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字八法之二:橫畫為何有兩種不同的筆法?各是怎樣寫的?

永字八法之二:橫畫為何有兩種不同的筆法?各是怎樣寫的?

總第1118期;歡迎關注。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三集|勒法和策法

一橫

二法

|筆記|

1.永字中的橫筆

好,繼續講解「永」字八法。今天講「永」字中的橫筆。

永字中有幾個橫筆呢?

這要看看它是怎樣演變而來的。篆書中的永字是沒有橫筆的。演變成隸書就有三個橫,第一橫後來縮成了點,隸書的一橫變成一點很常見。

在真書產生以前,草書中早就有這樣的例子了。譬如「夏」字的第一橫變成草書,那就是一點。「示」字邊第一橫到了草書也用一點。

「永」字三橫,去掉第一橫用點,還剩下兩橫,直到今天,標準體(就是印刷體),「永」字還保持這兩橫。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重複筆畫,「永」字八法變成「永」字七法了。

好在書法是手寫體,不是印刷體,在書法中這兩橫是做了藝術處理的。

舉例來說,從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來看,上面一個橫,基本上是平放的,六號位,下面一個橫,是斜置的,三號位,俗稱一挑。

但這樣的講法還是不大好,為什麼呢?你看智永《千字文》中的「永」字,他寫這兩橫的方向,就是差不多的,都是三號位。

而且講筆畫姿態,屬於筆勢,不屬於筆法。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寫這兩筆的走勢就和老師不同。很顯然,當時沒有什麼規定。到張旭訓練學生,「始弘八法」,這兩筆才做了規定。

「永」字八法是講授筆法,所以這兩橫主要是從筆法上區分的。

尖鋒線和側鋒線

從筆法上怎麼分呢?很簡單,一枝毛筆兩個鋒,一根用尖鋒去寫,另一橫用側鋒去寫,區分尖鋒、側鋒是用筆的根本技法。「永」字八法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區分兩個橫的。

2.勒和策

我們來看看《玉堂禁經》怎樣規定這兩橫的寫法。

第一個橫是「永」字八法第二筆,用尖鋒寫,叫「勒」。《玉堂禁經》這樣說:「勒不得卧其筆。」什麼叫「卧」?就是躺下、伏倒。毛筆一卧倒,當然就是用側鋒了。

這裡說「勒不得卧其筆」,那就是「豎管直鋒」。《玉堂禁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勒用尖鋒不用側鋒。用尖鋒寫,就是趯鋒,又稱鱗勒。所以這一個叫「勒」,就是指鱗勒。第十七課已經講過了。

根據韓方明等人的記錄,「永」字八法不是張旭的發明,它在漢末已經有了。張旭只是重新解釋了「永」字八法,你看唐初李世民《筆法訣》,關於「勒」有三句話:「為畫必勒,貴澀而遲。」「勒不得卧其筆,須筆鋒先行。」這兩句的意思,17課中解釋過了,下面還有一句,「合勒處勒,『士』字是也。」這是說應該用鱗勒的地方就要勒。好像「士」字有兩橫,其中一橫就可以用勒。

「永」字八法第二個橫,是第五筆。用側鋒寫,名叫「策」。

《玉堂禁經》這樣說:「策須背筆」。(還有一個註:仰而策之。)前一句是講用筆技法,後一句是講走勢,向上走,稱為仰。

什麼叫「背筆」?你看得見的筆鋒是「面」,你看不見的,就是筆鋒的「背」。

當你寫「策」的時候,是向三號位走,行筆「仰而策之」,用的就是筆鋒之背。這句話一講,意思也說明確了,策是用側鋒寫的。

唐太宗《筆法訣》,關於「策」,也有兩句話:第一句是「策須仰策而收」,沒有說「背筆」,只說向上。也就是只說了筆勢,沒有說筆法。第二句「合策處策,『年』字是也」。這「年」字有三橫,究竟是哪一橫應該策,沒有說清楚。

張旭刪繁就簡,補充了「背筆」,也講了筆勢,意思就比較完整了。

簡言之:

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橫,勒和策。

勒指鱗勒,用尖鋒寫,也就是趯鋒。

策指向上,仰而策之,用側鋒背面寫。

3.勒的寫法

我們現在來具體討論一下,勒是怎樣寫的。

3.1勒的起筆

勒用尖鋒線,以前說過。下筆可以直下,稱為馭鋒。直下理論上得到一個圓點,然後把這個圓點移動,那就是鱗勒了。

但是講到具體寫「永」字,第一點寫完後,尖鋒移動到第二筆,手腕在空中做的是平移動作。這時候下紙很難垂直,像這樣的情況,就要有個變通。先用側鋒入紙,然後扶直筆心趯鋒。從理論上說,入紙起筆可以用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頭,但經常見於寫「永」字的,是兩面換。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以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都是兩面換起筆,這是最常見的。

3.2勒的行筆

不過請注意,他們這兩個橫,行筆都是用側鋒。下面的策,也是用側鋒的。

到了唐代,有些書法家寫的「永」字,用尖鋒就多起來了。你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等。他們「永」字第二筆這一勒,就是用尖鋒的。至於行筆的方向,向六號位還是向三號位,反而次要。張旭和他們的年代比較相近,「永」字八法的改進可能就是受他們的影響。

《「永」字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對話,學生問:「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就是說:「為什麼不叫橫畫,要改成叫勒?」老師回答說:「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就是怕你一行筆沒有趯鋒,「鋒拳」就是筆鋒彎曲起來,結果線條變成了扁平的側鋒線。容易產生「怯薄」的毛病。老師又說:「夫勒者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這是說「勒」用豎管趯鋒,趯鋒可以避免流滑。可見「永」字八法這一筆意在訓練用尖鋒。

3.3勒的收筆

尖鋒線收筆,在17課中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溫習一下。

因為尖鋒和紙面有摩擦力,趯鋒時筆心會有一些彎曲,收尾時,只要做一個扭直筆心的動作就可以了。

4.策的寫法

第四講,講講策的具體寫法。

4.1策的起筆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一策,三面換起筆,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的策,是兩面換起筆。兩面換和三面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三面換隻是入紙早一點,所以多一段。兩面換比三面換慢一點入紙,少了一段,僅此而已。

4.2策的行筆

策的行筆,是用側鋒。而且剛才講過,是用側鋒背後的一面寫出來的。從王羲之和智永這兩個字來看,用側鋒是拖不是推,有些書認為是推,我不贊成。

4.3策的收筆

「策」的收尾,很多人心目中的「策」,就是尖尾巴的一挑,其實我前面講了,「永」字八法中的「策」,只是向3號位的橫筆,尾巴未必是尖的。尖尾巴只是一種情況,也可能是圓尾巴。王羲之和智永寫這一筆「策」,收尾都有一個很大的節點,用來連接下一筆長撇。有關怎樣連接的問題,這個我今後會講解。

5.練習

現在布置一個練習。為今後寫「永」字做準備。

一橫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以《陰符經》中這兩個「三」字為例,一共六個橫,六橫全部不相同。通常短橫比較粗一點,用側鋒寫,長橫比較細一點,用側鋒一分筆或者尖鋒寫。

張旭寫橫也是這樣,注意他的長畫用尖鋒寫。非常結實,絕無怯薄的毛病。

我們也來試一試,請你寫一個「二」字。

第一筆短畫,兩面換起筆,用側鋒拖,頓筆收圓尾。

第二筆長畫,兩面換起筆,扶直筆心趯鋒行筆,最後收直筆心。

好,先來寫中線。第一筆,左—右—左—右,等下這一筆用側鋒寫。第二筆,左,豎直筆,好,趯鋒,扭回來。好,現在加粗點。左—右—左—右,頓筆寫圓尾。第二筆,左,豎直筆管,趯鋒,到最後扭回筆心,筆心直了,就可以了。

看看這是剛才寫的。反面可以看到鱗勒的情況。

本節要點:

張旭的「永」字八法兩橫為勒和策。

勒用尖鋒線,豎管趯鋒。

策用側鋒線,用側鋒背面拖。

思考題:

「勒」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六號位?尖鋒收尾可不可以加其他動作?

「策」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三號位?它可以用挫筆收尾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梅墨生:我要為沈尹默「正名」!
文徵明小楷《桃花源記》二種,筆筆精緻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