅賈」的代表——初始階段,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沒有龐大的裙帶網,完全是白手起家,靠自我打拚,由「草根」走向「巨富」。

少年時期,源龍章為了生活而跑到香港做搬運工。在一次工作中,他幫德國捷成洋行的買辦黃鏡泉找回一批遺失的貨物。為了感謝他,黃鏡泉讓他做了洋行倉庫的管理員。後來,黃鏡泉越來越欣賞人品好、善經營的源龍章,就讓源龍章接了他的班,做了德國捷成洋行的買辦。源龍章接手洋行後,把握時機,用心經營,很快他經營的染料「陰丹士林」就佔據了大半個中國。

正因為他的努力,經過「陰丹士林」漂染的旗袍和長袍風靡全國。源龍章也因此成為行業龍頭老大,富甲一方,被稱為「七省染料大王」。源龍章成為「巨富」後,不忘初心。一方面,他嚴格要求子女,讓子女從小就學會理財,不鋪張浪費。他更是立下家訓——「好仔不論爺田地,好女不論嫁妝衣」。另一方面,他努力推動「洋為中用」,讓子女專門跟德國化驗師學習漂染技術,並經過多次試染,自行研發出一種新的面料「晴雨布」。

這種布日晒雨淋不易褪色,很受市民的歡迎。源龍章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同鄉開店鋪。他辦私塾免費招收貧苦學生入讀,建慈善堂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孤兒。此外,他還出資在家鄉修建公路、橋樑和醫院,像鶴山的同善醫院、龍章橋,都是他出巨資興建的。

霄南源氏傳承

為紀念其祖先功績,霄南源氏建有九座祠堂(原有十三座,後於上世紀後期拆毀了四座)。這些祠堂風貌古樸,大部分還能較為完整地保留著以花鳥、魚獸和人物為主要內容的壁畫、磚雕、灰雕、陶塑,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宗祠里或刻或描的各種圖象栩栩如生,屋脊檐梁的裝飾古色濃烈。霄南的祠堂建築既不用鋼筋水泥,也不用鐵釘鉚緊,無論柱墩還是橫樑,皆以石木恰到好處地銜接無縫。宗祠大門口及堂中棟柱,皆雕刻有如「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和「華胄開東粵、明禋祀北平」之類的工整的念祖楹聯,並將始祖源賀的遺訓恭恭敬敬地張掛在祠堂顯眼位置,以時刻激勵後人。

不足1500人的霄鄉,共有9個祠堂

霄鄉村裡明清建築和石板小巷比比皆是

探秘霄南祖訓就告一段落,但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家風的活動並沒有停止,而是會一直持續下去!傳承優秀家風,霄南祖訓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產,希望這樣的精神能一直傳承下去喲!

(本文轉載自魅力龍口:hslongkou,如有疏漏,請原作及時聯繫並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咸豐與曾國藩三次「掰手腕」,可見咸豐明顯勝於崇禎
土木堡之變:一場源於明朝內部文官集團有預謀的政變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