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提前做好準備?
瓶子君推薦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共同好友
——死亡
奇怪的是,
我們從來不為它提前做準備。
或者說,我們不知道如何準備它的到來。
今天我們為你推薦一門
你真的需要的課程——
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王瑩老師的
《臨終前的十四個準備》
「你知道,臨終前要怎麼準備嗎?」
被問到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不知如何回答。
如果經歷過親人臨終的朋友,應該體會過「心力交瘁,疲於應對」的感受。
而除了身心疲憊,更難受的是,揮之不去的困惑:覺得自己儘力了,卻多少還有一些遺憾,總感覺還應該做點什麼。
還有那句反覆的追問——
「我到底做對了沒有?」
七八年前,有一位先生,在手牽手的辦公室樓里的退管委,辦理家人去世後手續。他五十齣頭,看了樓下的招牌就上來找手牽手。
當時辦公室很小,大家擠在一塊兒辦公,沒地方招待來客。於是,我和這位先生就拉著2把凳子,坐在了辦公室門口。
他壓著嗓子說話,怕聲音太大擾到了別人。但這份壓抑,加上內心巨大的悲痛,沒多久,他眼睛裡就布滿了紅紅的血絲,眼淚始終在眼眶裡打轉,沒掉下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原來悲傷的壓抑,很令人心疼。
可能會有很多人和這位先生一樣:在親人臨終的階段,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總感覺自己做的不夠,並為此深深的自責和懊惱,無法釋懷。
十年里,我接過許多家庭求助諮詢,做了許多家屬、社工和志工的討論,已經沒辦法數清了。直到去年,在一位朋友提醒下才開始做記錄,粗粗算了下,一年裡估計在500個小時以上。
但,沒有一次諮詢和討論是一模一樣的。他們來自不同年齡、不同城市、不同風俗,不同家庭關係和結構。在諮詢的過程中,我像一個嚮導,在悲傷的迷團里,為家人們打氣,指導和鼓勵她們向前走。
家人們是最不容易的,頂著自己內心的傷痛,依然要打起精神為臨終的家人做出最後的努力。也正因為這份不可為而為之,家人們的勇敢和愛,深深的感動和支撐著我一路十年。
在這裡,要深深感謝這些信任我的家人朋友們,有他們的相助,我才能梳理出很多家庭相似的困境。
最後整理出
14個面對臨終時普遍共性的問題
準備了一期微課《臨終前的十四個提問》
可掃碼報名
5月20日晚上19:30
用60-90分鐘的時間
你可以知道
當家人被診斷「臨終」時,
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
不僅可以為你帶來臨終關懷知識
也會為他們帶去希望
開這門微課的初衷,源於手牽手開始籌備的——兒童臨終關懷項目,為臨終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賦能。
今年開始,兒醫中心兒童舒緩醫療科室攜手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一起陪伴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一起來守護這些小小的生命。
為此,我們組建了一支6人的小小暴走隊伍,參加5月12日聯勸基金會的50公里「一個雞蛋」暴走籌款活動。
這期微課的全部收入,都將捐給這個「小小天使守護團」的暴走籌款項目。將用於開發兒童臨終照顧的指導手冊、宣傳視頻、臨終兒童心愿實現活動,以及家庭心理支持與社工輔導服務等等,共同為臨終患兒及其家庭的生活狀態帶來改善。
掃碼進入籌款頁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6.5萬兒童需要舒緩治療。
這些兒童通常患有兒童癌症、先天異常以及新生兒期的危重症等。
相對於成人舒緩治療,兒童舒緩治療更為複雜與困難,這使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服務可及性均受到限制。
未來是否能建立起有力的、可持續的兒童臨終關懷協同照顧服務,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有些事情是我們力所能及,要去做的。
最後,感謝每一個購買微課或直接捐款的你們,一起助力本次兒童臨終關懷的籌款活動,和我們一起,讓離開的畫面溫暖起來!
圖 | 兒醫中心舒緩團隊授權使用


※在米蘭設計周、台灣社會設計論壇,我們和一群很「社會」的年輕人聊了聊
TAG:BottleD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