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系列報道
全文共3400字,閱讀大約10分鐘。
十年後,受災者、昔日的教師範美忠已經45歲,法治周末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全職奶爸」,一個談起子女就變得柔軟的男人。
本文首發於法治周末
范美忠在家裡。
汶川地震十年後,范美忠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五四」青年節的下午,在一個綠樹成蔭的小區門口,不時有人遛娃悠閑而過。范美忠從小區里走出來,穿著黑色的文化衫,藍色牛仔褲,胸前印著「在孩子與未來之間」。
他建議到小區附近一個茶館,以方便孩子想找他時,可以更快地回家。走近了,可以清晰看到他的臉側有幾根白髮;左臂上有一道長長的紅色傷痕,這是前一天給孩子上樹摘枇杷時不小心被劃的。
像四川成都的許多人一樣,范美忠喜歡泡茶館,不過不是為了閑聊天,他只是喝喝茶讀讀書。「如果是上午,我會選一家環境很好,沒人打麻將的茶館,聊完留下看看書。但今天上午我有一個一對一的輔導課,沒有時間。」他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2015年,在小兒子出生的前十天,范美忠從光亞學校辭職,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全職奶爸」。此後三年,帶孩子成了他的主業。他對現在自己的狀態非常滿意:「在我45年人生中,現在是我生命狀態最好的時候。」
很在意對孩子的陪伴
01
范美忠的女兒10歲,兒子剛剛3歲。「孩子在3-7歲之前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范美忠的愛人也在教書,工作很忙,兒子又小,於是范美忠做起了「全職奶爸」。
「最近總陪兒子玩,他習慣了,我有事要走的時候,他就鬧得不得了,要我陪他玩。」對話過程中,范美忠常提起自己的孩子,每當這個時候,他的語氣變得輕快、柔和,還透著些愉悅與興奮。
范美忠自認為自己本就是小孩性格:「會陪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陪他蹦蹦床、藏貓貓、打球,總之什麼都玩。」范美忠說,「我是一方面自認為思想很深刻,另外一方面又比較天真,所以他覺得我比較好玩,喜歡我陪他玩。」
現在,范美忠承擔起了早上開車送愛人和孩子,陪孩子玩、吃飯,睡覺、給孩子洗澡、晚上給孩子把尿等幾乎所有「帶孩子」工作。買柴米油鹽、交停車費物業費、水電氣費也全部都是范美忠的活兒。
范美忠格外看重對子女的教育和陪伴。
「我從小是一個沒人管的孩子,父親不負責任常去賭錢,母親需要出去勞動承擔幾乎全部的家庭重擔,沒時間管我。所以我就很在意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父母生孩子,就必須要給他足夠的陪伴,這對於孩子未來情感需求和滿足以及安全感的建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范美忠說。
不過,在對子女的教育上,范美忠又一次沒走「尋常路」。
「我的妻子和幾個家長合作,在一個農村環境的地方租了個小房子,進行『在家教育』,我女兒就是她媽媽在家裡教,確實會快樂得多。」
「當然不上學有不上學的不好,畢竟學校有完整的教學架構體系。但如果一個東西讓她很折磨,我們不會勉強她。」范美忠說,女兒之前在成都一家倡導德國教育理念的私立學校上到三年級,後來妻子對這個學校不滿意,開始自己在家教育她。
未來他們會考慮讓孩子到歐洲留學。在此之前,孩子需要學習了解自身本國的文化。他們現在正在引導孩子打好中國文化的基礎,在家裡練書法、背論語、讀神話故事和唐詩等經典。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選擇是大膽的。支撐范美忠如此選擇的是他的教育理念:「現在教育總是想著未來能不能夠吃得起飯,這很奇怪。教育本身應是順應天賦才能的自由發展,最根本的目的是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然後順便把生存問題解決。而不是說教育就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這讓教育的過程變成了苦役。」
「我的女兒喜歡花樣滑冰,我問她要不要考級,她不考,基本上就是自己滑,我覺得挺好,她只要想滑冰就滑。我們給她請了好的教練,她的教練是全國青少年花樣滑冰錦標賽黑龍江賽區的亞軍。但是滑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她的天賦,只要她滑得開心就行。」范美忠說。
而對於孩子的未來,范美忠認為不用擔心太多,任何一個愛好都可能成為孩子以後生存的基礎。
「比如,我女兒現在滑冰,當然她成不了職業花樣滑冰運動員,但是未來也有可能去某個搞冰上項目的公司工作。現在讓她自由自在地學習就好了。」范美忠說。
范美忠認為,學東西是為了自我完善,是為了活得快樂。「比如我女兒滑冰,她協調性、平衡能力不見得很好,但滑冰恰恰鍛煉協調和平衡能力。滑冰的過程首先讓她享受了快樂。」
「教育不是受折磨的,可能是辛苦的,但是這種辛苦是自願的。」范美忠說起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奶爸」的生存之道
02
2015年,范美忠從光亞學校辭職,倒不是完全為了帶孩子。還是因為「無法再忍受」這份工作,這是他在光亞學校工作的第十年。光亞學校是目前他工作時間最長的單位。
「這份工作已經不能給我成就感,我不喜歡了。」范美忠說。
除了光亞學校,原來的每項工作,他一般都干不過3年,有時候一個工作干不到半年就忍受不了。他曾經換過多份工作,1997年自北大歷史系畢業之後,他進入四川自貢曙光中學教書。此後,他曾輾轉深圳、廣州、杭州等地從事媒體或教師工作。
不過他卻在光亞學校呆了十年,他解釋說是要養家,因為妻子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家全職帶小孩。直到3年前,妻子恢復工作後,他決定辭職。
如今三年過去,當了三年「全職奶爸」的范美忠仍然興緻盎然。今年開始,范美忠開始著手女兒的教育問題。陪伴孩子學習花樣滑冰,看著孩子快速地進步成長,他感慨:「把心思放在孩子那兒,孩子快速的學習成長可以帶來太大的成就感。」
除了做「全職奶爸」,范美忠還在一家文化教育設計公司兼職做顧問,為企業項目提供一些理念設計、課程設計、logo等企業文化設計的建議等,也會有朋友請他去給孩子做家教輔導,每周三晚上,范美忠也會在一家知識分享平台講課。這是一個讀文學經典的分享平台,參與的人在365天讀4本文學經典,想要聽課則需要付費,價格並不高,一年數百元,目前報名人數並不算多,41人。
一位聽過范美忠沙龍的大學生將范美忠稱為「過氣網紅」。當年的事件讓范美忠「一夜成名」,然而這並沒有為他的網上授課帶來熱度。當然在范美忠自己看來這非常正常,「因為我講的魯迅、莊子,講得比較陽春白雪,而我也不會迎合大眾趣味」。
雖然辭職了,范美忠坦言自己的生活更寬裕了,兼職收入比在光亞學校的時候高,大約是過去的2至3倍。
他甚至買了輛越野車,以方便假期全家人自駕出遊,在剛剛過去的「五一」,他帶兩個小孩開車去了雅安度假。
范美忠認為自己雖很自負,卻不難被滿足。他認為他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實現。
「我喜歡唐詩宋詞,我可以跟別人講唐詩宋詞;我喜歡讀書就可以讀書,讀後可以寫成文章,或是教給孩子,我覺得我活得很開心,這就是實現了我的價值了。」范美忠說。
把孩子教育好
社會和國家都會越來越好
03
「我覺得現在是我生命中最滿意的時候。」范美忠說。
范美忠說到,自己的童年、中學、大學都有很多缺陷,大學畢業之後,不停換工作,也是在痛苦、絕望、孤獨和虛無中掙扎。
「現在,是我生命狀態最好的時候,對自己、對人生、對生活都很篤定。」
這種好的狀態,一方面得益於「孩子」,一方面得益於《莊子》。
曾經范美忠也是一個極度焦慮的人,對生存焦慮,也對死亡焦慮。
「對死亡的焦慮不是每天總想很多死亡,而是不想死亡,潛意識就有這個焦慮。所有人最核心的焦慮都是死亡焦慮,比如沒有飯吃就是要死亡。死亡焦慮歸根到底是對虛無的恐懼,死亡之後,就像從未在世界上存在過。」
2013年起,范美忠開始通讀《莊子》,這部道家經典為他提供了打通精神大門的鑰匙。
之所以選擇《莊子》,是因為莊子本是中國人,文字載體也是漢語,更契合自己,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心理和特性。
范美忠認為,他能讀懂《莊子》,還在於他回歸了日常生活,悟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所包含的永恆。
「我以前的心思沒放在小孩教育上,以前我關心一些大問題,這兩年我才回到現實當中,關注小孩子的教育。」范美忠說。
近幾年對於孩子的專心陪伴和教育,也讓范美忠活得更真實。「這種真實就是不總沉浸在理念之中、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沉浸在生命的終極意義之中,這些理念會進入真實生活。孩子的陪伴也會讓你去感受人本身,更關注每天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范美忠說。
而正是這種生活的瑣碎與真實,讓范美忠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就在日常中。這些瑣碎的事情,本身就有意義。
范美忠認為,陪伴孩子讓他變得更加柔和了。「因為小孩子會融化你身上很堅硬的東西。記起孩子時候的本真、自由、活力、對世界的好奇心,能夠讓生命重新煥發活力。」
不僅如此,家庭和孩子還讓范美忠變得樂觀起來。「把小孩子教育好了,社會和國家都會越來越好。」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范美忠換了拖鞋,輕手輕腳的直奔兒子的卧室……
孩子的外婆說,每次范美忠回家總是先看孩子,而孩子也喜歡找他,粘著他,纏著他陪玩。
作者/法治周末記者 汲東野
編輯/代秀輝 王碩
圖片/汲東野、部分網路


TAG: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