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對這句話怎麼理解
明代眉公陳繼儒: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來說這句話並非陳繼儒自己所言,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書中的,應該是陳氏收錄「長者」所言。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德重於才」。而對於女性來說,古人向來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只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怕才可妨德,所以才有這一類的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老話,也說明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將女性的「無才」與「德」聯繫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造成她們愚昧無知和「女憧憧,婦空空」的狀態。
那時人們認為男人有才就有成就,女人有才就是禍水。還大力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大力宣傳女子一旦有了才,就有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變得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蕩」。譬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打動而與他私奔;蔡文姬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而變得愈發多愁善感,春情萌動做出違反封建常倫之事。
清朝才子李漁曾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和伴君如伴虎一樣都是激憤之語,有人是因為美女有才後惹了禍,所以鼓勵美女當文盲,僅此而已。
什麼是德呢?「德」通「得」,也通「好」字,德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得」個「好」字。「好」字拆開就是「女、子」,所以說「女子」不拆便是好字,也就是德。女指淑女,子代表君子。女、子合二為一象徵一陰一陽之道,正所謂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這也是「女子無拆」的來源。所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可看做「女子無拆便是德」。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陳繼儒。


※母儀天下的皇后最後落入青樓?看完才知道她是罪有應得
※中國史上最聰明的五個人,諸葛亮排第四,第一名號稱「天下第一」
TAG:鑒史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