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郝景芳:有關教育,我想寫一篇反雞湯的文章

郝景芳:有關教育,我想寫一篇反雞湯的文章

朱亞文新刊搶鮮看

還有往期經典紀念刊喲

購買

點擊彈出二維碼,掃碼即可進入雜誌微店

郝景芳

她是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她是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獲得者、也是財富雜誌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

她是《人物》雜誌評選的中國十大人物,也是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

她也是3歲女兒晴晴的媽媽。

文:郝景芳

有關教育,近年來各種流派、新潮觀念風起雲湧,我也來說說我個人的幾點想法。

有關教育理念、公立還是私立、要不要學奧數、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學什麼。

有關快樂教育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正在蘇州市調研,白天去了蘇州工業園考察機器換人的進展,也和六家企業進行了座談。有些事情,雖然一直知道,但是親眼看到還是內心頗感唏噓。

調研看到的場景稍後再說,先講一下,下午問企業的一個小問題:「你們覺得,目前招來的大學畢業生,有哪些職業素質你們比較看重,或者覺得目前仍有所欠缺?」

企業回答:「現在的學生很多抗壓能力太差,逆商不夠,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目前我們開始招『寬鬆一代』了,就是九幾年出生的,從小快樂教育長大的一代了,預計未來逆商更差。」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快樂教育是失敗的嗎?我們不能讓孩子盡量按照快樂的原則生活嗎?

問題並不在於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上也沒錯。問題在於,有一些快樂教育,只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企業的批評實際上點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快樂教育並沒有讓孩子做好準備面對社會。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在現實企業中受挫的孩子,實際上很需求這份工作,他們並沒有條件瀟洒地拍拍屁股走人。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快樂就好」或者「隨便做你喜歡的事」,真能做到這麼隨興,不是家裡大富大貴,就是天賦異稟卓然不凡。剩下的多數時候,當我們真的要在這個世界上尋找生存之道,我們要先獲得一個立足的位置,然後才能逐漸一點點擴大自己的空間。

一個孩子進入真實世界,首先需要做到這個世界認可的勝任,做到能夠讓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的優秀,然後才有空間和餘地隨心所欲。他需要學會優秀。

那怎麼辦呢?作為普通人,我們必須要從小逼孩子頭懸樑錐刺股嗎?

那也不是的。將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的觀點,實際上混淆了兩種快樂:因為不受約束而感受到的快樂,以及因為自我滿意而感受到的快樂。

我們從小到大生活在太過嚴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鬆就快樂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時候父母不在家一定要熬夜。因此對孩子的成長,我們的徹底放縱幾乎像是給自己的一種補償:我想把我沒享受過的自由都給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可我們沒有想過的是,這種無人看管的自由快樂,一般持續不了太久也就倦了。如果真的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無所事事中,一個人很容易感覺到無聊,甚至什麼都提不起精神。

而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快樂,一種感受到自己的快樂,因為自豪,因為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的快樂。那是一種武功高手般的驕傲,我練功升級,我打遍天下無敵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樂,也更需要自豪的快樂。很多時候,後者更令他們快樂。

那我們能怎麼做?告訴孩子先苦後甜,逼孩子小時候學習,以便長大感受到自豪的快樂?

其實不是的。我們總是太低估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

每個孩子身體里,與生俱來都帶有對自己的自豪。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看見它,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一樣保護起來,讓它發芽。相信他自身的力量。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會學著相信自己,進而期許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以孩子的成長和優秀作為目標,那是肯定可以批評和管教的,但這種批評和管教不等於壓抑和壓制。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當你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內心的話語是:「這孩子怎麼這麼煩人?」「這孩子故意給我添亂。」「這孩子天生脾氣太差,得管。」

而如果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你這麼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了。」

父母所有的內心態度,孩子都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會按照父母心中的潛台詞生長。

實際上,孩子最戀戀不忘的成長的引路人,不是那個對他撒手不管的人,而是那個發自內心認可他的人。完全撒手不管的狀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信任;永遠說「你喜歡就好」,潛台詞就是「我也不期望你能做好」。然而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捨地說「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了」。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那麼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那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一條:放手不管不等於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需要能讓孩子找到不斷超越自己的路。

有關公立教育

我們在長大後想要躲避的第二個洪水猛獸,是公立教育。

就像想要拋棄一切管教一樣,我們有了小孩之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可不要讓孩子再進公立學校了,體制內的教育太僵化了,我不希望孩子學傻了。

於是出路就是早早送國際學校,或者考最好的新興私立學校,為創新教學法歡欣雀躍。感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變成一塊石頭。

可是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麼多年公立教育學習,你自己真的學傻了嗎?如果真的學傻了,現在又哪有這種反叛精神,主動為孩子選擇其他學校?

事實上,在大學和工作這麼多年,我就沒見過一個學傻了的人。確實有沉默內向的,有不善交際的,有過於耿直的,有循規蹈矩的,有適應能力不強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其個人理由和偏好,不善言辭可能是善於觀察,也不等於學傻了。

隨著我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純熟地在社會裡摸爬滾打,我們見到的油嘴滑舌和老謀深算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自己也越來越變成老油條,卻沒有問過:都是從小公立教育長大的,誰是那個學傻了的人呢?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像害怕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公立教育。公立教育至今仍有太整齊、太僵化、太保守的種種弊端,這都沒錯,但我們要相信的是孩子的內心:在今天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即使學校再統一僵化保守,孩子的頭腦也沒那麼容易變傻。

讓人頭腦簡單被禁錮的唯一理由,是眼界太狹窄。如果還是朝鮮時代缺乏外界信息,如果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唯一的信息來源,那確實可能頭腦太單一僵化了。然而只要讓孩子打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五花八門的意見,他們的心自然就是靈活的。

父母能做什麼呢?與其因為焦慮而逃避公立教育,還不如多讓孩子看幾本書,告訴他: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有人這樣講,有人那樣講,老師和學校是一種講法,但世上還有別的講法,等你長大了,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經常過高估計學校教育的作用,低估孩子自己的力量。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是在學校環境中自己摸索著長大的。同樣的學校,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都不一樣。與其超越自己能力範圍想給孩子選擇完美環境,真的不如讓孩子自己擁有強健的成長之軀。

那如何擁有呢?也很簡單。多讓孩子看書,天南海北無拘無束地看書。看書的投資最低,而獲得的回報都是長在自己心裡的。如果孩子心裡有世界各地,那麼無論在哪兒上學都是國際教育。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二條:沒必要對體制外學校盲目跟風。

想讓孩子自由思維,與其全依賴學校,不如直接培養孩子。

有關數學教育

上傳統公立學校,至少有一點還是不錯的,基礎知識比較紮實,數學能打下較穩妥的基礎。

曾經和一個以色列人聊天,他說他們國家上學非常放羊,下午都不上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這種制度下,那種非常彪悍、智力過人的孩子得到最好發展,自學自主,長大之後常常出現傑出人物;但是資質弱一點的孩子普遍放棄了,基礎很薄弱,長大之後的知識素養比平庸還要差一點。

中國教育的利弊剛好相反:沒有給超常孩子自由成長空間,但是能確保大眾一般紮實基礎。傳統的公立教育按部就班,要求嚴格,經過小學到中學多年的練習,數學基礎基本上還是打得比較好。

數學學習真的重要嗎?未來時代還需要學數學嗎?

最近有時候聽到一些誤導性的說法,例如未來機器人都比人聰明,人都不用學理科了,所有人都學習哲學和藝術。這真的是誤導。且不說很多人的哲學和藝術可能更不如機器人,就說數學,如果真的不好好學數學,弊端是長遠的。

這就好比當初發明計算器之後,計算器算數已經比人快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算數?如果當初真的有人因為計算器而放棄學數學,那麼現在基本上屬於半文盲狀態吧,去銀行人家說個複利都聽不懂。

為什麼要要學數學?數學不只是讓機器算算數這麼簡單,數學塑造的是我們頭腦中看事物的方式。數學真正影響的是我們的大腦。數學是世界的秩序,缺少數學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亂糟糟一片,數學好的人看同樣的事物,就是結構、數量和路徑。這就是大局觀和策略的來源。我就沒見過數學真正好的人後來發展不好的。

我們需要數學,它是讓我們獲得高層次認知的台階。越是人工智慧時代突飛猛進,越需要數學思維好的人,進入各個領域的創新過程。

那我們需要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上學而思嗎?

我不清楚小學的狀況,但我個人覺得幼兒園不必要。幼兒階段的孩子數學啟蒙很重要,但不需要用上課的方式,甚至上課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

幼兒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數感,簡單說就是數形對應。把聲音的數、書寫的數、物體的數量和物體的順序,四種數的概念對應起來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抽象關係建立,加減法反而是水到渠成的。此外重要的是頭腦中的空間想像力,就是頭腦對圖形各方向的操作,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最好。(有關幼兒的數學啟蒙,我在這裡不多說了,以後會在童行的群里講。)

幼兒的學習特徵是浸潤的,最好也讓他們有一種「數學屬於天地,數學屬於生活」的感覺,而不是僅僅把數學當作答題卡上的算式。唯有這樣的學習,將來才能觸類旁通。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三條:數學學習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重視。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維能力,一旦掌握受益終生。

人工智慧時代學什麼

說到人工智慧時代,既然說起數學學習不能丟,那其他還有什麼學習是重要的?

說到這裡,就再說回今天的調研。我們到了一家電子零配件加工廠車間參觀。他們自前年開始機器換人,買一台日本生產的設備25萬,使用十年,可以替3-4個工人工作,每個工人每年成本8萬。即使算上維護費用,不到兩年也已經回本。自動運行的機械臂不知疲倦地工作,效率提升了,良品率也大大提升。

據工廠副總講,他們這兩年已經減少了三四千人僱傭,預測再過5年,現在的2/3人員應該都不需要了,智能管理系統讓他們連管理崗都可以縮減。

在和另外兩家更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座談的過程中,他們也表示確實有機器取代工人,但是有很多其他崗位並不會縮減。原因是:目前AI確實能替換不少簡單重複性工作,但除非一個人的工作只有這種簡單重複性的部分,才會被裁掉,否則對於多數複合型職位,只是他平時工作里的體力活被替換了,他可以專心去做更複雜的工作。系統越高級,很多工作越複雜。

企業談到,未來幾年研發設計崗位會大量擴張。當我們問到有關創新與研發的部分,一家企業講:實際上創新研發更多是積累,是要在企業中熟悉整個技術過程和研發過程,靠經驗積累,逐漸浸潤技術開發的文化,最終推陳出新,不是靠靈機一動的拍腦袋。

這是工程研發非常典型的傳承過程,現在在科研中也越來越多遵循這種浸潤與傳承。這和我們很多時候在生活中提到創造力的過程並不一致,有的時候當人說起創造力,往往想到的是「突發奇想的能力」,還會覺得知識學多了人會受束縛,不要學比較好。這是一種誤解。如果一個人學了知識之後缺乏創造力,那不是知識的錯,只是這個人沒學好。

真正的創造力是在豐富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里沒貨,創意也只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

所以如果問我什麼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孩子最必要的素質,我會說:寬闊的知識基礎,靈活的思維能力。

為什麼要寬闊的知識基礎?因為只有基礎寬,選擇餘地才會大。未來發展變化太快,孩子的一生中面臨不斷的轉向,如果知識基礎就太狹窄,又怎樣在新領域保持學習能力?未來的所以人工智慧都是專家,人最大的競爭力就是複合型通識能力。

為什麼要靈活的思維能力?因為知識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拿知識能做的事都是不一樣的。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誰能把知識做出不一樣的加工,將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創造力是成敗關鍵,而它就是對豐厚知識的靈活思考。

這就是反雞湯第四條: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也需要學知識。

任何時代都需要知識豐厚,人工智慧時代更如此,只是未來更需要在知識基礎上靈活地推陳出新。

簡而言之,我今天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是:學習重要,未來學習更重要。

我每每看到「孩子不需要好好學習」之類的雞湯言論,都覺得誤人子弟。「學習好可能反而不幸福」,是這樣嗎?我認識的學業頂尖的人,現在家庭事業生活多半都挺幸福。

我心中的快樂教育,不是「我不管你,你快樂就好」,而是能用快樂的方式學習,讓學習和不斷超越自己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有自我超越的心愿,自律都不是問題。

我頭腦中的理想父母,是不打不罵、鼓勵孩子的溫暖父母,但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和期待。沒有要求和期待,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

父母在孩子人生最初的歲月里,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之路,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知識,熟悉這個世界的符號。要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理解,在每一個小的結點都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孩子漸漸為自我感到驕傲,為接納新知識而感到躍躍欲試。到這個時候,走入學習之門,只會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探險遠征。

說到底,人類文明在向未來遠征。文明頂點從來不等所有人跟上,只是自顧自突破。誰能跟得上著遠征的速度,誰就能在下一個時代分享航海的收穫。

更詳細的內容不多說了,最近會找時間在童行的群里分享。童行要做的就是面向未來時代的航船,我們希望帶上每一個孩子。

家人雜誌簡介:

讀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們是情感生活的釀造師,將人生百味釀成世間美酒,只為給你的人生注入最沁人心脾的香味。——睿智的女人,在這裡尋找「閱歷」。

英幽靈子

長按左邊二維碼

主編帶你進群聊

添加請備註「讀者」

家人雜誌

睿智的女人,都在這裡尋找「閱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黃秋生找到了拋棄他的英國生父,也跟前半生的痛苦徹底和解
秀場上會變魔法的精靈,除了JOY&JOA了,還有誰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