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2015 年,與設計公司 Rebel Agency 的一次合作之後,由 Inter Ikea Group 提供資金,宜家成立了創新實驗室 SPACE10 ——雖然 SPACE10 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他們並不是一個附屬機構。

這個實驗室位於哥本哈根的一個肉類加工廠區域。成立近三年來,SPACE10 展出了不少階段性成果,比如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之前介紹過的肉丸和 The Growroom 。

4 月底在中國區應用商店上架的 IKEA Place 背後的開發者正是 SPACE10 。IKEA Place 是一個幫助顧客挑選傢具的 AR (增強現實) app 。

4 月 19 日,宜家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了第一屆科技節,SPACE10 的三位核心成員也在。Kaave Pour 是實驗室的創新負責人(Creative Director),此前修習設計管理,「理應接著念碩士」,但畢業後直接加入了實驗室,於是「 SPACE10 成了(他的)碩士學校」。另一位成員 Simon Caspersen 是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負責媒體通訊。專業背景是傳播學和人類學。第三位 Daniel Friis 是數字負責人(Digital Director ),此前修習金融和會計,組過創業公司,在學校的最後一年參加了編程的課程項目,然後遇到了 SPACE10 。

「我們處在一個罕有的優越地位,有機會可以做出很大範圍的影響,這讓我們大家都感受到巨大的責任感。」 Caspersen 說。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Pour 認為,SPACE10 將宜家的消費者視作他們的客戶。他們需要吸收來自成熟商品市場的意見,或者是主動商品化研發成果(比如 IKEA Place),但「感受到的壓力更多來自我們自己追求的目標和內部的時間表。」

最「務實」的變化來自組織方向的調整。

SPACE10 有四個實驗室,分別是本地食物( Local Food )、自然界面( Natural Interfaces )、共享居住( Shared Living)、數字製造( Digital Fabrication)。探索的方向分別是研發生產和分配健康食物的新方法;更直覺的、更自然的與技術交互的方式;解決普遍的城市居住問題的新的空間設計;數字時代的分散式製造和其他可能的建造方式。

去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與 SPACE10 見面時,他們的四個實驗室還分別是農場( The Farm)、你是在說人話嗎( Do you Speak Human ),可能的城市(Possible Cities )、用空間製造( Build with Spaces )。

在解釋變化原因時,Pour 說:「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穩定的世界當中,我們需要不斷適應周圍發生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調整 SPACE10 做事情的方向。」

除此之外,他們明確了研發過程中幾個很「宜家」的因素:可及性(accessibility)、大多數人可承擔(affordability )、持續性(sustainability)。

一個例子是「當地食物」實驗室在倫敦的最新項目 LOKAL 。這個項目用了水力循環供暖(或冷卻)的技術( hydronic ),在室內種植和生產食物,目標是當地生產、當地食用。省去了中間的運輸、分配等流程——聽起來似乎是資本主義全球貿易、商品經濟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我們不是為了持久存在而建造,而是為了進化而建造。」 Friis 提起了人類與計算機的交互史——之前我們需要滑鼠和鍵盤,後來有了智能手機的直覺式操作,如今有一些新的變化,我們可以直接對著電子設備講話,電腦可以理解自然語言(還在發展中),我們也在發展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技術。這正是那個原先被稱作「你說人話嗎」的實驗室「自然界面」所關注的領域。

基於這樣的理念,SPACE10 在去年發布了一個開源框架,叫作「對話式表格」(Conversational Form)。只是增加了幾行代碼,這個項目提供給軟體和網頁開發者一個方便的模板,使得你與網頁的交互方式不止於輸入文字,你能通過聊天和語音的方式表達你的意圖,比如預訂餐廳,不再是選擇用餐時間、人數——填一個表格,而是直接進入一個對話界面,用聊天或是語音的方式告訴電腦你要做什麼。雖然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可能還是直接填一個表格會更有效。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但是這個項目的部分成果後來被直接運用到了 IKEA Place 的開發上。2017 年 6 月蘋果在 WWDCs 上發布了 ARKit 的 AR 框架。SPACE10 用了九周時間就完成了 IKEA Place 的開發。「多個項目之間能夠相互補給( feed up )。」 Caspersen說道。

目前為止,很難說 IKEA Place 的出現是 SPACE10 在摸清自己運作規律之後的「勞動成果」,還是「一項偶然可以用到大公司業務里的創新」。但無論如何,它給宜家提供了一個機會,把 SPACE10 和自己的生意聯繫起來。

最早 SPACE10 嘗試過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所有人在一個項目上,後來變成了不同的項目同時進行,項目可長可短。

「我們從不說 『這個項目結束了』。」 Pour 補充道。後來他們發現,不同的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經常可以相互借鑒,進一步發展,雖然他們開啟單個具體項目的本意並非如此。

人類社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值得關注,SPACE10 是如何落腳到這四個議題上來的?

「大家都在問變化是什麼,哪些新東西會冒出。但更有趣的一個問題是,什麼事情是不會變的。」 Pour 回應道,「當你知道什麼是不會變的,哪些人類的需求一直會在,你就有一個對未來的長期預判。我們仍然要居住,仍然要社交——作為一種社會性存在。」

Pour 提及一些數據,比如聯合國的數據預測到 2050 年,全球 70% 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人越住越密集,但人似乎也越來越孤立( isolated )。

這解釋了 SPACE10 為什麼要專門有一個實驗室是做「共享居住」,他們將其視為未來的另一種居住可能,以應對城市居住帶來的孤獨感和越來越高昂的居住成本。

他們提及城市居住的典型之一:香港。近年來,香港人普遍「越住越細(越住越小)」,實用面積不超過 215 平方呎,約 24 平方米的「納米樓」從 2014 年的 64 個,預計 2019 年將達到 1066 個,增長近 17 倍。據香港電台「鏗鏘集」的一集節目《迷你生活》報道,2016 年有開發商推出了 128 呎的單位。單位內廚衛床鋪一應俱全,但是都非常小。於是有幾個建築師提出可以共享一些公共空間,比如廚房、客廳,保證每人有自己的私密的卧室和衛生間,中間由一組可開合的柜子隔開,這樣私人空間就會比「納米樓」要寬敞一些。

這與 SPACE10 的「共享居住」理念類似,可見人類面臨的問題很多是相通的,類似的約束條件及偏好下總會產生相近的解決思路。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密集居住 圖 / Pujohn Das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幫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過去一年都做過什麼?

Pour 表示,他擔心年輕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因為現在面臨的問題,單個就足夠複雜了,就不要說這些問題往往又是相互連接的。如果完全只關心自己的事情,不再認為自己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的一部分,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Friis 在這個意見上疊加了自己的憂慮:「過濾器效應」( filter effect ),即人們越來越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意見,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以及相反的意見失去了敏銳性,這無助於解決一些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目前, SPACE10 有一個 25 人的專職團隊,除此之外,有來自不同行業與專業背景的合作者( collaborators )和駐地成員(或居民 residents )。

合作者通常會跟 SPACE10 一起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或以工作坊的形式就某一議題展開討論和研究,地點不限於哥本哈根的實驗室。這些活動的主題種類繁多,有「重新考慮長者的需要」、「交互界面:汽車」,但主要基於 SPACE10 的四個實驗室所確定的主題。

駐地成員則會待得久一些,通常為期1-6周,基本上會搬進實驗室,加入團隊在具體項目上的工作。

SPACE10 正在積極考慮進入中國的可能性。落地可能以在中國設立實驗室或者空間的方式進行,因為 SPACE10 並沒有總部-分部的架構。Caspersen 說不想錯過在這裡獲得啟發的機會,屆時哥本哈根模式必然不適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 『田野調查』( field work )」。

圖片來源:SPACE10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紐約帕森斯校董和中國公司聯手,推出了在線藝術設計課程
82 歲的卡爾·伊坎又攪黃了一筆生意,這次是富士對施樂的收購案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