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處必有磨鍊——《1Q84》
若要了解其人
了解日本
了解生命
此書不可不讀
有一天晚上
夢一場
你浮現腦海
說和我一起
我還是 沒猶豫
就隨你去1Q84
與此同時我認為還有處於地下狀態的另一個世界。你可以在你的意識中進入這個內在的世界。我作品中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是活在這兩個世界——這個現實生活中的世界與這個地下狀態中的世界。如果你受過訓練,你就能找到路徑,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往來遊走。要找到進入這個封閉循環的入口很容易,但要找到一個出口卻很難。——村上春樹
壹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知名度。
村上春樹
貳
作品簡介
青豆
天吾
1Q84的世界
長篇小說《1Q84》文本分為三卷:Book1(4月—6月)、Book2(7月—9月)、Book3(10月—12月),分別有24章、24章、31章 。文本以主角「青豆」和「天吾」的視角敘述,Book1與Book2採用雙線、Book3添加了牛河以三線平行結構進行推進,圍繞邪教團體進行描述。故事講述男主人公「天吾」與女主人公「青豆」在「小小人」所營造出的「未知的Q世界」相遇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經歷了不幸的童年,其他登場人物成為暴力的犧牲品。虐童、宗教狂與暴力等,如空氣之「蛹」,無孔不入地貫穿於人的存在空間——這便是主人公存在於斯、掙扎不已的、被稱為1Q84的殘酷青春。
叄
作品背景
《1Q84》主題思想即對邪教組織和恐怖主義進行深刻反思。
文本中出現的新興宗教團體「先驅」,讓人聯想到出現於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村上春樹對於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思考以一種並不明顯的內在形式表現在小說創作中,他借用宗教團體「先驅」探討社會問題。村上春樹以描述「先驅」宗教團體的創立、運作過程的偏激、狹隘與陰暗、通過宣傳奴役和控制「信徒」思想和行為,揭示「信徒」把自我拱手讓給他們的「領袖」、放棄自我的思考而一步步誤入歧途的真相。
村上春樹並沒有一味譴責暴力,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暴力產生的原因。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無條件的服從所謂的體制,喪失自我獨立的思考,是村上春樹找出的暴力源頭,也是給世人發出的一個警醒。
新興宗教的存在和異化是社會存在的問題之一。邪教和恐怖主義問題引起社會動蕩不安。雖然當代文明早已有了信仰自由,但很多宗教組織並不是抱著向善的美好願望,而是披著宗教的外衣危害社會,甚至殘害生靈。村上春樹針對邪教組織和恐怖主義進行深刻地反思,大多數日本人並不相信真實,而是主動去相信自己希望是真實的東西。
小說最後以「夜幕剛剛很勉強地撤下。而下一次黑暗,還沒有那麼快到來。」結尾,寓意著在當代社會,「暴力」的陰影無處不在,面對「暴力」,只能通過愛、通過理性的面對與反思才能守護光明抵制黑暗對我們的侵襲。
肆
感悟
村上春樹一定要起個《1Q84》這樣的書名,向喬治·奧威爾的名著《1984》致敬的目的是極其強烈的。因此,在分析《1Q84》之前,理解《1984》非常必要。
《1984》的解讀很簡單,就是抨擊極權主義。作者身處二戰後期斯大林極權統治蘇聯的時代,用虛擬但真實的想像,描繪了整個世界被獨裁者統治後的恐怖圖景。獨立、自由的人,被外力剝奪了思想、行動、感情和性的自由,成為了一具具行屍走肉。一對男女妄圖通過自由戀愛的方式,在鐵幕下徒勞的抗爭。結果卻被強力的統治者從靈魂和人格上挫敗,硬生生的變成了彼此不信任和真正割斷心靈紐帶的陌路人。如果要說悲劇和恐怖片的話,《1984》真真是我看過的最可悲、最恐怖的故事。它撲滅了讀者對未來的任何希望。這部書,可視為作者對世界可能走向極權主義的警告。我想,任何一個人讀過那悲慘的未來世界,都會不寒而慄,都會發自內心的拒絕進入那樣一個世界。作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1984》中對人性的壓制,是來自外部的,來自一個強力的「老大哥」。《1Q84》與之不同的最大之處,便是這裡:《1Q84》中,禁錮人與人之間感情紐帶的,不是來自外部極權,而是現代人孤獨、自私、封閉的內心,就是「小小人」的隱喻。
《1Q84》中,兩個孤獨的十歲孩子,勇敢的握手,來對抗外部世界的不理解。但是因為轉學,他們分開不再相見。他們各自過著正直、勤勉、健康的生活,也一直思念對方,卻總是無法勇敢的踏出尋找對方的那一步。總想著:「有一天,不用去刻意的尋找,他/她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面前。」這當然也不失為一種生活態度,可以在老莊的哲學中找到源頭,似乎也無可厚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種超脫的,非功利的感情觀還因為其純粹而超越了那種為虛榮、為肉慾、或為他人/社會壓力而應付式的感情觀。
伍
句子迷
I can bear any pain as long as it has meaning.
我能承受任何痛苦,只要這種痛苦有意義。
人的生命雖然本質上是孤獨的東西,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總是在某個地方與別的生命相連。
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有光明的地方就必然有陰影,有陰影的地方就必然有光明。不存在沒有陰影的光明,也不存在沒有光明的陰影。卡爾·榮格在一本書里說過這樣的話:『陰影是邪惡的存在,與我們人類是積極的存在相仿。我們愈是努力成為善良、優秀而完美的人,陰影就愈加明顯地表現出陰暗、邪惡、破壞性十足的意志。當人試圖超越自身的容量變得完美,陰影就下了地獄變成魔鬼。因為在這個自然界里,人打算變得高於自己,與打算變得低於自己一樣,是罪孽深重的事。』
求本遠志
圖文:知乎、句子迷
排版:朱岩
審核:趙穎
終審:陳怡諾
關注我們:
訂閱號:zcmu_news
@新浪/騰訊微博:浙江中醫藥大學


TAG:浙江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