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的三種功夫,即鬆柔功夫、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三者相輔相成

太極拳的三種功夫,即鬆柔功夫、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三者相輔相成

太極真功到底是一種什麼功夫,有志於此者不可不詳察焉。筆者有幸先後跟隨數位大師習練各式內功拳,雖自知駑鈍,功淺識微,但有幸親眼得見並領略過先輩大師爐火純青的太極真功,對此夢寐以求,並常常揣摩其中奧妙,有時似乎偶有所得。太極功夫博大精深,形意悉備,難以盡言。鋇會前人真知灼見,結合自己點滴體會,我以為,就太極功夫的練用內涵及特點而言,最能代表太極功夫的主要是三種功夫,即鬆柔功夫、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鬆柔

鬆柔是太極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徵。可以說是個「門坎兒」。開始學拳即要求鬆柔,到高級階段後仍是如此,它貫穿太極功夫的始終,離開鬆柔,太極拳的所有要領都不會做正確,更談不上得到太極功夫。太極拳的松,是周身內外之松,是在意念的虛領下節節鬆開,無絲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亂,松中有神,松中有連。太極拳的手法、身法、底盤、整勁等,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圓活、輕靈、渾厚的狀態,以及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都離不開「松」。

有些人認為,不使勁就是松,這是不準確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體上全面的徹底的放鬆,達到「松凈」狀態,即徹底的放鬆乾淨,不存半點拙力笨勁,這是一個無限追求的過程。人在練功之前,關節發硬,拙力橫生,是很難放鬆的,即使有一定的功夫,若沒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領,仍會處於自以為松而實際並未鬆開的狀態。如對敵之時,或因急於求勝,心浮氣躁,在動作上強壓於人;或因怕處於被動位置,便強拔硬挺,出現「頂牛」現象。須知「由己則滯,從人則活」,鬆柔功夫高深者對敵時能隨屈就伸,做到「捨己從人」。而不至於「捨近求遠」。有些人教拳或學拳,一開始就從「用」入手,實屬不當。正確的練法應當從「松」入手,自始至終,在每招每式中悉心體會「松」的感覺,使每個動作要領都能在意念的引導下,用放鬆的過程去完成。這種練法雖然在某一階段看起來進步很慢,但這是真正太極功夫的開始。相反,不正確的練法會把人引向歧途,以致於「學拳容易改拳難」。松則靈,松得越好,靈敏度越高,以至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正如試驗室所用的分析天平,之所以天平靈敏,主要是因為它的設計精密,松滑無礙。人體在「松」的狀態下,腰胯自由靈活轉動,各個關節輕靈無滯,筋骨順台,氣脈貫通,意無間斷,各種功夫勁法才能準確到位。同時,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形成一動俱動的整體之力。若有邪橫硬力未除,則會出現凹凸、斷續,消減太極內力的發揮。有些人認為,「松」只有「化」的功能,這是不全面的。「松」不僅是「化」的前提,同時也是「發」的必備要素。舊時用人力打夯,幾十人同時用力將夯高高舉起,然後全身帶動手臂往下松抖,類似拳法上的松肩墜肘,以丹田之氣發生催力,貫於夯體。其衝擊效果遠遠大於用手機械地將夯體硬壓下去。在「松」的基礎上,通過內在意識統領,使整體協調一致,便可產生「柔」勁。猶如竹條,根根纖維將其他組織均勻地串聯起來,使其整體富有良好的彈性。因此,練太極功夫與練習舉重、拳擊、健美者的肌肉結構特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說,真正太極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內意境領和內力充貫下的「松」和「柔」無絲毫滯重,無剎那間斷,外觀如行雲流水,內察卻柔韌剛強,完全不同於只重外在表演的「松」與「柔」,更不同於雜技中的「柔術」。

只有在鬆柔的狀態下,才能使人體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我常常想起小時候看到的車把式揮鞭馭馬的情景。馬鞭子的鞭桿是用彈性很好的合股竹竿而制,其頂部再綁上一截更細更柔,彈性更好的細竹枝,行內人俗稱「小鳥」(因其極鬆軟,顫顫抖抖,似雀躍之狀而得名)。「小鳥」頂端系垂著鞭繩,鞭繩末端為鞭梢一車把式揮鞭發力前,往往先將鞭子在空中舞動起來,使「節節鬆開」的鞭桿、小鳥和鞭繩、鞭梢形成一個整勁,「蓄勁如開弓」,然後再用力打擊,此時鞭把往下揮動的帶動力,通過鞭桿的槓桿力和「曲中求直」的彈力得到放大和後續延長,再通過靈活的「小鳥」,「周流無礙」地傳給鞭繩,最終集中貫注於鞭梢,「發勁如放箭」,經過數次放大和加壓,自然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因此好的車把式有時一鞭下去甚至能將烈馬致於死地。而換成銳器刺,造成的創傷,也未必有鞭打的傷害大。此例雖不及「弓箭」之喻更接近太極蓄髮之勢,但鞭桿之柔韌,「小鳥」之靈跳,鞭繩之鬆軟,以及整體傳遞發力時的情狀,也直觀地說明了太極功夫中「鬆柔」、「輕靈」的基本要素為其根在腳(鞭把)、發於腿(鞭桿)、主宰於腰(十烏)、形於手指(鞭蠅及鞭梢)的完整一氣,較為形象地體現出太極勁「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勁力升華過程。

二、知覺

知覺功夫就是我們常說的由「聽勁」到「懂勁」的功夫。雖然人人都有知覺的本能,但那隻不過是一種低層次的條件反射,只有通過悉心訓練,才能成為太極功夫中的知覺功夫。正如楊澄甫所說:「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辦甚難得之於我也。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

知覺功夫是在松靜功夫基礎上的第二種功夫,實際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說鬆柔是體,重在知己,知覺剮為用,重在知人。能知覺,方能屈伸動靜,見人則開,遇出則合,著來則降,就去則升,階及神明。「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這種功夫的真實寫照。「知覺運動來相應,因敵變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覺。知覺功夫的不同點,不是一般意義上說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動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連、隨,「挨著何處何處擊」。此種境界雖然也離不開眼觀耳聽,大腦支配,但僅靠這些遠遠不夠。頂、匾、丟、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覺而生。

「懂勁」是知覺功夫的最主要標誌。它的鍛煉方法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推手、問勁和聽勁來體會提高。推手時,因為對方的意識和勁路是千變萬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覺和感悟也會隨之而變。對練推手,主要是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興趣點全在知覺功夫的高低。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太極拳高於其他拳種之處,全在精神之內斂和神經感應之靈敏,凡全身所觸之處.皆如昆蟲之觸角一樣是敏。在太極推手中,每—個定式都會變化虛無數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靜中隨著接觸點上的消息去知覺,去想像,去判斷,去靈活多變,死招死術不是真功夫。只有真正懂了勁,有了知覺應變能力,才能做到人剛我柔,我順人背,「走」「粘」自如。李雅軒先生說:只要懂了勁,變一百個方式也一樣,都是太極勁。

高級階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長眼一般,所以有時將推手叫做「聽勁」或「摸幼」。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種勁路仍瞭然於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披勁之長短毫髮無差」,「譴勁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李亦畲先生語)這樣的境界,沒有長年累月的真功夫是達不到的。太極推手雖不是散手之實戰,卻是太極功夫獨到而衛不可逾越的鍛煉方式,推手功夫長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長一分。太極高手與其他拳師宴戰,如不求一招制敵,立見勝負,競技者必會在太極高手的引吞之下,棱黏牢而不得脫,其勁力、招術無從施展,只能幹不覺間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極推手」而處處被動。推手是鍛煉知覺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徑,練習手眼身法步等審敵之法和點上的知覺發放功夫。

三、內勁

內勁是太極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僅是技擊實力的體現,更是保全真身和「養吾浩然之氣」的高級境界。內勁功夫是松靜功夫和知覺功夫的綜合體現和最高表現形式,只有練就上乘的內勁功夫.才可以說太極功夫到家。經過長期氣斂入骨的恪煉,會感到一種雄渾沉厚的內在勁力充滿身心,雖筋皮柔軟於外,而腹臟堅實於內,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真氣充足,內如江河氣騰然。

太極內勁是一種充盈之氣和內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合成力,經過「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的過程,「煅造淬火」而成。它既剛又柔,既柔又剛,剛柔相濟;既有方向,又無定向,八面支撐,渾身是手;既是實實在在的本體力量,又是虛靈變幻的內在意識;既無形無象,而又能切實感知得到。太極內勁不是單質的搬磚抬石的笨力,往往是與對方之力合在一起而顯奇,在速點上,和知覺功夫中的「因敵變化示神奇」是相吻合的。太極渾圓勁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積柔成剛,無堅不摧。「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但絕對不是說沒有內勁,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內勁,沒有內勁功夫,遇到強手,不但發不出,也化不開。楊澄甫在(審敵法》中說,「與人對敵,先現其體格大小,如身體大,必有莽力,我以巧應之;如其身體小,我以力攻之,所謂遇弱者力勝.遇強者智取。」可見太極功夫並非全然無力,其妙在於靈活機動,不使蠻力而已。再如武禹襄的「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闡明了如何用力,何時用力,用何種力的觀點。那些認為一說用力便不符合太極拳理拳法的觀點是膚淺的。《太極指明法》上有「用勁不對,不用勁不對」,只要將「力」用在關鍵時,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機得勢,則內力越大,效果越好。

練架子,我們常說「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這並非有意識的追求,而是內勁或內意練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渾圓深厚,動作由開展新趨於緊湊。雖形似干枝老梅,絕無花俏繁瑣,但自身的實際感覺卻舒展大方,開合有致,虛實分明,運化中,既能體現出方圓相生之意,又注重對拉拔長之抽絲勁,以內動不令人知的內氣潛轉來支配形體,適應變化。初練者需要逐量加大訓練強度,但最終衡量功力深淺不在於動作的大小和底盤的高低.而主要在內勁功夫。外靜如山嶽,內動如江河,沒有內勁,只講動作,則漂浮無本。例如,練拳推按之時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齊備,節節對拉,勁起於湧泉,發自勞官,心往遠處想,力往遠處放,周身圓滿,一動俱動。發人時,有時雖抖彈的距離很短,外形微動,似烈馬抖鬃,對方被疾發遠去,跌出丈外,而仍覺摧力不斷。當內勁達到高深境界後,陰陽相濟,意、形、氣、力融為一體,不用走化即可用內功發人。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所說的敷、蓋、對、吞功夫即指此,「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其不得動.以氣蓋彼來處也。以氣全吞而人於化也」。「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老人身不靈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憑內力也。王其和大師當年躺於炕上,可將置於腹部的小米彈到房頂,李寶玉大師當年與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膚,對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見內功非凡。

「桃花源出迷難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漁人,再想返還仙源是不可能的。隨著老一代太極大師的相繼辭世,再想見到純正的太極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練成純正的功夫更是難上加難,但我們相信,「蓬萊有路教人到」。太極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功夫資料和精神財富,太極功夫雖魅力無窮,但並不神秘玄奧,高不可攀,只要我們虛心地學,科學地悟,刻苦地練,同樣能達到太極功夫應有的境界,造就出一個個功力非凡的當代太極大師,使太極拳進一步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中的意念,意念在先也就是說意在先
內勁之培養方法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