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找尋屬於自己的PCK

找尋屬於自己的PCK

PCK是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的縮寫,意思是指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這一術語最早出現於1986年舒爾曼教授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會刊《教育研究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完整一點說,PCK是指教師必須擁有所教學科的具體知識:事實、概念、規律、原理等,還應該具有將自己擁有的學科知識轉化成易於學生理解的表徵形式的知識。

之所以要談PCK,源於一次外出培訓中的感受。兩天培訓,聽4位高校教授的講座。從現場來看,4個講座的「受歡迎度」大有不同。對PCK的理解與思考,也正是因為這4個講座。

正如我一直以來對高校教授的印象一樣,他們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有獨到的自我見地。但是,4位教授講座,有的在講座中場休息時間,老師們主動去詢問剛才講座中的一些問題,我想,這是一種受歡迎的體現——至少,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有的講座,著實讓人犯困(這一定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讓我想到了其中一位教授所強調的教師的PCK能力(可惜的是,這位教授知道PCK的重要性,但沒能在自己的講座中體現,僅把PCK作為一個理論呈現出來)。

開頭已經說明,PCK包含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學科知識是知識本身,例如理論功底。教學知識,也就是國內一直強調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具體體現為「將自己擁有的學科知識轉化成易於學生理解的表徵形式的知識」,這一點在我看來更為重要。

小學教學經常受到一些高校專家的批評,有時候我真想讓這些專家走進一年級的課堂去試一試(目前看來只能想想)。說這個事實,是想說:即使你有一桶水,你也不一定能給學生一杯水。你的理論功底再深厚,但你不能將這些轉化為學生易於理解的表徵形式,這些理論也就沒有作用。

這讓我聯想到了一位第一年教一年級的老師在她的總結中寫的一段話:

每一天的下午,我都會向師傅請教明天要上的課,師傅每次都熱心並耐心地指導我,把她的一些教學思路和教學設想講給我聽。比如:在教授「9加幾」這一課的前一天,我就去詢問師傅:師傅,「9+5」我該怎麼教呢?在我的算術世界裡,9加5就是等於14,似乎是一個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師傅是這樣告訴我的:一種方法是接著數,另一種方法是湊十法: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這也和之前的分層聯繫起來了。我恍然大悟,覺得師傅好厲害呀,感覺是在說順口溜似的。接著師傅又告訴我:但這節課我們肯定是重點教授湊十法,因此光告訴孩子這三句話是不行的,我們先要讓小朋友們直觀感知,出示小棒圖,讓孩子列算式,通過圈一圈這個過程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這三句話的意思。久而久之,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如何上好一堂課。

這樣看來,PCK的核心,是否就可以理解為是教師的知識轉化能力?受歡迎的講座(或者課堂),一定是將自己要講授的理論,轉化成了聽課對象感興趣且易於理解的形式。相反地,讓人犯困的講座(或者課堂),那就是把理論當理論來講了。

當然,這個時候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講授對象。比如以「教師發展」為例,當你的講授對象是一批剛入職的年輕老師時,你需要轉化你的理論,使其易於理解;當你的講授對象是學校里負責教師發展的管理人員時,你是不是應該要將你的理論轉化成另一種模式了。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學工作。我是不是一直在努力做這樣的轉化?我進行的轉化有效嗎?

在當下,我們不缺理論,缺的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們該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PC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流行的七條裙子,會搭就是賺到!
馬雲表態:2018年只要抓住三大行業,大批人將會富起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