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還記得當年的成人禮嗎?

你還記得當年的成人禮嗎?

十八而志,責有攸歸。

成人禮致青春!

新時代新青年!

為紀念五四青年節,

各地不少學校為學生舉辦成人禮。

快來圍觀,別人家學校的成人禮是這樣的!

外國留學生著漢服 西安體驗傳統成人禮

在陝西西安大唐芙蓉園, 200多名束高髻、身著傳統服飾的少男少女,依照傳統儀式,感受古代禮樂制度,宣告開啟人生新的旅程。其中,有近10名來自韓國及烏拉圭的留學生,他們第一次身著漢服,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禮儀安陽,德行殷都;萬千學子,冠笄成人。

4月26日,「世界大同 文明安陽」2018研學游·國際學子成人禮在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圓滿禮成。來自國內外的3300多名優秀學子身著漢服,行冠笄之禮,用原汁原味的華夏民族傳統方式宣告自己長大成人。

集體慶生,互閱家書,戴成人帽,過成人門……

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的288名高三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見證下,對著莊嚴的國旗,宣讀誓詞,宣告他們正式步入成人的行列。據了解,這一批學生基本都是2000年後出生的「00後」。

在活動現場,家長為孩子戴上成人帽

先秦—漢唐—明清—近代—現代,「穿越式」成人禮

5月2日下午,在甘肅蘭州的百年中山鐵橋上,一場「穿越式」的成人禮正在上演。來自蘭州市各個學校的300多名青少年,身著代表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飾,以先秦—漢唐—明清—近代—現代為主線,集體玩起了「穿越」,展示出各個時期成人禮的文化魅力。

成人禮現場,青年們和父母互相擁抱,表達感恩之情。

最近幾年,各種形式的成人禮在各地屢見不鮮,有的以重穿漢服的形式,有的則請名人到場,還有的到文廟內燒香禮拜。

有網友認為,形式感太重,沒必要舉行

但更多的網友認同,這是一個繼承和發揚傳統禮儀文化的良好開端,其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人人都需要這樣的成人禮

相對於「成長」、「長大」等詞語而言,「成人」是更具有社會象徵意義的辭彙,因為它不僅意味著個人在生理、心理上的成熟,而且更代表了一種社會和個人責任的承擔。

自古以來,我國就流傳著「成人禮」的禮儀形式,上溯至西周,《禮記》云:「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對他而言

成人禮就是成功挑戰自己,

50天騎行3000公里!

對她而言

成人禮就是一次奉獻的記憶,

無償獻血救助更多的人!

對他而言

成人禮是與父母的一次深入交流

一封包含濃濃愛意的信!

其他國家別樣的成人禮

世界各國對於成人節都十分重視,不少國家都有源遠流長的成人禮習俗,各具特色。

鄰國日本相當重視傳統節日—成人節

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節」,在上一年裡度過自己20歲生日的「新成人」要在「成人節」這天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慶祝儀式和活動。當天,青年們大多穿正裝出席,而身著被稱為「振袖」的傳統和服的女孩子們更成為會場最亮麗的風景線。舉辦場所包括政府公共設施、神社、紀念地甚至「迪士尼」等遊樂設施,內容包括地方官員致詞、名人嘉賓講話、宣讀成人誓約、到神社祈禱、贈送紀念品等程序。儀式結束後還會舉辦各種傳統文娛活動。

日本女孩子成人節合影

韓國成人禮深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禮儀的影響

在韓國,虛歲20即為成年。成人禮這一天,參加典禮的學生們身著傳統韓服,受禮的男子們頭戴斗笠,行「冠禮」,女子們將頭髮挽成髻,插上簪子,行「笄禮」,並向來賓們行跪拜,以及行「祭」、「祝」等傳統禮儀。

英國成人禮:特別的旅行

在英國,一般16歲就被認為已經成年,家長們會為成年的孩子舉辦一個「成人禮」,方式也五花八門。比如會為孩子規劃一次旅行,但不是讓他拿著父母的錢去旅遊消遣,而是在旅程里安排一些特別項目,來考驗孩子是否勇敢堅強,是否會沉溺於享樂不能自拔。

(資料圖片)

「成人禮」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跨過這道分水嶺,不僅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權利,更意味著要有更獨立的膽略,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五四青年節

你想對這些18歲的青年說些什麼?

你,是否還記得你的成人禮?

不能相見,只能懷念!

歡迎各位網友留言互動

暢談你的18歲

暢談成年那年的難忘記憶!

編輯:武司宇

綜合:新華網、中青在線、長沙晚報、西安晚報、中國教育報、哈好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家:美挑起貿易戰意在抑制中國高端製造業發展 中國底牌多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