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依照痛苦的規律,什麼才是痛苦的正確打開方式?

依照痛苦的規律,什麼才是痛苦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什麼是痛苦?

痛苦是不被我們接受的不可改變的事實。

因為心不在焉的下樓,我的腳扭傷了。按照醫囑,至少要在家休息6周,不能走動。

聽到醫生斬釘截鐵的話,有種絕望湧上心頭。

盼了許久的春終於來了,外面的玉蘭已是含苞待放,如同一個個潔白的小鴿子蹲在樹上,隨時就能展翅高飛;梅花開得正好,遠看就像是一片片璀璨的粉紅雲霞;淡黃色的結香也已在悄然中全部綻放,正是一片生機曼妙之時。原本想著要在之後的每個周末都去賞花,誰知這計劃在瞬間便被拍得粉碎。更何況,不但工作的事情沒有做完,朋友見面的約定也只能全部推掉。

所有安排好的計劃與期待,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Part

1

佛說:「諸行無常」,此話確是真理。

絕望之後,就是一陣深深的痛苦,不但是腳傷的疼痛,還有失去身體自由以及不得不打破一切原有計劃的痛苦。

腦子裡充斥著的都是:「為什麼這麼不小心?」、「如果時間能倒流一下就好了」、「好可惡啊,接下來這些事情可怎麼處理啊!」這些與客觀真實截然相反的思緒。

在被這些思緒煩擾了一段時間後,我才終於意識到,正是因為我的念頭皆與客觀事實相反,所以痛苦才來的如此強烈。

原來,這痛苦正是源於我對客觀結果的強烈抗拒,而抗拒的根本原因則是我對身體自由以及原有計劃的深切執念。

當意識到這一點後,我終於進入了全然接納的狀態 - 接納了自己必須要在家裡靜待6周的事實。

與此同時,心也進入了寧靜之境。

Part

2

「什麼是痛苦?」

這個問題其實是最早困擾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祖)的問題,而佛教的本質就是對人類痛苦根源的探究以及解決方法的提出。所以,才有了佛家「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這四法印。佛教四法印極好的解釋了痛苦的根源以及應對的方法,但想完全參悟它們卻是十分不易。

於是,我只能去用自己的思考、閱讀和經歷給「痛苦」下一個定義:痛苦是不被我們接受的不可改變的事實。

如果是可以改變的事實,那就通過各種方法去努力改變它,改變的過程可能非常艱難,但改變之後就會倍感輕鬆。

但如果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呢?

我們面對的方式大致會有三種:抗拒、逃避和接納。

「抗拒」就是我在腳傷後所做出第一反應,那些紛紛擾擾的情緒,它的結果就是產生痛苦。

「逃避」是刻意埋頭於其他事情,不去想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這種方式可以延緩痛苦的發生,然而在你重新抬頭的一刻,不可改變的事實依然聳立,再次面臨選擇:抗拒還是接納。

「接納」,則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里所寫:「對必然的事輕快的承受,就像楊柳承受風雨,水接受一切容器,我們也要承受一切事實。」

這就是全然的接納。

正如那句有名的話所說:「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

Part

3

《雪洞》這本關於喜馬拉雅山上悟道歷程的書里,講了一個如何接納身體痛苦的真實故事。

丹津?巴默,英國人,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青春年少時有過短暫的虛榮追求,但從二十一歲起便放下塵緣,前往印度,追隨藏傳佛教上師,成了一名比丘尼。後來,丹津?巴默便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雪洞閉關。她在海拔13,200尺的喜馬拉雅山雪洞里,進行了長達十二年的獨居。在漫長的雪洞閉關中,她遇到了一次嚴重的眼睛感染,劇痛無比,但她就坐在那裡觀察疼痛,她說:「疼痛就像是一首交響樂,那些鼓、喇叭、弦樂,彷彿不同種類的疼痛,在眼睛上面演奏。」這次眼痛整整持續了49天,後來不治而愈。

她用的方法就是全然的接納,以及安靜的觀察。在此期間,她的內心沒有升起恐懼和焦慮,有的只是全然的接納,當全然接納發生,痛苦就會轉弱,她就有了安靜觀察疼痛的可能。

當然,對於身體痛苦的全然接納,並不意味著在患病時不該求助專業醫生;而是說,在身體遭遇疼痛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狀態應該如何設置?

著名的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分享過他在讀研期間患上抑鬱症的事情,在我看來這也是非常經典的接納痛苦並觀察痛苦的例子。

他說在患上抑鬱症的那兩年里,他只得了一個學分,險些沒能畢業,申請了延期一年才畢業。那段時間,他在北大校園裡,兩次被警察攔下來查看身份證,因為他總是一副蓬頭垢面的樣子。他說,抑鬱症的感覺就像是掉進了一口井裡,井裡很深,井底深不可測,不知道有什麼玩意藏在井底,而井的上空,能看到陽光。所以本能上,應該是懼怕井裡,使勁往上爬,也就是懼怕抑鬱而試圖追求快樂。但他在那段時間裡卻是相反,他乾脆在井底里呆了兩年,然後在某一天他忽然發現井底竟然有一扇門,打開門後,外面是豐盛的世界。於是他的抑鬱症就這樣自愈了。

所以後來,他說原來那麼可怕的抑鬱,竟然也可以通過接受它、讓它流動,來獲得療愈。(註:有抑鬱症的朋友不要隨意嘗試這種方法,武志紅是因為有心理學基礎所以用了這種方式,還是要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專業治療)

正因為他自己有了這樣一份獨特的經歷,他也提出了一種名為「讓痛苦流動」的心理治療方式。

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有過這樣一段論述,「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相的某種形式。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於你對當下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多年前,我不小心摔傷了膝蓋,當時我心急如焚的看了幾位專家,然而都沒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療。這個受傷的膝蓋讓我寢食不安,一個小小的屈體動作就能讓它啪啪作響,有時站立一會還會覺得疼痛。那段日子,我每天想的都是:「為什麼那麼不小心?」、「那個用旅行箱把我絆倒的人怎麼那麼可惡?」、「我以後老了如果膝蓋疼痛走不了路怎麼辦?」這些念頭就像是懸在頭頂的利劍,周而復始,讓我在那些日子裡痛苦焦慮得喘不過氣來。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史鐵生說過的一句話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然後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殘疾,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能」。既然人人都有殘疾,我也早早就眼睛近視,不能清晰視物,早就已經「不能」,那現在又何必如此執念於自己的又一個「不能」呢?在想清此中道理後,我全然接納了膝蓋的傷,隨後,痛苦退去。

在我們的一生中,病痛與「不能」從來都是避無可避。接納它們,與它們在自己的身體里和平共處,接納它們就是自己正常身體的一部分,痛苦就會退去。

痛苦一旦被我們接納,就會轉弱,甚至銷聲匿跡。對於身體上的痛苦,全然接納能使痛苦減弱;對於精神上的痛苦,全然接納能使痛苦減弱,甚至消失。因為痛苦就是這麼一種因抗拒而愈加深重的力量,它遵循的規律是:愈對抗,愈痛苦;愈接納,愈淡化。

就像我很喜愛的一首詩中所寫:「我明黃熟透的安然,如一田稻穗,搖擺、或倒伏,但憑風。」(詩作者喬寧)

是的,但憑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生命不過咫尺之間,《求是》雜誌副總編自殺辭世,遺作堪稱絕唱!
世界在偷偷獎勵善良的人,悄悄懲罰自私的人……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