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燈市口小學「小小馬蘭」劇社的小演員們進行童話音樂劇《馬蘭花》公演。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燈市口小學金帆合唱團學生演唱侗族歌曲。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在燈市口小學的校本課上,學生們進行油畫創作。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原創音樂劇《愛的煩惱》從二胎話題切入,讓學生更加懂得關愛他人。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和北京市學生金帆書畫院的評審結果,燈市口小學合唱團、「小小馬蘭」劇社和「育英」美術社同時獲得了「金帆」稱號。據了解,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自1987年成立,每三年進行一次驗收和申報,代表著北京市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的最高水平。在燈市口小學的辦學歷史上,三個社團同時獲得「金帆」稱號尚屬首次。對此,校長滕亞傑表示:「這一成果源於學校多年來在藝術普及教育上的努力。」

「金字塔」模式促進藝術教育普及

「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美術社團里,老師們向學生講解著水墨畫的相關知識;戲劇表演課上,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漫畫做即興表演、練習繞口令,打磨學生的「演技」;音樂教室里,學生彈奏起自編的旋律,表現想像中的大海的聲音……在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藝術教育滲透在校園的各個角落。

據了解,在「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辦學理念下,資源帶以「藝術綻放人生」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從課程建設、特色活動等方面不斷創新。2014年,燈市口小學作為龍頭校,攜手北池子小學和東高房小學成立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實行「三低一高」的校區一體化運行模式,即北池子、禮士和東高房校區為低年級部,燈市口校區為高年級部,共同推進美育工作。

滕亞傑介紹,在開足、上好藝術類國家課程的前提下,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開設豐富的藝術類校本課程,激發學生興趣,並且讓他們在社團中獲得進一步提高。以音樂、戲劇為例,學校開設表演基礎等必修課程以及合唱、形體舞蹈、手風琴等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學習,還可加入合唱團、戲劇社、手風琴樂團等社團接受更專業的指導。滕亞傑說:「學校通過這種『金字塔』模式落實美育,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讓每個孩子在藝術上擁有自己的發展路徑。」

此外,滕亞傑還強調,藝術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資源帶各校區的藝術教育需要有一定的連續性。因此,資源帶將「三低一高」的行政運行模式遷移到社團建設中,金帆合唱團、金帆書畫院、金帆戲劇社等都形成了「三低一高」的梯隊發展模式,一至三年級各有一支小團,四至六年級為大團,小團升入大團通過選拔機制進行,做好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銜接。

同時,資源帶定期舉行校園合唱節、戲劇節、書畫展等活動,營造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如校園戲劇節,學校倡導「班班有劇社、人人都參與」。資源帶58個班,每個班都上演劇目,近千名學生上台表演,台下同學則化身為劇組中的劇作家、導演、策劃、劇務、海報設計師等,一起領略藝術的魅力。

滕亞傑說:「學校一直致力於做好藝術教育的普及工作,而不是以拔尖為目的。在此過程中,高水平社團就水到渠成地產生了。」

傳承育英理念 培育綜合型人才

其實,學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燈市口小學的前身「私立育英學校」就有歌詠隊與管樂團, 1934年,學校新劇團排演了曹禺名劇《雷雨》並在當時的東四社交堂公演。

校名中的「育英」二字出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育英文化則倡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生活的人。如今,學校沿承著「育英」精神,在「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育人目標下,培養創新型綜合型人才。

學校藝術中心主任李嘉認為,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資源帶的藝術教育還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在各種藝術活動中學會了團結協助,增強了自理能力,也磨鍊了意志品質。」她回憶,在表演音樂劇《愛的煩惱》時,學生的服裝、道具都由學生自己管理,演出結束後,他們會主動把衣服疊整齊,道具碼放好,不需要老師操心。李嘉還屢次被學生的執著精神感動。「有的同學發燒了也不放棄排練,有的同學崴了腳卻一聲不吭地堅持到演出結束。他們在藝術實踐中學會了對自己喜歡的事進行堅持不懈地追求。」

滕亞傑表示,資源帶的藝術教育不是要培養孩子達成多麼高的專業成就,而是「以美育心」,讓他們能夠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滕亞傑說:「學習藝術是向孩子的內心注入美好,讓孩子能夠很好地面對生活,面向未來。」

除了藝術教育外,資源帶還十分重視體育與科技教育,如打造學生火焰籃球隊,成立東城區星光機器人社團等。滕亞傑表示:「學校以藝術、體育、科技為三大特色發展支柱,結合學科教育,為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奠基。」

亮點 1 金帆合唱團

在合唱中喚起團隊協作意識

三月底,在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評審中,燈市口小學合唱團繼續被認定為金帆合唱團。早在2004年,燈市口小學合唱團便被授予了「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稱號。自那時起,合唱團一直發揮著優質美育教育資源的示範引領作用,承擔了許多重大活動的演出任務,如2015年參加了維也納世界和平合唱節和第九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節並斬獲金、銀獎,2017年參加中央團拜會演出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迎賓演出等。

燈市口小學金帆合唱團指導教師王娜認為,合唱團的特色在於強調用真心唱出動聽之歌,簡單純粹地學習音樂,而非抱有功利性。她回憶,自己曾經詢問過團員們參加合唱團的初心,「沒有一個孩子回答是為了得獎或為了榮譽,他們都是出於熱愛音樂和喜愛這個團隊而堅持訓練的。」王娜表示,合唱團的訓練十分辛苦,展演前夕甚至每天都需要排演,孩子們需要在學習之餘擠出時間,並且克服訓練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技術、情感表達難題。但是,孩子們並沒有逃避,反而常常主動跑來詢問加訓時間。王娜說:「我覺得音樂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命,賦予了他們向上的精神。」

此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六年級6班學生王曉鏑表示,自己以前寫作業時經常走神,需要媽媽在旁監督。加入合唱團後,自己則主動抓緊一切時間完成功課,好擠出時間練習合唱,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同時,合唱團還設置了團長、聲部長、班長、值日生等小幹部職務,當指導老師不在時,小幹部們可以帶領大家有序訓練;當面臨比賽時,小幹部們就主動思考服裝道具的安排。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等能力。王娜說:「合唱需要整體性,不同聲部之間要相互融合。孩子們有時候要當好紅花,有的時候卻要甘做綠葉。」她記得,有一個孩子聲音十分獨特,每次獨唱比賽都能獲得一等獎,但是在合唱團里,他經常要控制自己的聲音以配合其他人,進行合作與退讓。

亮點 2 金帆書畫院

專業美術教育讓孩子學有所長

在東城區「我向習爺爺說句心裡話」長卷繪製活動以及「一帶一路」繪畫大賽採風交流等活動和國際少兒書畫大賽、國畫兒童雙年展等各級各類比賽中,都能找到燈市口小學育英美術社成員的身影,他們展現了良好的學習成果,斬獲多個獎項。在資源帶的各項美術活動中,他們更是起到重要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育英美術社指導教師韓偉回憶:「在學校舉辦的海報展活動中,每個班級都需要製作1m×0.8m的大幅海報,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然而,美術社成員曾經在社團中參與過6m×6m的長卷繪製,他們作為各個班級的排頭兵,發揮特長,幫助並帶動其他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目前,育英美術社成員已達到100餘人,在今年的評審中被新授予「北京市金帆書畫院」稱號。

不同於一般的興趣社團,育英美術社強調專業性。據了解,美術社提供多元而專業的學習內容,分為油畫、版畫、國畫、泥塑四個學習領域供學生選擇,同時輔以動漫畫、非遺美術、創意兒童畫等社團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美術素養的同時,讓孩子們「學有所長」,打造高品質的美術教育。韓偉表示,課堂上時間有限,而社團給了孩子深入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他舉例說:「我們會選擇一位知名畫家,用兩周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將他的生平和技法研究透,再慢慢指導孩子進行創作。」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聘請粉畫畫家楊岩,國畫大家李燕、李健等為老師們做相應的指導,形成了一支美育專家顧問團隊。

在韓偉看來,專業的美術教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畫技,也塑造了他們的自信心。他回憶,有一個孩子性格內向膽小,雖然特別喜愛畫畫,但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在加入美術社之前,他就經常向美術社的同學學習一些技法,一些小幅作品也畫得不錯。但是,當遇到板報或海報等挑戰時,他的能力就稍顯不足。去年,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加入了美術社,短短几個月內就取得了巨大的提高。在2017年資源帶第三屆書畫展上,他有兩幅作品入選。韓偉說:「這對孩子而言是很大的認可和鼓勵,提升了他的自信,也加深了他對美術的熱愛。」

同時,資源帶「三低一高」的美術社團體系以「傳統文化」和「京味文化」為主線,以多種美術形式為依託,培養學生自覺自愿地傳承傳統文化,比如,帶領孩子畫兔爺、畫龍舟,以及開設非遺臉譜、泥塑等特色課程。

亮點 3 金帆話劇團

在表演中體驗生活學會做人做事

「不知為什麼,爸爸媽媽都看不見我了。我成了空氣了嗎?」舞台上,看著家裡人都圍著剛出生的弟弟轉,受到冷落的小文委屈地哭了。3月13日,50分鐘的原創音樂劇《愛的煩惱》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上演,該劇是燈市口小學「小小馬蘭」劇社又一力作,它的前身是一個12分鐘的短劇,曾在北京市藝術節戲劇展演中獲得銀獎。

自成立以來,劇社嘗試多種題材、多種形式的排演,並積極進行原創劇目的創作。比如,孩子們參與了全英文音樂劇《公主與豌豆》在國內和美國的公演;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的話劇《茶館》在北京人藝菊隱劇場上演;與中國兒藝攜手打造的大型童話音樂劇《馬蘭花》連續三年公演,反響熱烈。此次,「小小馬蘭」劇社通過評審,被新授予「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稱號。

劇社指導老師、語文班主任楊春艷認為,孩子們學習戲劇表演不只是提升藝術修養,更是通過戲劇學做人、學做事,提升綜合素養。

在她看來,當今社會中,孩子缺少對生活的觀察,而戲劇來源於生活,在排演過程中,孩子能夠走近生活,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原創劇目《愛的煩惱》關注了「二胎」這一熱點話題,戲劇讓孩子能更加懂得如何關愛別人,並學會付出和分享。楊春艷說:「戲劇是感性的,是身臨其境的,給孩子帶來感官的立體的體驗。同時,戲劇表演不單單是模仿,而是由內而外地表達,而這需要孩子有經歷和積累。」

因此,學校舉辦戲劇實踐體驗活動,讓孩子感受不同的人生,更好地理解角色。比如,學校創編了以留守兒童為主人公的歌舞劇《電話旁的等待》,以此為契機,劇社走進太陽村開展慰問交流體驗實踐活動,讓學生與留守兒童互動交流。楊春艷回憶,過程中,孩子們感慨自己生活的幸福,也理解父母的辛苦,還表示回家後要多做家務勞動。楊春艷說:「除了舞台上的呈現,學校更關注孩子在戲劇教育中收穫的成長。」在學生提升藝術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燈小也成立了教師「力行」戲劇社,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家的指導下演出了話劇《雷雨》,在戲劇道路上,師生共同成長。

學生故事

走上舞台 在戲劇表演中圓夢

●王雨飛 五年級六班學生,燈市口小學金帆話劇團成員

「每次看到電視里的人物,我就會想像自己成為那個角色,每天睡前腦子裡都像在演電影一樣。」一直以來,王雨飛都熱愛表演,對於燈光璀璨的舞台也充滿嚮往。加入戲劇社後,王雨飛先後在《馬蘭花》中飾演王老爹,在《愛的煩惱》中飾演爺爺等。他說:「以前我只是班級里的一個無名小卒,壓根沒想過會有這樣走上舞台的機會。」

然而,加入劇社後,王雨飛才發現,表演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飾演的第一個角色是《馬蘭花》中的王老爹,學校藝術中心主任李嘉記得,他當時唱歌有些走調,肢體動作也不是特別協調。為了儘快能更好地詮釋角色,王雨飛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按照劇社師徒制的模式,王雨飛向當時飾演王老爹的學長學習如何表演,王雨飛回憶:「開始的時候,別人十分鐘可以學完的一個動作,我往往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學會,師傅就一遍一遍耐心地教我。儘管過程比較困難,但最後我走上了舞台,就不覺得苦了。」

李嘉表示,每一個生命根基不一樣,學校給學生搭設平台,讓他們從興趣出發,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好。現在,王雨飛已經成長為小師傅,將自己的表演經驗傳授給其他學生。他表示,希望自己長大以後能成為戲劇愛好者,有機會登上更大的舞台。

校長說

小演員也要發揮社會價值

●滕亞傑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

資源帶一直注重將資源向校外拓展,積极參与中國兒藝、北京人藝等舉辦的活動,讓學校的藝術教育與社會聯動,給孩子更多綜合實踐的機會。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在向社會展現小演員們的社會價值。

比如,原創音樂劇《愛的煩惱》最近在中國兒藝上演,這部劇就是站在兒童的視角看待社會熱議的「二胎」問題,探討如何與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愛,並學會付出愛,構建和睦家庭,創和諧社會,傳遞積極的態度與價值觀。許多父母觀看演出後受到觸動落淚,有些家長還表示,回家後真得好好反思如何對待大寶和二寶。

因此,藝術教育使得孩子能夠通過自己所學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產生良好的影響,讓兒童這一角色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