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調元 清代蜀中一怪才

李調元 清代蜀中一怪才

羅江李調元祠堂

提到蜀中古代大文豪,無論如何繞不開李調元。

他到底有多厲害,先看看對對子的工夫。

李調元去湖南當主考官,當地學究對這位「外來戶」不以為然,敬酒之餘出一上聯:

洞庭湖,八百里,波滾滾,浪濤濤,大師從何而來?

李調元略一思索,出口成句:

巫山峽,十二峰,雲靄靄,霧騰騰,本官從天而降。

雖然好大口氣,人家確實也有底氣。一門四進士,兄弟三翰林。

削職退歸 黃荊疙瘩

廊檐上陳列著李調元和他父親的詩書畫作

李調元紀念館,位於德陽市羅江縣北隅,這裡是李調元少年寓居讀書的地方。紀念館入口大型雕塑《文山函海》高約35米,總長約72米,黃沙岩建造,耗材3000餘方,四個頭像由下至上分別是:李調元、李鼎元、李冀元三兄弟及李化楠(李調元之父)。

進入園中,於廳亭中鑒賞文物、字畫,閱讀銘文、史料;在曲徑迴廊中徜徉,大觀台上遠眺;去臨江閣前漫步,草堂凝思,且令人心潮跌宕。

位於羅江縣北調元鎮的醒園,更是集中了李調元和父親李化楠詩書成就的地方。醒園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五十年,李調元兩度擴建,現有臨江閣、坐花閣、大觀台、洗墨池、半畝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

醒園裡陳放了一個黃荊樹根。此樹疙瘩,大如華蓋,重數百斤,盤根錯節,模樣奇巧,是李調元在廣東當主考罷職後帶回老家的紀念物。李調元詩文出眾,才壓三江,已招人嫉妒,再加上他在官場中不善阿諛逢迎,因此得不到同僚和上司的喜愛,常受攻訐。他調任廣東主考不久,便有人謊奏他恃才傲物,輕慢皇室,勒索考生,貪污中飽。乾隆皇帝對李不滿,欲罷他的官,又找不到理由,聽了參奏後,派員去廣東調查。名為調查,實為走過場而已。這位欽差大員十分同情他的官場遭遇,便把此事如實相告想商量一個對策。哪知李調元聽後,反而一口承認「件件屬實」,並說自己貪污了「黃金三千兩」。

欽差明知說的是氣話,但皇帝的意圖他更清楚,奈何救他不得,只好上了一道模稜兩可的奏章: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削職退歸即可。李調元卸任回家,欽差在十里長亭餞別,握手問道:「年兄兩袖清風,三千兩黃金又在哪裡?」李調元指著黃荊樹疙瘩說:「那不是贓物?何止三千兩!」說罷放聲大笑。

潔身自好  縱情山水

李調元少年時期的塑像

李調元才華橫溢,擅長文章,尤工書畫,受業於涪江書院,「州院試俱第一」。他文筆優美,往來京師與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詩文膾炙人口。兵部尚書錢香樹命作春蠶詩,他隨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彈卻成圓」,被認為神來之筆,廣為傳頌。乾隆二十四年鄉試,提學使「奇其文……拔第一」。

李調元為人耿直,不畏權勢。乾隆三十二年,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掌進等小官。其職責是每日送百官履歷升降循環簿簽至宮門,交值日太監轉呈皇帝。由於官卑職小,他常受太監欺壓。一般新任職者,為求辦事順利,常常預先向太監饋贈財物。李調元蔑視這一陋規,不理睬太監的需索。太監懷恨在心。有一天,太監下午才出宮門接簿,怒罵李調元遲誤時刻。調元厲聲應答道:「我官雖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國法,你怎敢隨便辱罵?」說罷抓之欲面見皇帝。幸有大臣勸解, 太監才得以下台。此後,太監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見面禮。

乾隆四十年,李調元升遷文選司員外郎。乾隆四十二年,因湖南巡撫公文措辭失當,他按規定不與畫押。吏部尚書阿桂堂、舒赫德大發雷霆,在考察京官時,將李調元填入「浮躁」一類。

乾隆帝見表冊所填19人均年邁多病,惟獨李調元年富力強,就詢問吏部尚書:「李調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復:「過於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詔令李調元仍為吏部員外郎。是年八月,李調元升任廣東學政,臨行前為乾隆帝召見,應對中肯,皇帝再三勉勵。乾隆四十六年,任滿回京復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見,問其廣東總督、巡撫以下官員事。李調元如實對答,乾隆帝十分滿意。

次日,李調元即擢任直隸通永兵備道。第二年,李調元奉旨護送一部《四庫全書》去盛京(今瀋陽),因途中遇雨,沾濕黃箱而獲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經袁守侗搭救,從流放途中召回,發回原籍,削職為民。

李調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測,於是絕意仕進。有人勸他設法復職,他以東坡詩詠答說:「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閑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詩中寫道:「誰開玉鏡瀉天光,占斷人間六月涼。長羨鴛鴦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這些詩表明了李調元與官場決裂、潔身自好、縱情山水的志趣。

李調元在學術文化上的成功決非偶然,這首先要歸結到他的家學淵源,同時也是他個人先天稟賦與後天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結果。

李調元的父親李化楠,號石亭,歷任知縣、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頗有政聲,著有《萬善書稿》《石亭詩集》《醒園錄》等書。

生在書香世家,李調元自幼便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攻讀經文,五歲即讀《四書》《爾雅》等經文、史書,他記憶力過人,凡經眼經書大多過目不忘。李調元七歲即能屬對吟詩。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雲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時傳抄鄉里,被譽為「神童」。李父曾指著屋檐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李調元便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

萬卷藏書  焚於匪患

調元鎮附近,李調元小時候經常在這裡讀書玩耍

李調元晚年罷官,回到家鄉四川羅江,在其父親李化楠修建的醒園居住。期間他建樓一座,名曰「萬卷樓」。書庫建於乾隆五十年。其樓四周「風景擅平泉之勝,背山臨水,煙霞繪輞川之圖,手栽竹木漸成林。」他以讚賞的心情將萬卷樓所在園林取名「 園」,並賦詩:「園初築亦悠然,地狹偏能結構堅。疊石為山全種竹,穿池引水半栽蓮。拈花偶笑人稱佛,戴笠行吟自謂仙。曾到名山游腳倦,此生只合老丹鉛。」(《 園雜詠》)

李調元萬卷樓實際上是一座藏書十萬卷(省稱「萬卷」)的龐大書庫,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李調元詩:「我家有樓東山北,萬卷與山齊嵯峨。」藏書「分經、史、子、集四十櫥,內多宋槧,抄本尤伙」。李調元每天「登樓校讎」,手不釋卷。

李調元萬卷樓的寶貴藏書,應是他和父親兩代人不辭辛勞、輾轉購求的豐碩成果。父子兩人愛書成癖,尤喜藏書,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購。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縣、知府時, 遍購古今珍貴書籍。李調元從浙江省親返川,將父所購書籍船裝航行數千里運回老家入書庫。李調元成年後,購買珍稀、善本書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間,「所得俸,悉以購書」。

李調元除了大量購買外,藏書中還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調元有抄書之癖,凡家中所無之書,即借別人所藏圖書抄寫。他作京官時曾如饑似渴地廣抄大內藏書。其藏書中,「御庫抄本,無一不備」。

自刊而藏是李調元萬卷樓藏書中的另一部分。他對刊刻前人著作極有興趣,22歲時就自刻了《李太白集》,以後幾乎刻書不斷。他的《函海》《續函海》《童山詩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調元萬卷樓珍貴藏書,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豐碑。這一巨大的寶庫,不料於嘉慶初年盡焚於匪患。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重大損失。

原來在嘉慶初,四川白蓮教起事,各地警報頻傳,社會混亂。嘉慶五年,李調元全家避亂成都時,萬卷樓「忽被土賊所焚」。李調元歸來後,但見平地瓦礫飛灰。他當時悲痛欲絕,「收灰燼瘞之」,並吟詩紀實:

不使墳埋骨,偏教冢藏書。焚如秦政虐,庄似陸渾居。人火同宣謝,藜燃異石渠。不如竟燒我,留我待何如?雲絳樓成灰,天紅瓦剩坯;半生經手寫,一旦遂成灰。獺祭從何檢,尤杠漫逞才。讀書無種子,一任化飛埃。

萬卷樓被焚後,李調元「意忽忽不樂」,終在嘉慶七年十二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安葬在綿州羅江南村壩故里。

李調元彌留之際一聲長嘆,他吟詠道:「我願人到老,求天變作草。但留宿根在,嚴霜打不倒。」

三個經典對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

醒園是李調元少年讀書的地方

既然是一代楹聯高手,當然要欣賞一下李調元的幾個經典對聯故事。

一是「不對之對」。據說。李調元小時候被父親出的上聯「曹子建七步成詩」難住了,便說:「李調元一時無對。」意思是自己對不出。不料,父親大喜,這不正是挺好的下聯嗎?

二是「刻碑意對」。李調元在乾隆年間中進士後任廣東學政。上任不多久,當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遊。看見一崖上刻有「半邊上」三個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釋說,這是宋朝蘇東坡學士、黃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時,佛印為蘇東坡出了上聯,蘇東坡對不上,只好請黃山谷將此上聯刻碑於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聯。李調元笑著說:「這下聯,蘇學士早已對好。」眾人惶惑不解。他接著說:「其實,蘇學士請黃山谷寫字刻碑與此,正是為了聯對,這叫意對。」接著書出了下聯: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眾人聽後,覺得無可非議,連聲讚歎。

三是「巧對迴文聯」。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裡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時逢江南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畫上荷花和尚畫」。

唐伯虎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多年過去,無人能對得出下聯。

李調元聽長老這麼一說,興趣陡增,一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他提筆在手,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人物簡介/

李調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字美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四川羅江縣調元鎮人。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他與遂寧人張問陶(張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這位巴蜀奇才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按照楊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譜》統計,一共130種。按類別劃分,其中少量是對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輯和刻印;大部分則是李調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包羅了歷史、考古、地理、文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畫、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專門領域的研究成果。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攝影報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霍金葬禮細節公布 只邀請了家人及朋友參加
美國21歲男子殘忍殺害父母 父親與他見面前通知已另外一個兒子報警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