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文 讀書雜談

美文 讀書雜談

讀書雜談

張紅春

談讀書,對於如我這般讀書不多的人來說,真的是班門弄斧。應徵寫下這段文字,權且是鼓勵自己再要更多地讀書,盡量少的貽笑大方。

周作人博覽群書,但他說自己「國文粗通,常識略具」,我想這並非什麼謙虛,而是真正書讀多了、學問大了的人愈加明白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若我說自己「國文粗通,常識略具」的話,不免會遭到嘲笑,一則自己不敢這麼說,二則說了的話,那一定是驕傲的謙虛。可自己本就沒這個底氣來驕傲,或謙虛。談到讀書對他的影響,他說:「在知與情兩面分別承受西洋與日本的影響為多,意的方面則純是中國的,不但未受外來感化而發生變動,還一直以此為標準,去酌量容納異國的影響。這個我向來稱之曰儒家精神,雖然似乎有點籠統,與漢以後尤其是宋以後的儒教顯然有不同,但為得表示中國人所有的以生之意志為根本的那種人生觀,利用這個名稱殆無不可。」是的,意,包納更多的內涵。中國古人很高。我們現在講文化自信,只把「意」拈來,就不禁微笑!古人有勸人讀書的《四時讀書樂》,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甚至不惜用利益來誘人讀書,可見讀書有好處。周作人也有兩首勸人讀書的打油詩:「未必花錢逾黑飯,依然有味是青燈;偶逢一冊長恩閣,周把卷沉吟過二更。」「飲酒損神茶損氣,讀書應是最相宜;聖賢已死言空在,手把遺編未忍披。」還有一段文字:「俗語云,開一頭門,多一些風。這本來是勸人謹慎的話,但是借了來說,……(讀書)如多開一面門窗,可以放進風日,也可以眺望景色……」他說的是讀外文書籍,我把周作人的這些話拿來,勸自己多讀書,足不出戶,看不一樣的風景。

我的讀書,雜而且亂,沒有一定的方向和目的。就像光腳走在草原上一片花海里,讀到的每一本書就是我看見、或摘到、或會戴在頭上的花,憑著這些花,會覺得自己好看一點,卻是在看花的時候並不順著一條道兒走,看到好看的喜歡的花,就岔道去採,並不在意走到了哪裡。但實實在在是覺得自己這花也沒白採,漸漸就覺得渾身沾染了些花的香氣,而且,漸漸學會了不只是欣賞各色的花,會看到花下土地的美、葉子的美,看到飛來的蜂蝶的美,看到晴天、陰天、雨雪雲天的美。也漸漸的,就學著用審美的目光,來看待能看到的一切!

我的讀書量少而又少,但盡著自己的本事多讀,覺得閱讀量是基礎。但不一定非要博覽,古今中外好書太多,加之目前出版物、媒體雜濫,販賣大量虛蓬無味的廢紙書籍和小品文化,造成「當下閱讀幾乎不是功利就是消遣」的事實而不敢也沒時間泛讀。所以挑選是必要的。我的「採花」就是我的挑選,選與自己志氣相投的,有興味的書來讀。讀的方式也不是抱著一本書就不撒手。有的書營養太集中,一口氣讀不完,需要讀一段,合起書來消化些時日,捧起來繼續讀,循環往複,讀完後覺得完成一項值得讓自己喝一杯的大工程,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有的書能一口氣讀完,酣暢淋漓,有滿足感;有的書,好得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每天品兩頁,像小時候揣在兜里的糖塊,不時掏出來舔舔,人為地延長著享受的時間;有的書是經典,很感興趣,但讀了一遍基本沒弄懂是怎麼回事,過一段時間甚至幾年,再讀,明了些子,糊塗些子,再放下,再讀,直到懂了或大部分懂了,這樣的書,是閱讀里的體力活兒;有些書,名聲在外,拿來讀了,覺得也罷了,或許自己學問淺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或許它根本就是嘩眾取寵,這樣的書,往往只能讀一半或幾頁就擱置起來,清理書櫃時,便當垃圾丟了。真的不好的書,丟了就丟了,而好的書,當時囿於學問把它丟了,或許後來明白了它的好,還會想辦法再找來讀,實在找不到,便成了遺憾。但是也並非採來的花就都是好花,還有很大一部分,讀了,就過了,只記得一個詞兒,或者根本沒記住什麼,囫圇吞棗也是常有的事,並無關緊要。

自小受父親的影響,還有或許是天賦的愛好,喜歡了中國書法,會買來很多的字帖,除了臨習,讀帖並讀書論畫論藝術史論,也是我閱讀的內容。因了讀這些東西,會涉及到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一部分的閱讀,讓我得以對一些傳統文化和藝術有一點點淺顯的了解,並在幾十年過後,似乎遙望到它們不同風景之間共有的精魂——陰陽!還在這樣的閱讀中,讓自己有機會對話古人,並像影子一樣穿梭在他們中間,識得一點古代文人墨客的私家熏香,導引自己進入心底的桃花源。

隨著時間的消逝,讀書環境不停地變化,但「依然有味是青燈」。小時候讀書,「青燈」是煤油燈,小小一圈昏黃的光暈,不明亮,卻能讓人心無旁篤的讀書寫字,早上起來,黑鼻孔黑眼圈,姐妹們互相打趣;過幾年,是一根花紅電線從門口拉到家裡唯一的桌子上方的一隻光禿禿的昏黃的十五瓦電燈泡,看著看著,書上的字就不見了,和一樣發黃的書紙混在了一起,人趴在桌上睡著了,突然醒來睜開眼,又覺得燈泡亮得刺眼,來了精神,接著讀書;有了高瓦數的電燈泡,有了日光燈,有了檯燈,也就有了自己的書桌,讀書的環境明亮了,舒適了,效率也高了,讀書也快了,「青燈」的美感倒不見了。明亮的燈,讓夜裡如同白晝,也讓原本該在夜裡安靜下來的心,繼續躁動著,沒有了「青燈讀書」的寧靜心態和專註,卻讓時間在快速翻動的書冊間,快速地流過,一年的時間,倏忽如三晌,留不下多少痕迹。蘇軾《與毛維瞻》這樣寫道:「歲行盡矣,風雨凄然,紙窗竹屋,燈火青熒,時於此間,得少佳趣,無由持獻,獨享為愧,想當一笑也。」而今,此種寂寞中尋得佳趣的情境,沒多少人能夠享受得到,所謂的慢生活,早就讓蒸汽機給拉動著狂奔起來,不能停歇。煤油燈成為過去,水泥樓房玻璃窗代替了紙窗竹屋,人不接地氣,與大自然差不多完全隔絕,綠紗窗下雨打芭蕉、枯荷聽雨成了絕大多數人的夢,青熒的燈火更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了。有時候就把明朗朗的夜的書房,姑且想像成囊螢映雪的意境,讓自己得些寧靜。書有時候也是生活的道具,最喜歡在下雨的時候,坐在陽台上,折枝花葉插瓶置茶几一角,焚一線香,捧本書似讀非讀,卻喝著茶,聽著雨。

讀書的作用,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開眼、開心和開懷。眼界即廣了些,就看開很多的人間事,看輕許多人生贅疣,多一分淡然;心境即明了些,便一時悵惘,也不真至於懊惱和陰鬱,多一份包容涵養,自持和尊重;襟懷寬一分,也會多一分的悲憫和愛善。就明白最重要的不只是快樂,更要為自己生而為人應有的教養和生命境界的提升而讀書。為人為藝,更多了真誠,自然。

讀書是會帶來很多的「利」。而這些「利」是需要在「無為」的前提下才能遇到的。為不為,才得有為。因而有很多的書並不是在需要謀生時才去讀,「書到用時方恨少」說的就是這個理。很多好書不是拿來就很實用的,貴在能以此了解世象,達性窮理。好的書好的文章、句子,即便是一直沒有明顯的利益和用處,但它能在你並不知覺的時候融化在你的血液里,改良你的基因,不僅供養你個體的生命和靈魂,還能遺傳給後代,促進人類的「進化」,為人類文明添一絲好處。

所以我把讀書分兩種狀態:謀「活著」的「為」,和謀「生活」的「無為」。謀「活著」的,是帶著功利心的閱讀,為著謀生而學知識、手段、方法,在生存環境里謀得一瓢食、一間屋、一張床,書讀得好的,還會謀得煙酒糖茶等奢侈品,讓肉體過得更滿足更滋潤些。而謀「生活」者,是需要更高的眼界、智慧和天賦,為無為。所獲物質即便勉強維生,也更能從紙堆里尋出些香料,熏香自己和周遭,審美人生和世界,有能力好好享受與萬物相處的和諧與獨自的寂寞,欣賞不一樣的風光,安頓自己的靈魂。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得了一首小詩:

《初秋夜讀》

促織聲聲誦早秋,垂簾不卷引風柔。

青燈黃捲逃塵處,神翥長天乘月遊。

希望自己為「活著」,更能為「生活」而多讀書。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關講書堂 的精彩文章:

美文 讀書的意義

TAG:機關講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