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一別廿三年,何日君再來

一別廿三年,何日君再來

文 |筍思· 主播 | 夏萌

本文轉載自:十點人物誌(ID:sdrenwu)

李宗盛說,很多人是「奇蹟」,但唯有鄧麗君可以成為「傳奇」。

她的淺吟低唱,是一代人的流行音樂啟蒙,也是一代人的心靈慰藉。

時至今日,鄧麗君這個名字,已被賦予種種文化象徵意義。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鄧麗君的時代,其實已經離他們很遠了。

象徵之外,她究竟是誰?又何以成為傳奇?

昨天,鄧麗君逝世二十三周年,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她。

電影《甜蜜蜜》的結尾,黎明和張曼玉扮演的男女主角,多年之後在紐約街頭再次相遇。

那是1995年5月8日,他們偶然在一家商店櫥窗外駐足,櫥窗內的電視上正在播著鄧麗君的死訊。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他們在香港一起在自行車上哼唱著的《甜蜜蜜》。

十年之間,這對戀人從大陸到香港,又從香港到紐約,相逢又錯過。兜兜轉轉,唯有鄧麗君的歌聲,撫慰著這一代在海外漂泊的華人。

如果把《甜蜜蜜》的時代往回推15年,就是馮小剛的《芳華》。

黃軒飾演的男主角劉峰突然向心上人林丁丁表白,並激動地抱住了對方。這個「流氓」舉動被路過的戰友發現,「活雷鋒」形象轟然倒塌,人生命運從此改變。

劉峰的意外表白,源於聽了首歌。他對林丁丁說:我覺得這歌都是唱給我一個人聽的,凈往心裡鑽。

這首歌叫《濃情萬縷》,演唱者鄧麗君。

無獨有偶。賈樟柯的電影《站台》里,也講了文工團年輕人的故事。在文革結束後的山西汾陽小鎮上,他們身穿喇叭褲,偷偷聽「敵台」,商量著南下廣州。從海峽對岸發出的短波中,他們沉淪在鄧麗君《美酒加咖啡》纏綿悱惻的演繹里。

鄧麗君甜美溫柔的聲音,唱著男歡女愛,對於習慣了革命歌曲的文工團少男少女來說,不啻是一場人性解放。

同樣是在80年代的山西小城,時年13歲的《鄧麗君畫傳》作者師永剛,這樣描述他和鄧麗君的第一次邂逅:

最初聽到鄧麗君是在遙遠的1984年某個平靜的早晨。我走在山西小城塵土飛揚的街道上,呆掛在街道邊電線杆上的有線廣播里,忽然傳出異聲:「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做客。」

歌聲溫軟,極富穿透力,在晨間的炊煙中飄浮。那天的景象與歌曲相契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在晨間的80年代氣質里,永遠地印刻在我的記憶中。

從《芳華》、《站台》到《甜蜜蜜》,從山西到香港、紐約,從文工團青年到海外華人……在躁動的年代裡,她淺吟低唱,以萬般柔情,撫慰了一代人的心靈。

沒有第二個人,比鄧麗君更適合成為華人世界的共同記憶了。

1995年5月8日,《甜蜜蜜》結尾這一刻,鄧麗君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中。可惜這第一次,卻是死訊。

早在1967年,鄧麗君就開始發行唱片,但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她的歌曲才通過盜版磁帶和無線電波,從東南沿海悄然進入大陸。隨著卡式錄音機逐漸進入家庭,鄧麗君的歌聲傳播得越來越廣。

何日君再來

 一封情書

鄧麗君 

00:00/02:54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在看了十年樣板戲之後,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歌還可以這樣唱。樂評人李皖曾說:「那是一種震撼與反感的交雜,當時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鄧麗君,覺得有些『流氓』,而接受、傳唱這種音樂的人,則被認為是流氓阿飛。」

但終究抵不過這「靡靡之音」的悅耳。情感開始蘇醒,人們意識到,除去集體身份外,人還可以是丈夫、妻子、兒女、情人等各種各樣的角色。

再見!我的愛人

 再見!我的愛人

鄧麗君 

00:00/03:29

Goodbye My Love 我的愛人 再見

Goodbye My Love 相見不知哪一天

在鄧麗君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和她的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文化風向標。

80年代,有一種說法叫「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老鄧是鄧小平,小鄧就是鄧麗君,這足以彰顯鄧麗君在民間的熱度。

不過在主流輿論層面,鄧麗君的形象經歷了一次反轉的過程。1980年,中國音樂協會召開會議,專門展開對鄧麗君歌曲的討論與批判。會議認為,鄧麗君歌曲內容比較灰暗、頹廢,是精神文明的「大毒草」。

在《人民音樂》編輯部1982年出版的《怎樣鑒別黃色歌曲》一書中,《何日君再來》成了重點研究對象。書中說道,「此類庸俗歌曲……對我國某些青年男女,實是色情引誘之聲,精神麻痹之劑。」毋庸置疑,鄧麗君的作品首當其衝。

不過好在風向很快轉變。

電視上開始播鄧麗君的演唱會,眾多女歌手也爭相模仿她的演唱,甚至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記者招待會上,還播放了鄧麗君的日文歌曲《浪花節的人生》。

浪花節だよ人生は

 鄧麗君 璀璨東瀛原音集

鄧麗君 

00:00/03:55

鄧麗君本人始終對大陸熱忱。1981年在洛杉磯,她從朋友那聽說自己在大陸走紅,隨後就一直有到大陸演出的想法,而且是「在天安門廣場,不收門票,就唱給大家聽」。她甚至還規划了在進入歌壇20周年時,要在北京開一次演唱會。

然而終其一生,這個願望都未能成行。

當時的文化部長劉忠德回憶說:「鄧麗君一直想到大陸開演唱會,我們也準備讓她來……但她卻在1995年5月8日,猝死泰國。」

在海外滿載盛譽,卻無緣踏上大陸一次。鄧麗君的媽媽說,麗君生前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嫁人,而是始終沒有機會回到祖籍。

她的音樂曾如一陣南國的清風,喚醒了這片沉睡已久的大地,啟蒙無數迷惘的年輕人。但這個擁有最多她的聽眾的地方,卻始終沒能留下她的足跡。

1995年5月8日,隨著中央電視台新聞里第一次出現「鄧麗君」這三個字,天安門唱歌的願望,終究落得大夢一場。

鄧麗君濃厚的大陸情結,源於她「眷村女兒」的身份。

1953年1月29日,她出生於台灣雲林縣。父親鄧樞是軍人,祖籍河北,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母親趙素桂則是山東人。

鄧麗君出生時,家中已有3個哥哥。還未滿周歲,她就隨父親的部隊遷往台灣南部的台東縣。不久後,父親退伍,一家又搬到屏東市空軍機場旁的眷村。五年後,又搬到台北縣蘆洲市的眷村。

眷村裡住著從大陸來台灣的軍人和家屬。在這裡,可以聽到不同省份的方言,乃至於中國各地民歌小調,幾乎是整個大陸的縮影。

鄧麗君在眷村度過了童年,從小對各種方言和地域習慣都不陌生。

她很快展現出唱歌天賦。從6歲開始,她跟著台灣空軍的樂隊四處演出。13歲時,參加唱歌比賽,以一首《采紅菱》榮獲冠軍,她也因此正式出道,開啟了自己長達30年的歌唱事業。

動蕩,似乎是鄧麗君的宿命。如同幼年時四處遷徙、居無定所,在歌唱事業中,她也多次遭遇波折。

第一次波折發生在她成為歌手的第二年。

此時的鄧麗君,已經在台灣各大歌廳小有名氣,被奉為「娃娃歌后」。台北的夜巴黎歌廳,她創下了連唱70天的驚人紀錄。

如此高強度的演出,必然與學業不能兼顧,她不得不面臨二選一的選擇。此時的鄧麗君已成為家中的頂樑柱,並不富裕的鄧家需要她唱歌補貼家用。當時鄧家一個月能賺2000元,而鄧麗君每月的收入則是6000元或8000元。

因此,她做出了休學的決定。沒有完整接受學校的教育,也成為了她人生一大遺憾。

娃娃歌后

全身心投入事業,讓本來就天賦驚人的鄧麗君迅速走紅。在出了3張民歌唱片之後,她終有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首歌《晶晶》。唱片大受歡迎,要排隊才能買到。

卓越的唱功,溫婉的容貌,和藹可親的個性,這是人們總結少女鄧麗君走紅的原因。隨後幾年裡,她又把影響力擴展到了香港和東南亞,巡迴演出場場爆滿,備受歌迷愛戴。

1973年,年僅20歲的鄧麗君已揚名整個華人圈,也迎來了第二次轉折——她決定進軍日本歌壇。

當時的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也擁有亞洲最好的演藝培訓制度。這兩點正是鄧麗君看中的,她不僅僅滿足於在華語樂壇中已取得的成績。

這個決定最初遭到了父親的反對。身為軍人,他不願意女兒去一個曾經和自己打過仗的國家。最終經紀人兩次登門拜訪鄧父,才勉強說服。

也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在排外性相當強的日本歌壇,鄧麗君堅持不取日本藝名,在演出中也經常穿象徵中國女性的旗袍,始終以華人形象為榮。

遠渡重洋,意味著全新的開始。她暫時放下了之前的榮光,到了日本,她不再是巨星,而是徹底的新人。而日本歌壇每年都有一兩千個新人爭相出頭,競爭慘烈。鄧麗君每星期只有一天是自由的,其餘六天全部交給公司。

努力卻沒有換來好結果,第一張日文唱片《無論今宵或明宵》慘敗。在這張專輯裡,不再有熟悉的「君式唱法」,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迷你裙,一邊唱歌一邊擺出偶像歌手慣用的手勢。

這一點也不適合鄧麗君。唱片根本賣不動,在排行榜上只位列第75名。

一次挫折顯然不足以打倒她。痛定思痛,她和唱片公司決定回到自己擅長的唱法,一種介於流行和傳統之間、「曲調悠揚,婉轉多變」的演唱方式。

不久後的第二首歌《空港》,大賣70多萬張,徹底打響了鄧麗君在日本的知名度。她也因此拿下了1974年日本唱片大賞的新人獎。

但鄧麗君的人生,似乎註定多遭意外。1979年,在台灣、香港、東南亞、日本都如日中天,《何日君再來》、《千言萬語》、《再見我的愛人》、《又見炊煙》等歌曲紅遍亞洲之際,她突然陷入一場假護照風波,致其事業全部停滯。

鄧麗君不得不離開日本,也無法返回台灣。於是她乾脆直接飛到了美國,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書。

這是她人生中又一次巨大的波折,但也因禍得福。在美國期間,她修讀英語、日語、生物和數學,自中學休學後難得重返校園的時光,也為她後來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巨星埋下伏筆。

鄧麗君在美國上學期間觀看橄欖球比賽

傳奇女性的故事,總少不了愛情的因素,而鄧麗君最後一次人生起落,也與此有關。

經歷過包括成龍在內的幾次無疾而終的愛情,1981年的時候,她似乎遇到了那個對的人。她與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少爺郭孔丞的相戀,並舉辦了訂婚儀式,約定1982年結婚。

鄧麗君的朋友曾回憶說:「那是鄧麗君最甜蜜幸福的一段日子,她對這段感情非常認真。」為了這段戀情,她甚至不再跟日本公司續約。

兩人訂婚後,鄧麗君登門拜訪郭家,卻沒想到當頭遭受屈辱。郭家祖母開出了讓她難以接受的三個條件:一,要拿出身世歷史清白的證明;二,立即退出娛樂圈;三,不得跟任何男性朋友來往。

其實在此之前,鄧麗君已經有了退隱的打算,但郭家長輩的態度,反而激起了她的叛逆。縱然對郭孔丞不舍,但在愛情和唱歌之間,她選擇繼續唱歌。

1982年底,鄧麗君與郭孔丞退婚。隨後在1983年,她發布古風古韻的《淡淡幽情》專輯,被譽為其演唱事業最高成就。同一年,她還發行了粵語大碟《漫步人生路》。

漫步人生路

 鄧麗君精選2

鄧麗君 

00:00/03:44

在你身邊路雖遠未疲倦

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

越過高峰另一峰卻又見

目標推遠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1984年初,她在香港舉辦15周年演唱會,一連6場,門票銷售一空,全部觀眾約10萬人。繼香港之後,又在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巡演。

整個80年代後期,鄧麗君在日本拿獎拿到手軟,動輒百萬張級別的銷量。

難以撼動的巨星。

曾經在一次台北的演出中,鄧麗君唱完60分鐘,臨時起意要再唱一首《何日君再來》。前奏音樂響起,她娓娓道來:「我14歲出道,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這中間所經歷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難盡……」

站在同樣的舞台上,當年那個四處跑場演出、看盡眾人臉色的小女孩,如今有了自己的樂團,想唱多久就能唱多久。

她臉上掛著淚,聲音哽咽,卻笑著唱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80年代末,鄧麗君逐漸淡出公眾視線。她說,「經過二十多年的演唱,此時希望稍微停下來,過寧靜、平淡的生活,把以前的日子留作美好的回憶。」

人生最後那幾年,她在香港、巴黎、清邁來回定居,並結識了最後一任戀人,比她小15歲的法國攝影師保羅。

1995年5月8日,泰國清邁梅坪酒店1502總統套房內,鄧麗君突發哮喘,與世長辭。

5月11日,遺體返回台灣。20萬人在殯儀館外徹夜排隊,向鄧麗君作最後的告別。

一代歌姬香消玉殞。短暫的一生中,鄧麗君留下了三百餘張唱片,唱過兩千多首歌。

1995,鄧麗君逝世的這一年:

梅艷芳開啟了首次內地巡演,張國榮以《寵愛》復出歌壇,離那個令人悲傷的2003年,還有尚有7年時間。

唱著《千千闕歌》的陳慧嫻正式復出,「四大天王」風頭正勁。

張信哲推出巔峰之作《寬容》,王菲的《天空》全亞洲賣了200萬張,林憶蓮的《傷痕》則是400萬張。

王力宏初出茅廬,張惠妹即將出道。

而被鄧麗君喚醒的內地流行樂,「魔岩三傑」剛剛在紅磡開了演唱會,楊鈺瑩和毛寧這對「金童玉女」,讓內地也有了自己的初代偶像。

那是一個華語樂壇的巔峰時代。

對鄧麗君的懷念,也是對華語音樂曾經輝煌的追憶。

十點君說

「用什麼聽音樂,最能暴露你的生活品質」

這款山進莫扎特藍牙音箱

讓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

享受一段與音樂獨處的時光

褪去疲憊,重拾夢想的詩意生活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店領取優惠

-背景音樂-

《愛的箴言》

-作者-

-主播-

夏萌,十點讀書籤約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夢的姑娘。微信公眾賬號: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柳永:人生雖苦,還好有人懂得

TAG:十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