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書畫收藏的混亂與無奈:大師太多!好東西太少!

當代書畫收藏的混亂與無奈:大師太多!好東西太少!

近年,常有一些新識舊交,邀我與其共賞他們珍藏的當代書畫,並要我直言他們藏品的真、劣、假、優。遺憾的是:我的直抒己見,雖也曾贏得過一定比例的認同。但更多的則是引發了擁有者的驚詫和質疑。其實,面對時下真假混雜、優劣拌存、駑馬騏驥並駕齊驅、炒作包裝五花八門、潤格價位一日千變,而鑒藏領域又渾水一潭的當代書畫,無奈多多!

清朝王翚《重江疊嶂圖卷》

書畫家多!

迄今為限,有檔可考的中國書協、美協會員(不包括自許者)的人數總和,大概都已過了五位數。再加上省市書協、美協會員,再加上各地三五人一吆喝:你當院長,我任秘書的書畫社團,再加上那些腦拖長辮、或肩披長發,招搖於各街市鄉鎮,各自為戰於書畫疆場的游兵散勇,無須零星各地的默默書畫耕耘者湊數,當今從事書畫製作的人員,就已龐大得足夠壯觀了!於是乎,便有了外國友人「十億人民,十億畫家」的誇張!既是誇張,就難免言過其實。然而當今書畫家之多卻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據有關人士統計:除港、澳、台外,內地二十多個省內,能鬻書賣畫的書畫家約有五六十萬人,每省平均幾近2萬人。無疑,這個書畫家隊伍的龐大是史無前例的。

書畫創作隊伍的十步芳草,雖未嘗不是好事。但濫竽充數之輩太多,多得令人眼花繚亂,繚亂得使你無所適從。而且,即使在藝術上碌碌無奇,甚至哪怕僅臨池數月、塗鴉幾年,所作似春蛇秋蚓,或畫虎類狗,我們還絕對不要小瞧他們的來頭。這些專職和業餘的書畫家們,幾乎人人都是桂冠頂頂、藝果累累!不是某某團體特聘的教授、專家……便是終身享受國家津貼、補助……同時,也幾乎都印有裝幀精美的書畫選集、全集,或榮獲各種獎項,以及廣為公私收藏的證書……至於那些殊榮的可信度,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他知了!本來,就憑這些既得的」殊榮」,就足使那些非專業的書面愛好者們解囊了!然而,這些人並不滿足於這些小打小敲的風光,而是醉迷於大紅大紫的發達。

誠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好士兵還須一仗一仗地把仗打好。書面家要贏得秀出行班的名利,只能是一張一張作品地嘔心瀝血。舍此,哪有捷徑可走?然而,當代書面家們大多不願去面壁十年地藝術修行,而只是過於膜拜不停的炒作。這些炒作派們似乎格外信仰:欲要使自己的書畫生涯,得享頂尖的名利雙收,就必須使自己躋登「大師」的寶座,於是,便出現了趨之若鶩、別出心裁的「大師」自造。

清朝王鑒《雲壑松蔭圖》

大師多!

為了將自己自造成「大師」,許多書面家便不失時機、不擇手段、不惜血本地給自己包裝,以致五花八門成書畫集發行次數、規格、裝潢……的大比賽(即以金玉外表的第一印象,先入為主地提升集內的敗絮),配上報刊連篇累牘的宣傳、屏幕上不厭其煩的亮相,甚至公然在座無虛席的大拍上叫嚷:多少多少號自己的拍品為贗品,或者在報刊上赫然聲明:某份圖錄上多少多少面自己的作品是偽作。一至於那些礙於自己出面不便,雇請「槍手」輪番哄抬自己的作品,一直喊到不可思議的天價。自己掏錢買自己作品的花招,更是盡人皆知的秘密……

「大師」的自遣者們,就是如此這般地妄圖以各式各樣反覆的灌注,將關心翰墨者,或漠視書畫人,不管是智者還是愚者,一統納入他們三人成虎的「大師」圈套。

據悉:有位長於畫裸女的中青年畫家,曾在自己的大作前洋洋自得道:「齊白石也不過如此……」也許,我曲解了他天才的豪放,但我堅信,白石翁遠非此輩眼中的「如此」。 白石翁縱橫捭闔的開派篆刻、力能扛鼎的真草篆行、發聾振聵的詩文、畫論,以及山水、人物、草蟲、花鳥、意寫、工筆,無一不能、無一不精的多層面修養和全方位建樹,即令那位自詡的大師,再坐十年冷板凳,恐怕也沾不上白石翁成就的邊兒!

尼采說:「雄鷹從不結伴飛翔。」我以為:只有燕雀才成群出現!請務必相信,時下那些自造的「大師」們,很快都將成為過眼雲煙!

可以期待,在當今盛況空前的書畫領空中,一定會有雄鷹般的書面大師出現。只是,他們也許尚在不勝寒的高處韜光養晦,根本就不屑爭名奪利於眼前。縱然他們默默無聞於暫時,但公正的歷史長者,必將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演進中,授予他們雄鷹般的書畫大師!

誠然,要預見歷史給書畫家們作出的最後公正,或者,我們還缺乏那英明的前瞻。但是,我們不妨從那些已被時間校正的往事中,去獲得認知現實、解讀未來的鑰匙。

元代書畫家吳鎮,當年本與書畫家盛懋是比門鄰里。四方以金帛求盛畫之人絡繹不絕,而吳家則冷清得門可羅雀。對此,吳妻屢笑嘲自己的夫君,但吳鎮卻底氣十足道:「二十年後不復爾。」後果如其言。時間使二人易位。一度風光無限的盛懋,回落到了一般名家的定位,而那位被當世冷落的吳鎮,則登上了大師的寶座。

歷史的天平向來都能糾改名實不符的輕重。生前名重,死後名輕。權傾一時的趙高、秦檜、和砷……大抵屬此。生前名輕,死後名重,文學界的曹雪芹、蒲松齡、莎士比亞……書畫界的凡·高、黃秋園、陳子庄……均屬於生前吞咽了無數塵封的艱澀,身後才成為閃光重名的星斗,歷史啊,真是好不無情又好不有情!我以為,一個書畫家成就大小的最終確立,非但不能在生前或蓋棺時定論,即使在身後百年,還常常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

像清代的四王,在世時,無一不洛陽紙貴得名動朝野。自康南海等人貶其為「八股畫」後,對四王藝術的微言便日漸增多。建國後,因受蘇俄藝術思潮的影響,推崇開拓派、輕慢延續型,這便繼續了四王的沉寂。「文革」期間,不管是孔丘、孟子、八大、石濤……統皆成了「四舊」,四王的藝術地位,也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改革開放後的撥亂反正和冷靜反思,又使四王回歸了他們應有的藝術地位。

現實的霧霾、偏頗的解讀、名實不符的瞎吹……太容易迷亂人們的視聽!當然,我們也有理由樂觀地相信:凡屬真正好的東西,最終,還是會被歲月的巨手洗滌得光彩照人!

就現狀而言,可觀的書畫作品雖為數不少,但大多人為地拔高了、誇大了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花鳥畫家A先生的作品就屬此類。無論是筆墨容量、藝術技巧、思想深度、文化修養……我都不能認同A先生那一二十萬元一平尺的要價。這位孫其峰先生的弟子,與乃師相比,真是很有點後來居上。只可惜,居上的不是藝術上的綜合素質,而是炒作和要價的本領。

人物畫家F先生的作品,雖並非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一塌糊塗,但也絕對和他那幾十上百萬元一平尺的要價不般配。他的書格、畫格、詩格、人格……其實都不是很高的。說真的,連F先生在許多公共場所的高談闊論,我常常都莫名其妙得不知他到底說了一些什麼。

還有一位剃光頭、披袈裟的和尚畫家s(我不清楚他是真正心儀名貫古今的四大畫僧呢,還是出於虛偽的嘩眾取寵)。但我總以為:僅就S氏名欲、利慾……無一清靜的做派,就很難經得起「四大皆空」的檢驗。至於他那妖艷媚俗的畫風,就更沒有一絲半點出家人的痕迹了!他不但迄今仍在從黃胄先生的藝術里討生活,而且,即使是筆墨技巧、藝術語言、造型能力……都還和原創黃胄先生的成就有著好大一段距離。但是,S氏的畫價未必就比黃胄先生的便宜!

除了這些盜名欺世的偽大師、嘩眾取寵的偽僧人,時下還不乏追名逐利的偽隱士(據說終南山的隱者就很多。在這些蜂擁而至的隱者中,縱然不乏真正的隱者,但也肯定混跡著相當比例的偽隱人)。說有些隱者偽,是因為這些偽隱士完全叛逆了諸如匡廬七兄弟……那些真隱士們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真諦。

其實,千方百計提高知名度、想方設法誇大藝術能量、毫無自知之明地亂定潤格……這幾乎成了當今書畫家們的共性。

置身如此「熱鬧非凡」的書畫藝術現狀,一些正處在探索期的從藝人,也紛紛不甘落後,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自己試驗性的作品,投市變現。

清朝王時敏作品

不成熟的作品多!

長期以來,由於「為政治服務」的一花獨秀,以及「紅光亮」創作模式的局限,嚴重地遏制了書畫表現形式的多元。當閉關鎖國的堅冰一旦消融,我國書畫家的創作思維也便陡然開闊。加之探索氛圍的相對寬鬆,由是,一個多層面的視覺藝術追求,便開始了空前的大迸發。

什麼「波普藝術」「行為藝術」「抽象藝術」,什麼「印象派」「野獸派」「古典派」……便在我們的書畫界開始了異彩紛呈的活躍。隨著李小山先生全盤否定中國書面,提出要另起爐灶的呼籲,中西遠親嫁接的藝術主張也波及深遠……一時間真是千家蜂起地活躍空前!無疑,這場全方位的探索和試驗,蓬勃了我們的書畫創作,豐富了我們的藝術存在。不過,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都是照搬洋人的,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創意。於是,一些故意亂塗、亂抹,存心拒絕、迴避解讀的不負責胡來,也便層出不窮。儘管這些拾洋人牙慧的所謂創新,都難逃「吃了豬肉變成豬」的宿命,但是,它卻極易將外行人糊弄!

對於這種全盤否定幾千年優秀傳統,企圖朝夕之間便發明出空前絕後藝術品種的妄想,有的老前輩(如吳冠中先生)還推波助瀾地誤導:「筆墨替於霉。」漫說現在,即使將來,中國書畫的筆墨也不會等於零。從古迄今,筆墨都是誕生書畫生命的主要基因。抽去了筆墨這個最富活力、最具典型的基因,也就斷裂了中國書畫延續的香火。

吳先生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畫,我不敢妄論。但他那要筆無筆、要墨無墨的國畫,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個人的嘗試(但是,它的價位很高,畫商們經營它,從中牟利,那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也許,討論這個問題還為時尚早,那就將這個答案留給歷史吧,歷史才是真正的權威!

有段時間,因妻微恙,我接管了家中日用品的採購權。每進菜市,商場,我屢被那些「本地」、「正宗本地」、「土布」、「純棉料」……等等促銷告白,倒拖到好幾十年前。那時,國人一窩蜂地爭購洋蛋、洋布……如今,人們轉於熱衷正宗本地的消費,這既是幾十年體味對比的結果,更是一種無法逆轉的理性回歸。

著名書畫家湯文選先生詵「我們這個東西(指中國書畫)與洋人的並沒有高下之分。」我們學外語,老外們不正在掀起漢語熱嗎?我相信要不了多少年,那些動輒以洋名題寫的店鋪匾額,大多會被中國韻味的語彙取代。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管是走中西合璧之路,還是行遠親嫁接之途,中國書畫家生產出的作品,都應該牢固著中國情結和張揚著中國氣派。

書畫創作貴在自立門戶,只有自立了門戶,才能拉開與古人、今人雷同的距離,才能不致被書畫的汪洋淹沒,大家儘可能去作各種各樣的探索性嘗試,但切不可沾沾自喜於對洋人的重複,更不能將洋人早玩膩了的東西,全盤照搬,充當創新。依樣畫葫蘆的製造,只能視作是學習的過程。只有融會貫通後的智遣,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我們既不能滿足於原地踏步地重複古人、洋人,更不能為了圖利去反反覆復地重複自己的作品。

清朝王原祁作品

重複多!

舉世聞名的《富春山居圖》,據說現存兩卷,即一假一真:曠世瑰寶《清明上河圖》,雖多得難計其數,卻只有一件真跡……

當代則不然,有些書畫家的作品,由於走紅得供不應求,自己親自複製自己的作品不算,有的還授意自己的學生臨摹自己的作品,然後,簽名鈐印投市創收,近年,我多次邂逅到題材相同、構圖相同、筆墨相同、意境相同、尺寸大小相同,或者大同小異的重複之作。

我曾購藏過一位當代名家的精品,豈料懷璽未暖,便又發現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第二幅。縱然精彩程度稍遜一籌,但卻是地地道道的真跡。由是,我便暗自發問:這世上還有沒有第三張、第四張?從今以後,我們的後來人恐怕要改變古畫兩本以上,大約只有一真的舊說。

嚴格地講,任何一件書畫作品的立意和構圖,都是作者的一種感受和發現,為了經濟上的利益,無數次地重複同一立意和構圖,本身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則,既然只要看了一張,就儼同看了它的所有。那其他的所有,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原載於《紅巷傳奇》)

轉載《天地玄黃》文章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玄黃 的精彩文章:

蔡京《節夫帖》:京緣熱極,不能自持
所謂字如其人,其言不謬也

TAG:天地玄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