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Drive.ai將於7月在美國德州提供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Drive.ai將於7月在美國德州提供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吳恩達任職董事、Carol Reiley是聯合創始人的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要在德克薩斯州弗里斯克(Frisco)市,提供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了。

從今年7月開始,Drive.ai將會和當地交管協會合作部署,為期6個月,為特定區域內的1萬多人提供無人駕駛(免費)打車服務,只要通過Drive.ai的App,就能約到一輛無人駕駛計程車。

毫無疑問,這是德州史上第一次,在美國版圖內也僅落後於谷歌家的Waymo。對於這個關係吳恩達、其太太和學生的無人車項目,也實在是值得標註的一筆。

吳恩達興奮宣稱,這意味著「無人駕駛汽車終於到來」,也表明自動駕駛落地路線三要素、三步驟的成功。

硬體方案已更新

與之前所有曝光過的方案都不同,此次Drive.ai投入試運營的車,不僅車變了——從林肯MKZ變成了日產NV200,感測器方案也有所更新:搭載4個激光雷達、10個攝像頭,以及2個毫米波雷達。

相比之前9個高清攝像頭、2個毫米波雷達、6個Velodyne Puck激光雷達的方案,王弢坦言成本大幅降低,並且需要說明的是,當前方案中的4個激光雷達,不全出自Velodyne。

但對於因何「換車」,王弢沒有解釋更多。他只表示Drive.ai無人車改裝方案快速且高效,而且他們最近已經搞定了新車型,已經能夠客貨兩用。

用戶體驗有創新

除了硬體方案不同,此次Drive.ai投入運營的無人車設計也相當醒目。車身被噴漆成顯眼的橙,還搭載了4塊LCD顯示屏。

王弢解釋說,這是Drive.ai在落地自動駕駛中,對於「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醒目的車身顏色可以讓行人更好認出無人車,而LCD則能向其他司機、行人有「交流」。

他們希望此舉能成為無人車行業標準,就像當初轉向燈等發明時一樣。

當然,這算是一種用戶體驗上的創新,如果把無人車當成一款產品來看,此前更多被重視的是車內乘客的安全和舒適,而忽視了車外「用戶」的交互。

吳恩達則補充說,更明顯的識別度,可以讓人們更快認出無人車,不僅利於大眾接受,也能在運營中更安全。

同時,環繞車周的4塊LCD顯示屏,則會實現與外界的實時交互,比如無人車讓路行人,LCD屏幕上就會顯示:我在等您過馬路。

運營方案有冗餘

上述創新之外,Drive.ai還在試運營方案中設置了「冗餘」。

實際上,此次完全參與Drive.ai德州試運營的無人車數量並不多,通常只有3輛,高峰需求期可能會增至4輛,也不會7*24小時運營,而只會在固定時間段(上下班、外出就餐)等供當地上班族免費代步。

運營路線上也會站到站,在HALL Park和The Star周圍提供固定的上下客地點,之後還會擴展到弗里斯克車站,主要目的是通過無人車實現商業園區和生活服務區的連接,免除上班族開車、停車等困擾。

不過王弢也解釋,不同於「公交路線」,這種站對站路線的中間,乘客也能指定系統要求「上下車」,只不過接駁時會傾向於建議站點。

更關鍵的運營「冗餘」方案體現在部署步驟上,吳恩達對此進行了詳細解釋,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有安全員,可以在緊急情況下接管無人車,同時部署遠程操控的tele-choice技術,二者具體如何分工,吳恩達舉了個例子。

「我們的汽車想在交叉路口執行一項複雜的任務。如果它認為應該由人類來進一步確認安全性,就會首先停下車,然後讓遠程操作員來處理。假以時日,我們的深度學習系統就會學習這些案例,提升自動化程度。與直接讓操作員控制汽車的「遠程駕駛」不同,我們的tele-choice系統可以接受網路延遲和暫時的網路宕機,甚至考慮了一些極端情況,例如自動把延遲100毫秒的過期數據或請求認定為無效。」

第二階段,去掉安全員,但配備監護員,同時tele-choice操作員依然是標配。但不同於安全員,監護員會坐在乘客座位,可以幫助乘客「監督」無人車運行情況,也不承擔實時接管汽車控制權的職責。

最後一個階段,車內只剩乘客,Drive.ai則通過tele-choice操作員來提供遠程協助。而且一個tele-choice操作員可以監督多輛汽車,這也意味著可以更大規模地部署無人車。

此次試運營的Drive.ai無人車,從加州來到德州弗里斯克之後的第5天,便已經完全適應「新路況」了。

Drive.ai對於自己深度學習為核心的自動駕駛系統,滿懷信心。

但也不是已經完全沒有了挑戰。

吳恩達說,目前無人駕駛系統在一些特定的複雜場景下,還無法達到人類司機應有的判斷力,比如理解養路工人的手勢、交警的指令等,這些都需要更大量的數據,以及更多的反饋來實現進一步訓練。

不過他也堅信,Drive.ai已經走出了一條落地可複製的無人駕駛之路——在限定性場景中解決挑戰的前提下。

為此,他專門總結了無人駕駛計程車運營的三大關鍵因素:

一是技術:需要行業領先的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技術;

二是合作關係:需要與公共和私有合作夥伴共同部署;

最後也最關鍵的是安全:需要以人為本的安全體驗及效果。

當然,吳恩達也重點誇讚了Drive.ai的「個人奮鬥」,他說這支團隊擁有很多深度學習專業人才,他們使用現代人工智慧技術從頭設計了無人駕駛基礎架構。

另外,通過為無人駕駛部署全面的軟體——認知、動作規劃、地圖、本地化、車隊管理軟體、移動應用、通訊、tele-choice遠程幫助系統等——Drive.ai團隊得以快速行動,並解決系統之間的依賴性。

Drive.ai目前已經拓展至120人,以工程研發為主,base加州山景城,今年第三季度前,他們的團隊規模會增至170人左右,目前軟、硬體工程師都是需求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團隊中還有不可或缺的吳恩達,他正在發揮的作用,絕不止老師、董事身份那麼簡單。

或許也夢想在驅動,任職谷歌、百度沒有實現的無人車未來,吳恩達要在Drive.ai將其實現。

轉載自:量子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汽車 的精彩文章:

唾液樣本實現基因測序 雷克薩斯將提供基因選車服務
車企分紅方案出爐 一汽夏利四年未拔一毛

TAG:李大嘴說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