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最悲壯一戰:20萬人寧死不降,10萬餘人投海自盡

中國古代最悲壯一戰:20萬人寧死不降,10萬餘人投海自盡

公元1279年,流亡海上的宋朝政權正面臨生死攸關的一刻。崖門山附近的海上, 宋朝1000餘艘船隻正在與元朝水師進行最後一搏。

對於宋軍而言,此一役,只許勝,不許敗。從丁家洲戰敗後,宋軍從未有過像樣的抵抗,士氣十分低落。張世傑為防止士卒逃竄,只好用上演了一出鐵索連舟。不過鐵索連舟易遭火攻,因此張世傑在船上糊了一層厚厚的泥巴,這樣能抵禦火攻,重演赤壁之戰的悲劇。宋軍船隻圍成一圈,中間是宋朝末代皇帝趙昺。《元史》記載:「十五年,宋張世傑立廣王昺於海上,閩、廣響應。」此時,趙昺年僅8歲。

皇帝穩坐中軍,這是模仿了澶淵一役的做法。當時宋軍危在旦夕,只有寇準極力建議宋真宗留在城內,才擊敗遼軍。張世傑也希望能重新上演一出澶淵之戰,可是歷史註定了宋軍必將失敗。

張弘范手下的元軍是2萬精兵。忽必烈為了確保成功滅宋,特意授予張弘范鎮國上將軍一職,統帥漢蒙兩軍。而宋朝雖說有20萬眾,可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真正能作戰的,只有3至5萬臨時拼湊的雜兵。《宋史》記載:「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計謀都是無用功,元軍必勝,宋軍必敗。

很快,張弘范的水師就斷了宋軍的海上補給。原本糧草無憂的張世傑剩下的糧食僅能維持10日。可張世傑卻很有骨氣!他一生忠於大宋,即便天下都要被胡騎踏平,也要做個忠臣。

張弘范揣測此時宋軍無糧,於是就勸張世傑投降:「改朝換代,自古有之。閣下應識時務,降則富貴。」張世傑聽罷,不假思索地回答:「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可張弘范不死心,仍想勸降張世傑,接連三次都被回絕。無奈,崖山之下,大戰在即。

1000多艘宋朝船隻,只有少數能夠被稱為戰船。蒙古軍利用火石、弓矢集火射擊,並且利用小船跳幫登船,進行肉搏,俘獲7艘戰船。《元史》記載:「舟將接,鳴金撤障,弓弩火石交作,頃刻並破七舟。」宋朝水軍見形勢不利,立刻潰散。

大臣陸秀夫見敗局已定,背上8歲的趙昺,投海自盡。《宋史》記載:「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隨宋軍到崖山的老弱婦孺見軍隊潰散,一個個悲痛欲絕。蒙古軍好屠城,宋軍既然戰敗,百姓寧可選擇投海自盡。數日後,海上飄起了10餘萬浮屍。活著不願投降的宋朝百姓,遭到了元朝的殺戮。

當時趙昺的屍身浮起來後,一群鳥站在了上面,擋住了元軍的視線。隨後這具屍首隨海水漂流,在赤灣出現。漁民們發現後,將其拖上岸,並且為這位小皇帝修了一口管材,葬在小南山下。

崖山海戰,最終以宋軍的大敗而結束,至此宋朝完全滅亡,中國完全被元朝統治。張弘范滅宋後,勒石記功而還。崖山戰敗的消息傳到文天祥耳中,他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悲傷,作詩:「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可是崖山海戰卻給蒙古統治者敲響了警鐘!漢人雖不及蒙古人善戰,內心卻總有一種不服輸的骨氣。為了防止漢民造反,元朝禁止漢人習武、禁止漢人騎馬,就連菜刀也要幾家共用,農具也要統一發放。蒙元統治者長期的壓迫,最終激發了民變。

不過崖山之戰僅僅69年後,元朝的天下就叛亂四起;崖山之戰72年後,劉福通、陳友諒等人就佔據一方;崖山之戰89年後,朱元璋攻破元朝大都,至此元朝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廣東梅州蔡氏福粵公源流初探
明智的宋朝人啊,不重生男重生女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