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月8日、5月9日,日本給了中國兩個恥辱,有一個,毛主席說要復仇

5月8日、5月9日,日本給了中國兩個恥辱,有一個,毛主席說要復仇

原標題:5月8日、5月9日,日本給了中國兩個恥辱,有一個,毛主席說要復仇


1895年的5月8日和1915年的5月9日,可謂是中國人的傷心之日,日本人在這兩個日子,給了中國人兩個恥辱,1895年5月8日是《馬關條約》換約的日子,一般認為1895年5月8日這一天,《馬關條約》正式生效,而1915年5月9日,則是北洋政府被迫同意接受《二十一條》的日子。


《馬關條約》和《二十一條》對近代中國的危害程度,大大超過了在這兩個條約簽訂之前的所有條約,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極力爭取降低條約的損失,但因為國力衰弱,根本沒有談判的條件,而日本自恃軍事力量強大,對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進行了百般羞辱。

1894年7月25日凌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在海路和陸路同時向清軍發動了進攻,至11月初的時候,日本陸軍已侵入遼東腹地,第二年的2月17日,北洋海軍被包圍在威海衛軍港,受到日本陸軍在威海衛港的攻擊而全軍覆滅,與此同時,慈禧太后重新啟用奕?,尋求通過談判解決中日戰事,但是,日本人勝利在望,抱定了消滅北洋海軍的決心,一再拖延談判時間,而英、法、俄、美等國,因為各自的國家利益所在,李鴻章「以夷制夷」,希望列強「居中調停」的目的也宣告失敗,於是,清政府不得不答應了條件十分苛刻的《馬關條約》的簽署,在簽訂《馬關條約》之前,清政府還指示李鴻章設法與日本人周旋,「竭力申說」,盡量減少賠款,不要割地,但是伊藤博文在談判桌上給李鴻章的答覆是:「允、不允兩句話而已」,甚至威脅如果不馬上籤約,日本陸軍將會對大清帝國的京畿之地發達進攻。



(日本人繪製的《馬關條約》簽字現場)


《馬關條約》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就是兩條:第一,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澎湖列島給日本;第二,賠款2億兩白銀。割地面積、賠款數額之大,令清政府不敢輕易答應,消息傳出之後,舉國嘩然,不少知識分子和清政府的官員紛紛要求遷都、廢約、再戰,就連身為一國之君的光緒皇帝,也拒絕在條約上用寶,然而,頂不住日本人的壓力,《馬關條約》一直延遲到5月2日,才被清政府正式批准,但此時,《馬關條約》還並未正式生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遼東半島的位置)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清政府才正式批准,在1895年的4月17日至5月2日之間,還出現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侵佔遼東半島,損害了俄、法、德三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4月23日,三國要求日本必須退出遼東半島,並且俄、法、德三國的海軍還出現在了日本沿海,如果日軍不撤出遼東半島,三國將會對日本聯合艦隊發動進攻,限三日以內答覆,日本自知不敵歐洲列強,被迫答應了三國要求其退出遼東半島的條件,並於5月5日,正式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侵佔,清政府從內心講,其實是希望俄、法、德再「居中調停」,再把《馬關條約》的損失降低一些,但是三國的態度很明確,對日本施壓,只局限於遼東半島的歸還以及「贖遼費」的數額,「贖遼費」降低至3000萬兩白銀,5月8日,中日兩國交換了《馬關條約》的正式文本,《馬關條約》生效。


《馬關條約》的簽署過程,充分體現了「弱國無外交」的說法。


1915年5月9日,《二十一條》的簽署,更是恥辱,條約簽署之後,袁世凱還要求將這一天定為「國恥日」。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與外國使節的合影)


日本人為什麼會要求北洋政府簽署有「滅亡中國」的說法的《二十一條》呢?因為日本人早就有吞併中國的野心了,1914年至1915年,歐洲列強正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1914年8月23日,日本以英日同盟為借口,向德國宣戰,參加了與歐洲以外的國家毫不相關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歐洲以外的國家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比美國人還積極,日本人參加一戰,應該派兵去歐洲啊,幫助英國人打德國人啊,可是呢,日本人卻發動了青島戰役,攻佔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出兵我國的山東,強佔了青島和膠濟鐵路,不斷向青島、大連、塘沽等地增兵,並以此為要挾,在1月份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


(當時的英軍也趁機抵達青島)


《二十一條》為什麼被稱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呢?因為這裡面的條款日本人除了要求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取得的權益以外,還要求將大連、旅順的租借地以及東北地區的部分鐵路再延期99年租借給日本,此外,還要求北洋政府聘用日本人擔任軍事顧問和財政顧問,中國警察改為中日合辦或者必須聘請日本人當顧問,中國軍隊所需之軍械器材必須由中日合辦的企業供應,或者直接由日本人採辦。


北洋政府覺得此條約之部分條款條件十分苛刻,不敢斷然接受, 於是與日本政府展開了長達100多天的艱苦談判,但是,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人以「兵戎相見」為要挾,而歐洲列強之外援又不可期待,遂被迫於1915年5月9日接受了《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簽署之後,舉國震驚,就連簽署條約的袁世凱也要求全國將5月9日設為「國恥日」。


(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會戰)


青年時代的毛主席則寫下了「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的豪邁詩句,告誡國人要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期待將來國家富強之日,一雪前恥。


北洋政府雖然答應了《二十一條》的條款,但是在後來的歷史時期,由於北洋政府與日本人的反覆周旋,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人迫於歐美列強的壓力,《二十一條》中的一些苛刻條款,並未落實,到了1945年8月15日,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二十一條》則被徹底廢除了,實現了當年仁人志士提出的誓雪國恥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說史 的精彩文章:

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其祖先曾經主動回歸中國,受到熱烈歡迎
這個島嶼上的居民可能來自中國,但是此島曾被投放了60多枚核彈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