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你暢遊北大人文學科的世界

帶你暢遊北大人文學科的世界

編者按

人文學部自2016年3月10日起開始規劃建設「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截至2018年初,文庫共立項18套叢書,現已有235部專著立項。截至2018年5月已有19部著作正式出版。今天官微君特為您奉上已出版著作中的五部,請讀者先睹為快。

為了弘揚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學術傳統,推進學術創新,促進研究向縱深發展,鼓勵跨學科研究,彰顯新時期北大人文學科的整體實力、優秀成果和研究特色,人文學部自2016年3月10日起開始規劃建設「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文庫的成果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方李邦琴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出版基金」的支持。文庫建設的參加者基本上都是北大人文學科的精兵強將,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有深厚積累,研究水平總體處於國內領先和國際一流。

截至2018年初,文庫共立項18套叢書,包括「北大中國文學研究叢書」「北大中國語言學研究叢書」「北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北大批評理論研究叢書」「北大中國史研究叢書」「北大世界史研究叢書」「北大考古學研究叢書」「北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叢書」「北大中國哲學研究叢書」「北大外國哲學研究叢書」「北大東方文學研究叢書」「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北大外國語言學研究叢書」「北大藝術學研究叢書」「北大對外漢語研究叢書」「北大古典學研究叢書」「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叢書」「北大人文跨學科研究叢書」。文庫立項限於北大人文學科教師撰寫的有創新性和研究深度的學術新作(專著,不含編著、論文集、譯著和再版書)。現已有235部專著立項,並將逐年增加新的立項。

由近20套研究叢書聯手組成「文庫」,可以把鬆散的「指頭」組成「拳頭」,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大的學科影響力,為推動中國和世界的人文文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作為120周年校慶圖書,文庫計劃有近百部著作問世或完成。截至2018年5月已有19部著作正式出版。

今天,就讓我們看一看「文庫」中的五部著作,一起感受北大人文學科著書立說的魅力吧!

一、 葛曉音《杜詩藝術與辨體》

簡介:

本書從歷代詩論評價杜詩藝術的重點問題和爭議焦點出發,探討杜詩的表現藝術與辨體的關係。論述了杜甫「詩史」的敘述藝術,「詩聖」的藝術形象,五古、七古、歌行、五律、五排及五絕、七絕等各體詩歌的藝術成就和表現特徵,並闡發了杜詩藝術在薈萃前人基礎上的多種創新變化的原理,以及杜甫對詩歌體式的建設和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書摘:

杜甫在詩歌中為自己提煉的形象是孤獨無力的「腐儒」和衰老窮愁的「野老」。前者側重於內心,後者側重於外表。二者融合成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詩聖」形象。他雖有經緯天地之志,卻無扭轉乾坤之力。他不懈地探尋拯世濟民的大道,卻無人理解,寂寞終生。然而他關懷蒼生黎民的熱腸一刻也沒有變冷。他不肯趨走風塵,不善逢迎干請,堅持用拙存道,心跡雙清,所以只能窮愁潦倒,自甘老丑。但他能在生活中隨時發現人間真情,善於用幽默調侃排解苦難衰病。他真誠地袒露自己的苦惱,坦率地嘲弄自己的困境。因此在他之前,從未有一個詩人能將他的性情面目如此鮮活地突顯在詩作之中,這才使得後代讀者能與這位「詩聖」如此親近。

杜甫的「詩史」主要體現在五古、五七言新題樂府等直陳時事的體裁中,反映了他善於敘事的特長。但也在律詩、排律和絕句等不適宜敘事的體裁中隨處可見。他運用各種詩體的表現原理,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了他的時代。同時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現了從帝王后妃到官僚士子等各色人物在大動亂中的命運,尤其是最前線的戰士和最底層的百姓在血泊和饑寒中掙扎的慘狀。最可貴的是詩人的心始終和人民一起滴血,所以他的詩筆能發掘到人性的深處,深刻地揭示出處於歷史災難中的人們對生存境遇的痛苦感受和複雜心理。可見杜甫的「詩史」絕不僅僅是用詩的形式實錄歷史事件的「史」,而是以史實為背景觀照人生的詩。

作者的話:

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但前人的研究對杜甫各體詩歌開拓創新的意義還缺乏足夠的理解。為此我希望通過公正地辨析前人爭議中的焦點問題,深入探討杜詩的表現藝術與辨體的關係及其中的原理,以求對杜詩的重大貢獻獲得更透闢的認識。

二、 林梅村《西域考古與藝術》

簡介:

本書基於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講義,以時間為序,彙集了作者近年來在西域考古與藝術方面的研究新成果。內容涉及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所見古代冶金技術的傳播、西域古民族遷徙和重新分布對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影響、漢代西域都護府遺址的發現,以及珠寶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問題。全書以考古材料為依據,結合紮實的文獻考證和實地踏查,對目前學界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術問題得出了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書摘:

1939年,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市附近的塔爾格里河谷發現一座公元前2世紀游牧人古墓。研究者認為是烏孫墓,而墓主人則被認為是一位富有的女薩滿師。這座游牧人古墓出土了300多件黃金藝術品,其一為紅綠寶石鑲嵌的鏤雕黃金牌飾。孫機先生認為:「其構圖和題材全系漢式,但是缺少內地同類作品所具有的夭矯騰踔之氣勢,似為當地的月支或康居工匠的模擬之作。」我們注意到,這座游牧人古墓出土了三件蘇貝希文化晚期特徵的彩陶杯,與伊犁河蘇貝希古墓出土彩陶相同,年代當在公元前130年大月氏東遷中亞之後不久。

張騫第一次西使中亞,恰逢大月氏女王當政。《漢書·張騫傳》記載:「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譯道,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己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無獨有偶,1979年,阿富汗西北邊境西巴爾甘發掘的六座大月氏王墓中,只有一座是男性墓,其餘皆為女性墓。我們認為,南哈薩克大月氏墓的女主人恐非烏孫女薩滿師,而是大月氏女王。

自古以來,大月氏人就以女性為王。《穆天子傳》卷二載:「天子已飲而行,遂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吉日辛酉,天子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國隆之葬,以詔後世。……癸亥,至於西王母之邦。」《穆天子傳》卷三記載:「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玄圭白璧,以見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這個故事講述穆天子在昆崙山瑤池(今新疆巴里坤湖)宴請西王母。我們懷疑,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原型源於大月氏女王當政,那麼巴里坤草原大型石構建築或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石室」。

作者的話:

近代歷史科學的興起,尤其是考古學的傳入,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史學「三皇五帝」創造歷史的神話傳說。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文明有獨立的起源,而中國文化的發展卻是一個不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歷史過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考古發現與最新研究,必將引領我們進入中國考古學研究全新時代。

三、 王一川《藝術公賞力:藝術公共性研究》

簡介:

本書對作者自己提出的藝術公賞力命題做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指出在當前藝術分賞條件下,尤需倡導藝術公賞力及公民藝術素養的提升,注重藝術公共性問題。全書就藝術理論中的藝術公賞力傳統、藝術公賞力的重心位移及其動力等問題做了歷時性論述,進而就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當代藝術媒介狀況、藝術公共領域、藝術辨識力、藝術公信度、藝術公賞質、藝術品鑒力、藝術公共自由、中國藝術公心、藝術公共性體驗、藝術批評等問題做了共時性論述,最後得出「人為中介,藝即心賞;分賞偏美,公賞中美;公心互融,美美異和;人順天地,三才分合」的結論,對把握當代中國藝術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書摘:

其實,中國古代還有一種不可忽略的重要的觀有品無方式,這就是老莊開創的道家式觀照方式。《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按老子的論述,「道」誠然沒有固定的實體及形狀,令人難以捉摸,但畢竟還是有「恍惚」的「象」與「物」的,所以,一般的「目視」不可能企及,而需要倚重特殊的「心觀」之法才能觀照到。老子於是提出「玄鑒」之法——「滌除玄鑒」。當主體徹底清除掉內心的雜念、調動心靈去展開屬於超感官的觀照(即「玄鑒」)時,就可能真正感知到「道」的本來面目。而隨後的《莊子》傳承老子的衣缽,據此進一步提出了「心齋」、「乘物以游心」、「游心於淡」等觀照方式,更加突出個體的內在自由精神驅動下的感知。

這種感知方式實際上代表了中國式觀有品無方式的一種主流,對後世中國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柳宗元這樣寫道:「丘之幽幽,可以處休。丘之窗窗,可以觀妙。」透過對幽深的東丘的靜觀品味,個體可以體會到「道」的奇妙動人的魅力。這裡從山丘的幽深景緻而「觀妙」,其實正是「觀道",也就是藉助山丘的幽深而領悟到「道」的恍恍惚惚的真相及其奇妙處。其實,按照道家美學傳統,觀有品無方式的一個具體表現在於對「妙」的追尋,也就是「觀妙」。《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首次提出了「觀其妙」或「觀妙「的思想。「妙」,是指「道」的奧妙;「徼」,是指「道」的端倪。把握「道」的「無」的一面,正是為了觀照「道」之「妙」(而與此對應,把握「道」的「有」的一面則是為了觀照「道」的「徼」的特性)。儘管「妙」和「徼」都屬於「道」的具體表現方式,所以說「妙」和「徼」「同謂之玄」,但畢竟「玄」更偏重於展示「道」的幽深特性,與「妙」的含義更為接近,所以又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此,「道」的至深特點在於「妙」。正是在這裡,觀有品無具體地表現為「觀妙」。「妙」,可以說是「無」的一種審美與藝術特徵,它傳達的是「道」的恍惚、幽深或玄遠的自然姿態。

作者的話:

本書出於傳承北大藝術理論傳統和回答當前中國藝術界新問題的自覺,提出了藝術公賞力這一原創性命題,並做了開拓性論述。它在回顧北大藝術理論傳統基礎上,對藝術公賞力重心位移、藝術公共領域、藝術公賞質、藝術公共自由、中國藝術公心等問題做了論述,指出當前藝術分賞條件下尤需倡導藝術公賞力及公民藝術素養提升。全書有關「藝即心賞」「美美異和」「三才分合」等主張,對把握當代中國藝術生活應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四、 褚敏《當代俄語現狀研究》

簡介: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當代俄語,具體指蘇聯解體之後至今這二十餘年的俄語,研究內容為這期間在俄語各個層面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形成原因。本書涉及俄語語言系統的所有層面,六個主題章節分別是當代俄語語音、辭彙構成、辭彙意義、構詞、語法、修辭的變化及其成因。

書摘:

如果我們將上文所說的文化因素分為當代社會文化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那麼可以說當今俄羅斯的社會文化現狀是新時期俄語政治隱喻形成的直接原因。當今俄語隱喻如同一面明鏡,將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社會中的種種混亂現象盡收眼底。「隱喻猶如一面獨特的鏡子,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民族意識不取決於任何人的好惡而得以反映在其中。」新時期報刊語體隱喻性的增強是當今俄語的一個新現象,是受到當代社會文化影響而產生的新的發展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社會進入一個動蕩的時期,犯罪活動猖獗,因而導致犯罪領域術語的隱喻化用法增多。同樣,蘇聯解體後的宗教復興也使得眾多的宗教術語被當作隱喻使用。當今很多積極活用的隱喻並不是俄語所固有的,而是隨社會發展而應運而生的。

另外,蘇聯解體後書報的檢查制度大大放鬆,公開化、言論自由的氣氛鼓勵個性化語言的產生。寬鬆且自由的社會語言環境也成為俄羅斯報刊語言隱喻性增強的主導社會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說社會文化是隱喻產生的外因,那麼各個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特質則是隱喻產生的內因。隱喻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思維機制。相同的民族心理產生相同的思維方式,而隱喻是記錄這種思維方式的言語表達手段,所以操持同一語言的民族就會使用同樣的隱喻,而具有特定民族性的隱喻在另一語言中未必會產生。例如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龍、鳳都是富有靈氣的動物,是百物之首、百鳥之王,中國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於是就把他們比喻成龍、比喻成鳳。這也就是隱喻產生的民族文化因素。

作者的話:

撰寫此書的想法應該是本世紀初就有了,因為親歷了蘇聯的最後五年和蘇聯解體後的四年。社會的巨大動蕩向來都是影響語言並引起其變化的最直接因素,作為俄語語言學研究者無論如何也不能無視在當代俄語中所發生的劇變,記錄語言的變化軌跡,梳理語言現狀,剖析語言變化之成因於我而言責無旁貸,這也正是此書寫作的初衷。

五、 李維《歐洲合眾國——庫登霍夫—卡萊基「泛歐」思想研究》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眾多歐洲聯合的鼓吹者和推動者。其中,以奧地利人庫登霍夫-卡萊基(1894—1972)倡導的「泛歐」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他領導的「泛歐」運動也最具有影響力。卡萊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歐洲聯合思想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歐洲思想之父」。本書發掘、整理、使用了德奧地區的原始材料,考察了「泛歐」思想的歷史起源、主要內容、歷史影響等重要方面,解決了國內外學界長期關注的若干難點問題,是一部原始創新的世界史研究著作。

書摘:

在卡萊基看來,上述19世紀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歷史經驗和政治智慧,是完全可以套用在20世紀歐洲聯合的問題上的。他甚至自負地表示過,正如19世紀的德意志有俾斯麥的「小德意志」聯合方案,20世紀的歐洲也有卡萊基的「小歐洲」聯合方案。雖然卡萊基自比俾斯麥,對「小歐洲」聯合的前景頗具信心,但他的這項主張在當時並非一呼百應。恰恰相反,不少知識精英、政府官員都是「大歐洲」聯合的擁護者,支持英國加入「歐洲」的呼聲一度很高。

例如,1927年12月,柏林政治學院的地緣政治系舉行了「泛歐」系列講座。魏瑪政府前部長科赫·韋澤發表了講演,他認為,現代交通技術把英國和歐洲大陸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泛歐」運動應該積極主動,努力促成「大歐洲」聯合的實現。卡萊基批判了這種觀點,從「小德意志」統一的歷史經驗出發,他認為,讓英國主動脫離帝國,加入到歐洲聯合的進程中來,這純屬烏托邦式的幻想。因為「如果英國加入泛歐,加拿大也會加入泛美」,英帝國就會分崩離析,並最終消亡。英國絕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她絕不會為了歐洲聯合犧牲帝國的利益。

針對上述批駁,「大歐洲」聯合的擁躉們又出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即整個英帝國加入歐洲聯合,這樣,英國既能加入「歐洲」,又能同時保住帝國。在卡萊基看來,這哪裡還是什麼「大歐洲」,分明就是一個超級大英帝國的陰謀:「一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的歐洲,那就不是歐洲了,而是跨大洲的世界帝國。」這個超級複合體要麼淪為英帝國的附庸,要麼讓它拖垮:「它在國際上根本沒有一致行動的能力,直至自己完全崩潰。」卡萊基堅信,只有拋棄種種不切實際的、自毀長城式的幻想,堅定「小歐洲」聯合的信念,「泛歐」聯合的道路才會越來越明朗,越走越寬廣。

作者的話:

做原始創新的外國歷史研究,是我們的學術理想和努力方向。中國的外國史研究不會總停留在介紹、複製和綜合的水平上,不能總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改革開放40年的積累和成就,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從外文原始材料出發,開展具體、實證、創新的研究工作。祝北大文庫越辦越好,不斷推出原始創新的人文科學研究成果。

來源:人文學部

編輯:陳立雪

攝影:牛天曉

製圖:陳燦

排版:楊燕燕

責編:園中葵

本文轉載自「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招生辦 的精彩文章:

李涵瀟:我是一個平凡的北大人

TAG:北京大學招生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