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抓住孩子的成長敏感期,做更懂孩子的父母

抓住孩子的成長敏感期,做更懂孩子的父母

歡迎加入百日行動派共讀好書活動,

100天,讀15本家庭教育好書!

我們從卷帙浩繁的育兒書籍中精心挑選出15本好書,內容覆蓋全年齡段,既有國內外前沿家庭教育理念,又有可吸收易操作的實踐方法,由家庭教育講師傾情領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家庭,提升為人父母的智慧和能力。

范晨雪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專註於青少年心理輔導,團體輔導,累積個案千餘小時

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百日行動派的讀書活動。

我是本期的領讀人,范晨雪。

今天,我想跟大家推薦的書籍是《捕捉兒童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因為在我看來讀書,讀的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內容,還有作者自己傳遞出的理念。

這本書的作者孫瑞雪,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她就以蒙特梭利、盧梭、皮亞傑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從事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並一直倡導「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教育理念。

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健康和主動;

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創造的熱情和自我意識;

以規則的內化養成兒童的行為和內在的秩序;

以平等的關係引導兒童人際的和諧和友愛。

在讀她的書時,你感受到的不是理論的刻板與教條,而是她整個人傳遞出的溫和與堅定。同時這也是這本書的特色,可讀性強,不枯燥。既有深入的理論闡述又有大量典型、鮮活的實例,讀過之後不僅有認識上的提升還能學會具體的實踐操作。

我是一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因為我的工作性質,所以周圍經常有人問我,孩子要不要早教?為什麼孩子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你遞給他,他還繼續扔,是我表達地不夠清楚嗎?孩子特執拗,就要掉在地上的那塊餅乾,不按照他的想法做就哇哇大哭,他是不是「強迫」啊?

在給大家回答這些問題時我發現很多人都會把孩子身上出現的,他們不能解釋的行為默默地、不自覺地歸於「問題行為」。當他們不確定、不理解或是不知如何應對時,他們就會焦慮,同時也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但在我跟他們解釋清楚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大家就會恍然大悟,不僅不再焦慮,還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長大了,特別開心。其實那些讓大家豁然開朗的原因就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也是這本書中提到的敏感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分享讓大家意識到,我們的很多擔心都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階段!當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時,我們就能更加從容自信。

好啦,帶著好奇與期待,我們開始走進這本書。

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

第1章以故事引入讓大家對敏感期有所了解;

第2章~第7章是從孩子出生到6歲以上,按照年齡大小用故事的形式跟大家介紹了不同年齡段的主要敏感期和成長特點,以及相對應的辦法。

第8章是作者在和普通幼兒園合作辦學中的探索與發現。

內容很豐富,今天我會跟大家主要介紹兩個敏感期:一個是嘴巴的敏感期,一個是說「不」的敏感期。

嘴巴的敏感期:嘴巴是一個孩子連結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通道。

我們經常看到幾個月一歲的小朋友,什麼都吃,什麼都往嘴裡放,一堆玩具和食物擺在他的的面前,他都要往嘴裡放嘗一嘗,這時家長就會很擔心孩子,這麼臟會不會吃出問題來。

我們也會想,他究竟在用嘴巴幹什麼?他在用嘴巴認知?這些東西能讓他感覺到什麼呢?在我們成人看來,無非是這樣的:硬的和軟的,無味的和有味的,各種質地的,好吃和不好吃的,還能有什麼呢?

對一個幼兒來說,他正是用這種方式感覺他嘴巴的能力,嘴巴的的功能以及嘴巴的極限。體驗著他周圍的世界,學會選擇哪些東西能塞進嘴裡,哪些不能。

一個孩子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器官是有限的,眼睛,嘴巴。儘管他剛一出生便有了視覺,但視神經並未完全發育成熟,他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而嘴巴不一樣,他一出生就能熟練的使用,嘴巴是他連結自己和這個世界最自然的通道。用嘴巴喝奶,連結了他和媽媽;手把食物放在嘴裡,連結了嘴巴和手指。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初期,其實嘴巴不僅僅是用來吃飯的,它還肩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來喚醒身體的其他部分,用它來認識外在的世界。直到手被喚醒,那是他探索世界的途徑又多了一種方式。雙腿被喚醒,就又多了一種方式。

小的時候孩子亂吃會讓家長擔心,但到了孩子說不的階段,家長就變得更加鬱悶,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會說,這是到了terrible two嗎?

學會說不,找到自我,挖掘孩子的內部動力。

每個孩子在家長的心中都是一個小天使,但到了2歲之後,小天使們開始特別有想法了,他們會說不,他們會用打人表示拒絕和不願意。大多時候我們透過這個行為感受到的是不聽話,我們挺著急的。但我們換個角度去看,他們接踵而來的「不」,還是他們意識層面上最早的分離,他們通過「不」在表達著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感受著自己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等孩子上了小學初中高中我們會希望孩子有自主學習能力,有動力,那究竟這些能力是一下子就有的嗎?還是逐步積累起來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堅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形成自我,這個過程是——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再到形成自我,最後建立和派生出優秀的個人品質、專註和意志。

孩子發展出不一樣的想法,就是他們在用他們的眼睛他們的思維看世界,就像很多孩子會說,為什麼現實生活和書上說的不一樣?為什麼家長自己玩手機卻不讓孩子玩?我們覺得孩子在反抗其實他們是在形成他們自己,他們獨立的自己,脫離他人的自己,有了自己才知道如何堅定。

一個擁有自我和沒有自我的孩子在一起,面對同一件事就會有非常大的差別,比如說,一個吸毒者引誘一個意志堅定的孩子,說「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漢,你是膽小鬼嗎?」這些語言不會讓孩子產生猶豫和掙扎,因為他歸屬於已經形成的自我,他很明確地知道,我吸不吸一口和是不是膽小鬼沒有關係,他不需要通過他人或是從外界尋求安慰和認可,但喪失自我的孩子,很容易動搖,因為別人跟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很可能為了屈服或尋求歸屬而改變自己,沒有自我的人不屬於自己,無法堅定,必歸屬他人。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做更懂孩子的父母。

第十期「智慧父母獎」

獲獎名單

以上3位「智慧父母」獲獎者,將得到戰拖本or神秘獎品(文具套裝/書包/水杯/相冊/玩具/鋼筆等,隨機發放)

中獎的家長

我們將儘快安排發出禮品

歡迎參加百日行動派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新東方家庭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兩人三足,一起前行
孩子在學校朋友不多,沒有交際圈子正常嗎?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