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世紀美國插畫家筆下的中國與中國人:排華法案風起雲湧,偶有正義之聲

19世紀美國插畫家筆下的中國與中國人:排華法案風起雲湧,偶有正義之聲

歷史圖片精製

中國視覺巔峰

美國東西太平洋鐵路修建完之後,大批的華工往東西兩岸的城市移動,希望在當地找到工作,安身立命。由於美國此時處於歷史上快速發展的階段,急需大批勞工投入工商業建設,中國移民便向太平洋西岸的親友招手,將他們陸續接到美國,投入就業市場。不出幾年,中國移民人數大增,又因勤奮耐勞,受到美國僱主的歡迎。如此,就引起白人勞工的不滿,白人透過國會議員散布歧視中國人的言論和主張,並推動了《排華法案》。

圖為1893年《法官雜誌》圖文報道,彩色石印畫一幅。原小標題:連對華人都要一視同仁(Be Just Even to John Chinaman)。圖說:法官對哥倫比亞小姐說:你不該收了這個華人小孩卻又把他踢出去,不過你未來倒是可以不要再接受他的兄弟。(JUDGE(to Miss Columbia):"You allowed that boy to come into your school, it would be inhuman to throw him out now - it will be sufficient in the future to keep his brothers out!")。

美國從排華法案通過後,對華人的態度就急轉直下,圖中象徵美國的女子哥倫比亞正準備把華人小孩趕出學校,圖左方其他少數族裔如黑人、印地安人等則拍手叫好,排華最嚴重的愛爾蘭人更在旁邊推波助瀾,舉起要政客趕走華人的牌子,這都充分顯示出華人在當時政治上的弱勢。為了能夠得到白人的認同,他們會幫小孩取類似白人的名字,熱心參與教會活動和各種捐獻,消除「異教徒」的形象,並且努力切斷跟黑人的任何關係。有一位在地方上很有勢力的白人曾說過:「許多早先在南北戰爭公債上捐了很多錢的華人朋友來找我,希望他們的小孩可以進入白人的公立學校,我和他們說,你們雖然已經不和黑人來往,但還不夠。你們還應該把你們的店鋪整理乾淨,並且讓你們小孩穿戴整齊,然後我們再看著辦吧!」

圖為1883年9月5日,《頑童雜誌》圖文報道。彩色石印畫一幅。原圖說:該離開的三重唱(A trio that must go.)。圖中被排華法案重傷的大象(象徵共和黨)一手扶著打包好的華人,一手攙著正在嚎啕大哭的教堂鍾(象徵教會組織),三人搖搖晃晃地往港邊走去,準備送華人離開。

其實排華法案通過時,主政的共和黨是贊成開放華人移民的,法案通過前,共和黨籍的兩位總統都曾否決國會歧視華人的法案,但此舉引起了西部排華群眾的憤怒,使得共和黨付出了龐大的政治代價,因此圖中象徵共和黨的大象瞎眼瘸腿、骨瘦如柴,可以說是被排華法案的爭議弄得遍體鱗傷。除了共和黨外,許多教會組織也主動上書國會要求廢止排華法案,可見在當時華人並非完全孤立無援的。

圖為1884年3月22日,《法官雜誌》圖文報道,彩色石印畫一幅。原小標題:屋外受凍中(Out in the Cold)。圖中右方的愛爾蘭人和黑人待在溫暖的小木屋中,一面向門外比出幸災樂禍的鬼臉,木屋窗戶下的牌子寫著「沒有投票權的女人和華人禁止進入」,因此華人只能瑟縮在寒風中發抖,而白人婦女則不放棄地繼續敲打叫門,希望能爭取在美國的政治上佔有一席之地。

南北戰爭後通過的憲法第十五修正案中保障了黑人的投票權,美國的婦女則在1920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獲得投票權,至於華人的公民權利則一直被定義在很模糊的灰色地帶。其實第十五修正案中規定不得基於種族、膚色、或過去的奴隸身份剝奪美國公民的投票權,華人本來有機會走進美國的政治生活,但排華勢力卻透過其他法令的限制,百般阻撓華人得到公民權,甚至最後將此事直接明定於排華法案當中,使華人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被規定「不能入美國籍」的種族,這讓美國留下種族史上難以抹滅的污點。

圖為1912年1月31日《頑童雜誌》圖文報道,彩色石印畫一幅。原圖說:你怎麼不把你的枷鎖也剪了?(Why You No Cuttee Off Your Queue?)。圖中左方的華人拿著一把名為「啟蒙(enlightenment)」的剪刀,憤而剪斷了自己身上象徵「奴隸(servitude)」的吊牌,並且詢問右方代表美國的山姆大叔,為什麼要繼續受制於政黨惡鬥(partisan politics)的控制,違反美國立國精神而對華人進行歧視。

雖然排華法案通過後華人的處境每況愈下,卻仍有部份華人用行動表達了捍衛美國的忠誠,如同圖中背著長槍的華人,英勇地代表美國出征大小戰役,例如1898年5月美國海軍在菲律賓馬尼拉海灣消滅整個西班牙艦隊,其中就有許多海員和水手是華人,但即使取得重大的勝利,這些華人水手在戰後回到美國本土時,卻因排華法案被擋在海關之外,海軍統帥杜威將軍曾親自寫信向海軍部長和各級官員抗議,仍無法突破政府的重重阻攔。這場戰爭所有的參與者回國後都被當成英雄,甚至獲得國會頒發的獎章,而同樣浴血奮戰的華人卻連美國國門都進不來,顯得格外諷刺。

圖為1881年12月16日美國《窩士比雜誌》圖文報道,彩色石印畫一幅。原小標題:三個大麻煩(The Three Troublesome Children)。圖中象徵美國的女子哥倫比亞,正被三個調皮搗蛋的小孩所環繞,其中有左側扯她頭髮的中國人、跨在她右大腿上毛手毛腳的摩門教徒和坐在地上玩弄著士兵玩偶的印地安人,象徵當時美國的三大政治難題。

首先是排華運動和華工問題,在政治力量上逐漸受到關注,其次是鼓吹「一夫多妻」的摩門教徒,他們聲稱從聖經當中找到了一夫多妻制度的指示,並認為應該受到憲法中宗教自由的保護,為此還有教徒以身試法,在被法院判下重婚罪後,一路打官司到最高法院,但依然被駁回,國會也通過更多法律嚴禁一夫多妻,此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最後是西印度群島的紛爭(圖中用印地安人作為代表),由於美國在外交上推行「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勢力進入拉丁美洲,最後甚至引發了十九世紀末的美國西班牙戰爭。坐在最右方沙發上還有一名長須男子看著報紙,報紙上的標題是「政治」,底下是一整排的「$」符號,代表了每個難題都涉及到重大的政治爭議,相關的所有政策措施也必須花上很多錢來擺平。

美國涉華插畫系列圖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風老照片館 的精彩文章:

歲月台灣1960:母親的容顏

TAG:秦風老照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