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含英咀華,滿腹芬芳。再讀《舊山樓記》

含英咀華,滿腹芬芳。再讀《舊山樓記》

憶故人

 廣陵散

龔一 

00:00/08:27

文/計然子

圖/霽色清風、月半彎

對於邵淵耀的文字,連孫楷第都評價為「近腐」,著實佶屈聱牙。但邵淵耀對於趙家有著四代人的交情,他對趙家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趙家對他更是無比信任和尊重。邵淵耀給趙家寫了很多的詩文,有序有跋,乃至墓志銘。通過對邵淵耀詩文的解讀,我們對於報慈里趙家的認識會更加全面清晰。

邵淵耀有《舊山樓記》一篇,前文已有介紹,但總覺得前述解讀意猶未盡,仍有很多不明之處。通過對於原始史料的越來越多的閱讀和掌握,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之感。

很多古文其實不必翻譯,但邵淵耀的古文卻實在晦澀難懂,不譯恐不行。現用現代文的行文習慣,來貫通全文。細細品讀,含英咀華,滿腹芬芳,舊山樓自有獨到之處。

外家浚儀氏自澄江遷虞,實東都楚邸之裔,為邑望族。居城中者,前少宰贈大宗伯文毅公,史稱名臣,厥後簪纓弗替。

我的外祖母家是常熟趙氏,這個趙氏可不得了,是宋太宗的長子楚王趙元佐的後裔呢。如今,趙家現在到了常熟,也成了本地的名門望族。

常熟趙氏花開兩枝,各表一枝。其中城內的脈望館趙氏,明朝時出了個趙用賢,他生前任侍郎一職,卒後賜謚號「大宗伯」、「文毅」,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名臣,從那以後,城內趙氏世世代代出了很多官宦。

而別枝之聚居鎮江門外寶慈里者,亦累百年。地以古庵得名,在村郭間,負山面水,稻壟菜畦。景物間外,群萃托處於斯者,有以自適,大率孝弟力田,不求聞達。

舅氏涵泉贈公,豪爽而有隱操,所居舫齋曰總宜山房,花木秀野,雅稱觴詠。子孟淵、退庵兩兄,俱從幼識面,孟淵早亡,與退庵尤暱好,遂使令子詹簿曼華請業焉。

而趙氏的另外一枝,則是居住在北門外報慈里,到如今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報慈這個地方,因為原先這裡有個報慈教院而得名。這個地方,是處在鄉村和城郭之間,背靠虞山,面前是報慈浜,四處一壟壟稻田,一塊塊菜畦。在這曠野景緻之外,更有草木茂盛的地方,人們在這裡自得其樂,大多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且以耕讀持家,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趙同匯(字涵泉號贈公)是我的舅舅,他為人豪爽,特別具有隱士的操守。他居住的地方叫總宜山房,那地方花木繁盛,文人墨客在此飲酒詠詩。

趙元紹(字孟淵)、趙元愷(退庵)兄弟倆,和我從小就認識。元紹英年早逝,我和元愷是尤其親密,因此讓他的兒子趙奎昌(字曼華,曾任詹事府主簿)來延聘我作為他的先生傳道受業解惑。

此地當乾隆間,為園公刺史、竹橋禮部、長真吉士諸公之所游宴。嘉慶間,則為邃庵協揆、偉卿比部之所館餐。而角藝賭酒,吾亦嘗與。退庵生業日裕,移居賓陽門外東皋,山房乃為舊宅。自退庵曼華相繼徂謝,予於春秋佳日,出郭游衍,間至山房,步屧庭內,睠顧嘉植,概念舊遊,每攀枝執條,不忍還返。

在乾隆年間,這裡是蘇園公、吳竹橋、孫原湘等各位來遊玩赴宴的地方。嘉慶年間,又有翁心存、吳廷珍喜歡到此(刺史、禮部、吉士、協揆、比部都是古代官職)。這一帶熱鬧異常,我還曾經出入這裡的吃喝玩樂。趙元愷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興旺起來,就移居到了大東門東皋,總宜山房就成為了舊宅子。隨著趙元愷趙曼華父子相繼去世,我在春秋時分,出城遊玩,來到了總宜山房,行走在庭院內依依不捨,環顧這裡林木嘉美,總要想起曾經來這裡。每次折下枝條,流連忘返。

去年,曼華仲子常博次侯,既潢治三峰《龍藏》,刊行先世著作。又于山房東北繕葺,位置亭榭,益臻整潔,命曰寶慈新居。有雙梓堂、古春書屋、拜詩龕、過酒台諸勝。而茲樓居其北,地最高朗,嵐彩溢目,邇延遠攬,足領全園之要。

去年(1856年),趙曼華的次子趙宗建,在先後完成了三峰寺乾隆版大藏經的裝裱,以及趙家詩集的刊印之後,又開始整葺修繕總宜山房的東北處,將這地方安排修置了亭子水榭,使之看上去更加整潔完善,並且將此命名為「寶慈新居」。這裡還有「雙梓堂」、「古春書屋」、「拜詩龕」、「過酒台」等優美景緻。而舊山樓在寶慈新居的北邊,這裡地勢高爽明朗,流光溢彩,遠近風光盡收眼底,真是整個「寶慈新居」的最重要迤邐的地方。

菊花富時,相邀宴賞。予力疾赴之,顧以痿蹶不克。攝衣登眺,殆猶退之之於滕閣乎。邑多名園,在勝國莫盛於彭城之輞川,莫大於樂安之日涉。今則地主屢更,鮮有詳其原委者,不失舊物,豈易易哉。

去年當菊花盛開之時,宗建在此設宴相邀。我當時身體不適,勉強支撐著病體。我提起衣襟走上舊山樓,登高眺望,這大概和韓愈登上滕王閣時的心緒差不多吧(韓愈實際上創作《新滕王閣記》時並未登樓)。本地有很多有名的園林,以名勝出名的有彭家場小輞川(即現曾趙園),以面積大而出名的有樂安的日涉園(暫不知這園林為今何園了)。而今園林的主人屢屢變更,很少有完全詳實知道是什麼原因的,原來的東西還在自家手裡沒有散失,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呀。

夫喜新而斁舊,固昧稱先之義,抑沿舊而不復圖新,又將以習貫而視為尋常。因仍憗置,且任就施廢,不甚顧藉,此變通之所以為悠久。地不必改辟,而勤思締構,日增月廓,樂趣靡窮。讀書學道,胥此志也。

次侯勉旃,花石只供玩娛,潤陸用征志節。及壯強之時,濟繼述之媺,保世滋大,以亢宗祊,然始仰元龍之百尺,而更上一層矣。

咸豐七年春王月穀日

喜新厭舊,向來是人之常心。可是沿襲舊貌而不去創造新氣象,這是將習慣看作是平常了。因此,仍舊寧願以前的置辦,而且任其有用無用,甚至不去看管念及,這就是為什麼變革變通會這麼時間久長的原因所在。地理位置沒有改變偏僻的現狀,只是用心思考如何締造構建,日新月異,樂趣無窮。這讀書做學問的道理也都在這裡呀。

宗建極其努力,園內一花一石,只是用來休閑娛樂,修飾空間陶冶情操的。等到一樹一木高大茂盛,越來越美的時候,這舊山樓滋生壯大,就像高高的元龍百尺樓,這裡就成了趙氏宗族的祠堂高大寬敞的地方了。

邵淵耀寫於咸豐七年正月初八。

喜歡舊山樓,請長按以下二維碼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山樓 的精彩文章:

在總宜山房,他的心裡是滿的
正是江南好風景

TAG:舊山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