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榮景談開發皖江(上)

盧榮景談開發皖江(上)

蕪湖發布微信號: wuhufabu

盧榮景,1933年8月生,漢族,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礬山鎮人,1953年3月參加工作,195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中文化。曾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長,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安徽省政協主席等職。

採訪者:1990年4月,上海浦東開始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帶動安徽經濟發展的一次難得的機遇。省委、省顧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五大班子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戰略決策。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及時的,對安徽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決策經過。

盧榮景:「皖江」這一提法,不是我們的發明。早在清代,著名的小說家吳敬梓先生寫的《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提到了「皖江」。抗日戰爭時期,「皖江抗日根據地」是安徽三塊抗日根據地之一。1959年中共安慶市委機關報命名為《皖江日報》,並由謝覺哉先生書寫報名。80年代由省顧委老同志牽頭,對皖江經濟帶花了很長時間進行調研,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並制定了規劃。

70年代末寶塔根華勝街一帶舊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市划出部分地區試辦特區,當時稱「出口特區」。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會議,提出將「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會議形成的《紀要》指出:「特區主要是實行市場調節」。同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文件,正式定名為「經濟特區」。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6年至1988年,國務院先後批准上海建立閔行、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開放的過程從1979年到1988年,主要是在沿海地區包括膠東半島搞對外開放,直到1990年對外開放已經擴展到了長江下游,如:江蘇省的江寧縣、南通市建立了開發區,南京市建立了高新技術開發區,享受國家開發區的待遇。可以說那時對外開放已經搞到了我省的家門口,而安徽還不能對外開放。外國商船能到江蘇省的江寧縣,但卻不能進入緊靠江寧的馬鞍山市和蕪湖市。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開放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但是作為安徽來講總是有那麼一種緊迫感和期盼。

1978年拍攝的蕪湖中江塔

1988年元月,我參加中央在中南海召開的外貿體制改革會議時,我在會上作了一次發言。當時我激動地說:「我有一個問題實在想不通。為什麼江蘇南京、江寧已批准對外開放,外國輪船可以進出,而安徽的馬鞍山、蕪湖和江蘇南京、江寧緊緊連在一起,就不允許對外開放呢?也不允許外輪到馬鞍山、蕪湖呢?是不是到了江寧就是社會主義,到了馬鞍山、蕪湖就是資本主義呢?對這件事不僅我想不通,安徽人民也想不通。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把安徽划到沿海要準備打仗,很多工業布點不能在安徽。現在改革開放又把我們划到內地,我們又不算沿海。其實早在1876年清朝時代,蕪湖就被闢為通商口岸,當然是英帝國主義強迫滿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開放的。」因為當時有開放政策與沒有開放政策的地方發展條件是截然不同的。沒有開放政策,外商基本上不會到你那裡去的,在有開放政策的地方他們能享受出口創匯、減免稅收等許多優惠待遇和政策。比如:當時被國家定為開發區的地方可以享受「免二減三」政策,頭二年不交稅,第三年至五年別人交33%,你只要交15%的稅就行了。我們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人家外商當然不願到安徽來投資和進行商貿活動了。這裡我之所以要講上面這一段,就是想說明對開發、開放皖江為什麼我們安徽人高度的統一。因為這是安徽人期盼已久的事情,期盼著這個機遇早日到來,期盼著經濟發展更快一點,安徽人的壓力太大了。

80年代城南舊貌

從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來看,都有一個規律,凡是沿海開放省份,發展都比較快。福建省過去也是比較窮的省份,但由於福建省沿海城市屬於開放城市,有國家的優惠政策,因此他們的經濟發展條件比我們就好得多,發展也快。再如廣東、浙江、山東省也是這樣。比如浙江省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工業基礎比浙江還是要好一些。但隨著改革開放,他們享受開放政策,所以很快就發展起來了,經濟發展遠遠超過我們。安徽在中部地區和內地有一定代表性,整個經濟發展水平大體上都差不多。所以說沿海城市能快速發展,其中一條重要的因素就是靠黨中央、國務院給的政策。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浦東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決定》中有這樣一段話:「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的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段話不僅只是講「長江三角洲」的問題,而是針對整個長江流域。

1991年1月,鄧小平在上海視察時說: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到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即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中說: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局面,都會不一樣。

80年代初青弋江入江段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中又重申了這段話。

開發浦東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是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安徽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後,當然異常興奮,這是安徽歷史上一次難得的機遇。在這之前我們從中央有關領導同志那裡得到了這方面信息,1990年初中央還沒有下發有關這方面的文件時,我就委託省計委主任陳健組織一幫人了解有關的信息,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了解中央在開發開放浦東上有些什麼動作,有哪些內容等。也就是說在中央決定還沒有下來,我們就已敏銳地意識到安徽的機遇來了,並下決心一定要搶抓這次機遇,絕對不能放過這次機遇。安徽是首當其衝,長江流域除江蘇就到了安徽。可以說對中央開發開放浦東我也是非常敏銳的。我們只有抓住和依靠浦東開發開放,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個機遇,安徽才能找到希望,才能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

1990年4月,我因膽結石開刀住院,出院後因身體原因就到蕪湖休養,省委工作有傅錫壽負責。利用休養機會,帶領一班人在蕪湖搞調查研究,專門思考、醞釀和討論安徽省「如何呼應浦東、開發皖江」問題。在蕪湖的這段時間,我和同志們緊張而認真細緻地調查、摸情況、收集資料,為開發皖江做前期準備工作。 我的身體稍好一點,就回到省里召開了省委常委會議。會上調查組的同志向常委彙報開發皖江的意見。常委們一致贊成調查組同志的意見,認為:安徽一定要抓住呼應浦東這個機遇,下決心要把皖江開發開放這篇文章做好,要有大動作,不能小打小敲,在全省要有大的行動。在省委統一思想和意見後,省里幾套班子開始集體調查研究。

1984年7月「蕪湖米市」重新開張

1990年7月5日,省委、省顧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領導同志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集體從合肥出發前往長江流域調研。那時天氣炎熱,我因手術後出現排異現象,傷口不能癒合並伴有化膿。每天醫生都要將傷口打開,用長鉗子伸進去將裡面的膿排出清洗,哎呀!那個疼真是讓人受不了。因此,在臨去安慶前,機關的同志好心地勸我說:「你身體都這樣了,就不要去了。」我說:「這件事情是我提出來的,我必須要去,而且事情已到了這個程度,時間已定好,明天就要開始調查,不能耽擱了,希望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不要動搖我的決心,再困難我都要堅持下去。」就這樣,省委組織的沿江調查組按期出發開展工作,為安徽「開發皖江」贏得了時間。7月5日至14日,從安慶市開始沿江調研,路經池洲、銅陵、馬鞍山、最後到達蕪湖,實地調查研究,分別聽取了5個地市及一些大中型骨幹企業的彙報,進行了座談,並先後察看了安慶石化總廠、安慶大龍山機場、池州港、銅陵長江大橋橋址、銅陵磷銨廠、馬鋼2500立方米高爐工地、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等生產和建設項目。在蕪湖調研結束後,12日至14日,在蕪湖召開了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沿江的各地市委書記、市長、專員和省直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都參加了。擴大會議上,經過大家討論,在「呼應浦東,開發皖江」上大家一致贊同,並表示一定要把這次機遇抓好。對如何開發皖江的指導思想、內容和具體要做哪些工作等,大家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意見。我還委託《人民日報》駐安徽記者站站長、資深記者張振國同志在報道時用什麼標題為好,請他提出方案。7月12日,在分析形勢、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最後就開發開放皖江中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決定。1990年7月17日,《安徽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加快我省沿江地區經濟開發、開放步伐,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消息。指出:「國家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對我省尤其是沿江地區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積极參与,主動服務,甘當配角,迎接輻射。」加快沿江地區經濟開發、開放,實施步驟是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4市先行一步,以蕪湖、馬鞍山為突破口,集中財力、物力、完善基礎設施,自辦經濟開發區,吸引外商、台商投資辦企業;馬鞍山以馬鋼為依託,增強經濟實力,擴大出口創匯;進而將沿江四市連成一線。經過「八五」和「九五」時期建設,使沿江地區基本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外向型經濟區域,從而帶動全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7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記者張振國的報道,題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呼應浦東》。文章一開頭就指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在採取的一大動作。「文章的中心內容就是」全省進一步動員起來,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當好配角,迎接輻射。「文中特彆強調要在強化自身上狠下功夫,只有自身工作做好了,才有可能迎接輻射。」全省對外開放的重點放在皖江兩岸,兩岸的重點首先放在蕪湖和馬鞍山。

90年代蕪湖輪渡

安徽當時劃入皖江經濟區域的有沿江四市及巢湖、宣城、池州三地區,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人口1400餘萬,分別佔全省的27%和28%,而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卻佔全省的40%左右,外貿總額佔全省一半以上。1991年6月,李鵬總理來安徽視察工作,我們陪同他到蕪湖。李鵬總理拿出地圖,邊看邊問我:「老盧,你們提出的開發皖江,皖江在什麼地方,怎麼地圖上找不到?」我說:「總理,皖江是一個形象的稱呼,其實就是流經安徽的長江段稱為皖江,共有400多公里長。抗戰時期新四軍七師有支『皖江支隊』,安徽很早就提出來了。」李鵬總理聽了我的解釋後說:「啊,我知道了。我在北京就聽說安徽『開發皖江』,那時還不清楚『皖江』具體是指哪裡。」

所以,借上海浦東開發、開放這一歷史的機遇,使安徽能發展快一些,我們「開發皖江」不是偶然的,是在安徽工作的幾代人和安徽所有人關注的大事情,是安徽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件大喜事。應該說在開發皖江問題上,安徽省委、省政府無非是抓住了機遇,沒有錯過而已。當時在開發皖江問題上主要抓了六件事。

……

(摘自:2013年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昨天的記憶——盧榮景訪談錄》一書)

來源:蕪湖新聞網——蕪湖日報

如果您覺得不錯,給小布點個zan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蕪湖發布 的精彩文章:

手足口病今年是高峰 蕪湖寶媽們要知道這些……

TAG:蕪湖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