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腔《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秦腔《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

秦腔《關中曉月》搬上舞台了

首演三場

引起各界關注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

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創作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跟隨記者一同走進

《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地域文化對人的影響也是極為濃烈的,看不見、摸不著,卻深入骨髓。

在陝西,有一個學派叫「關學」,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學派,關學由北宋張載創立並傳衍於關中地區,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成為關學的精神內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秦人的思想。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曾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在地域文化的長期滲透下,秦人形成了「尚氣概,先勇力而忘死輕生」「忠信沉毅」的性格特徵。秦商亦不例外,並由此派生出崇尚節儉、不欺不詐、感恩圖報等特點。憑藉這些特點,秦商與晉商、徽商並稱於世,鍛造了各自的商業帝國。

舞台藝術雖然重視思想的傳遞與表達,但作為戲而言,首先必須得好看,能讓觀眾坐得住。所以,如何把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內容注入戲中,使戲既要好看,又要有靈魂,就成為編劇不可迴避的問題。創作《關中曉月》時,編劇鄭懷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又在「可能發生」之處大膽地進行了藝術虛構與思想開掘,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戲劇衝突來表現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不刻意,卻潤物無聲地給人以思考。

基層劇團因為常年服務於廣大農村,演出經驗雖然非常豐富,但因為缺少名角領銜,影響力和知名度以及藝術水準均有所局限。通過《關中曉月》的排演,進一步提升周至縣劇團的藝術實力和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這對劇團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

近幾年,齊愛雲致力於傳統戲曲在年輕人中的傳播,高校、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以及全國各地,義大利、美國等國家,都有她的身影。尤其是2016年2月,作為賈平凹提名藝術家的她,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舉辦了為期兩月的以「傳承」為主題的秦腔藝術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高校莘莘學子的追捧,開創了一種戲曲傳播新的模式。

她深知:戲曲藝術的傳承與推廣,既要重戲,還要重觀眾。作為演員,舞台就是生命。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等榮譽的齊愛雲,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停滯不前,她想把數十年學來的本事全部用在舞台上。

對舞台的強烈渴盼、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她獨闢蹊徑,一方面傳承了恩師馬藍魚的代表作《游西湖》《宇宙鋒》《昭君出塞》等傳統經典;一方面又將自己的拿手戲搬上了舞台,如《焚香記》;一方面尋求著好劇本……

機緣巧合下,《關中曉月》的劇本誕生了。

《關中曉月》的雛形其實是一次偶然。2015年10月,齊愛雲作為陝西代表團中唯一一位戲曲演員,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展示秦腔藝術,代表團中就有被譽為「秦商研究第一人」的李剛教授。閑談間,李剛談及自己一生的願望:寫書、拍影視劇、寫一部秦腔搬上舞台,主題都是秦商。他感慨說,前兩個願望已經實現,只剩下最後一個,並詢問齊愛雲是否有興趣。隨即,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秦商代表人物和故事,從這位年過六旬的知識分子口中緩緩流出。

齊愛雲就這麼平靜地聽著,內心卻是波瀾起伏。當李剛講到安吳寡婦的故事時,齊愛雲被深深地觸動了。一個妙齡女子,新婚一年便守寡,操持著一個商業家族,並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可謂是巾幗不讓鬚眉。

一個研究秦商的知識分子,一個痴迷於戲曲舞台的秦腔演員,因為這次偶遇,結下了不解之緣。

做戲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怎麼做?最為關鍵、首要解決的便是劇本問題!

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戲曲劇本荒」的現象日趨嚴重,想尋找到一位既有專業水準又有文化底蘊的編劇,並非易事。這時,有人推薦了鄭懷興,理由是「他的作品無不透露著當代文人的家國情懷,秦商這樣題材的作品需要的正是這種豪氣」。

心懷忐忑,齊愛雲第一次聯繫到了鄭懷興。「先寄一些資料,我看看再說」。十餘年的磨礪讓齊愛雲堅信事在人為,即使希望渺茫,也要百分百地努力。一大堆關於秦商的資料、書籍和秦腔老劇本,從西安寄到了莆田。

齊愛雲收到了鄭懷興的簡訊,大意是說他對安吳寡婦這個女商人的故事很感興趣,有戲可寫。於是,新的相關資料再次寄出。2015年12月24日,鄭懷興來到西安,在李春喜、李剛、楊雲峰等專家的陪同下,赴三原、涇陽、禮泉等地考察,並提出了將「關學」代表人物劉古愚憂國憂民的情懷融入戲中,以增強作品的文化背景。

就此,《關中曉月》的編劇人選塵埃落定。

按照慣例,雙方應該簽訂合作意向書,並支付定金。鄭懷興再三婉言謝絕:先寫,覺得滿意了,再說。就這一句話,讓齊愛雲感動無比。

題材激發起劇作家的創作慾望、不同時代文人相同的家國情懷,以及對齊愛雲十餘年經歷的情感認同,使鄭懷興落筆如神。從初稿到十易其稿,從故事構架到詞句斟酌,從徵集意見到具體修改,鄭懷興不厭其煩,最終將《關中曉月》劇本呈現了出來,為這部戲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劇本出來後,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按照排演規劃,《關中曉月》終於搬上了舞台,首演三場,獲得各界關注。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該劇結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通過一個文化人的生死轉機,從一個小女子內心激發的義舉,將她的情感變遷嵌入大歷史背景下,展示歷史交替時期文化命脈的存續。同時,劇作延續並極大地發揮了鄭懷興「寫心」戲劇的創作手法,成為當前古裝戲創作的重要成果。

周至縣劇團是一個年演出場次達八百餘場的基層戲麴院團,這成為其能夠排演新劇、挑戰藝術高度的自信與底氣,藉助戲曲界頂級藝術家的領銜創作,力爭提升院團表演實力,拓展自身藝術格局,這是在國家大力扶持戲曲藝術的進程中,湧現出的最切實的藝術自覺建設,值得戲曲界、文化界深度關注。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關中曉月》弘揚了真善美,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優勢,堅守了中華審美風範,戲劇性很強。這部戲剛搬上舞台,還有進一步加工的廣闊空間,但它已經立了起來!剩下的是讓其不斷完善,精益求精。

文藝評論家孫豹隱:不管從選題劇本、舞台表演,還是內核主旨,《關中曉月》都可謂當下西安乃至陝西戲劇創作的新收穫——作為展現陝西人和事的歷史題材大劇,很好地把握住了歷史的脈搏,又兼具當下時代意義與精神價值。它的創排演出,讓西商和西商精神、關學文化走進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對推動西安乃至陝西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秦商研究專家李剛:氣質不輸孫儷,嬌艷堪比周瑩。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小菊:一個關於陝西女商人周瑩的「命題作文」,鄭懷興卻把陝西地方文化、關學精旨寫得如此之深、如此之透,實在令人嘆服。也許很多觀眾在看《關中曉月》之前,可能知道陝西女商人周瑩的傳奇故事,卻不知道劉古愚為何人,也不知道「南康北劉」,更不知道「關學」為何物,但是通過這個戲,相信許多觀眾都會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關學理念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關學精神、秦商文化」也必然會隨著此劇的盛演傳播到更加廣遠的地方。

文藝評論家雷達:出乎預料,戲在情中。此劇巧妙地將宋代張載「關學」繼承者——主張變法、改革、倡導實學救國的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的有關故事鏈接其中,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關中商界女傑「商英」的藝術形象,是耐人尋味的。這等寫法,實在高明。雖有虛構情節,然合情合理。「寂靜關中曉月明,高台古調漫秦聲。雙人灑淚哀音唱,對影著琴悲調鳴。兩朵臘梅花濺淚,千重寒嶺雨滴桐。功成總有辛酸史,可貴人情在戲中。」

作家流云:曾經很多人說,關學早已覆滅,關中再無大儒。其實,關學不是斷滅了,而是散落在關中每個人的性格里,像辰星曉月一樣,遍布華夏大地!

90後媒體人小伍:古老的秦腔需要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安吳寡婦周瑩這樣的藝術IP來打通與年輕人之間的隔閡,這是最重要的,畢竟不熟悉的人或事,很難引起我們觀看的興趣。

觀眾長小安:好戲難得,難在編劇、導演、演員,如同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任何一環掉了鏈子,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相應的,如果各方面都很棒,那麼戲好就是自然的事。如同《關中曉月》。在今天這麼一個關注自我勝過外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盛行的時代,秦腔對觀眾的吸引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的生活里,除了金錢與利益,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尊敬和景仰的存在,正如《關中曉月》戲詞「堂堂正正活世上,乾乾淨淨赴泉台」,正因為有了精神的力量,那些曾經的人物才能穿越歷史的風塵與我們隔空共鳴,這是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著的人們內心最深處的集體無意識。

5月8日-11日

每晚七點半

易俗大劇院

《關中曉月》再次公演

你還等什麼

文/劉勇

圖為《關中曉月》劇照 張靜/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戲曲廣播 的精彩文章:

10個被誤讀了千年的俗語,看完瞬間覺得自己有文化了!
「白玉蘭」在滬揭曉,陝西3位演員榜上有名

TAG:陝西戲曲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