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有幸婆婆過來幫忙帶孩子,最近有空走親訪友。見了幾個在我心中特別有分量的朋友,都勸我不要幹了。一個說有心理問題的人不多,其中選擇諮詢的更少。另一個說來訪者把負面思維和情緒都倒給你,做這行對自身心理能量的損耗太大了。我聽了十分感動,能指出路在何方和能提醒有可能此路不通的人都是貴人。在此我坦白一下我為什麼要走這條路。

馬雲說員工離職的原因不外乎:一、錢沒給夠(物質金錢);二、乾的不開心(心理舒適)。可見,在我們用腳投票的時候,不開心也是一個重要的導火索,而心理學就是針對這個的。

心理學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企業運作,有管理心理學;

做市場,有營銷心理學;

當老師,有教育心理學;

生兒育女,有親子心理學;

心情不暢,有情緒管理;

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不良,有家庭治療;

提升知人者智和自知者明,有人格心理學和各類心理測驗……

學心理學不僅僅只是做心理諮詢,像現下流行的「互聯網+」一樣,心理學也可以各種「+」。如心理學+教育培訓=兒童注意力訓練、青少年潛能激發、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等等,都是可拓展的方向。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去體檢,只要做的項目足夠多,大概率是沒有完全健康的人,但我們不必都去住院。心理也一樣,沒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但也不必人人都去做諮詢。我們沒必要都成為醫學專家,但我們都需要養生類的知識。我們沒必要都去看心理醫生,但修心和養心,是我們可以不重視的嗎?

有病需要治療,沒病需要養生和養心。心理學關注病態、幫助受困之人走出困境是必要的,但如果僅僅是關注那些「有問題」的人,心理學就永遠停留在治病和糾正問題的領域,而無法帶上更多沒有問題的正常人從「一般的生活質量」擁抱「更幸福、更豐盛的人生」。

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精神(我把這兩句歌詞加工成「有啥也別有精神病」)。但凡親朋好友中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它給整個家庭帶來的打擊、痛苦和絕望是無法想像的,往更大了說,它會阻礙患者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的實現。這就是我們這個職業的光榮和價值:改變一位老師,TA無數的學生會受益;改變一位父親或母親,TA的子子孫孫無窮盡會受益;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恰是改變者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藝思維環球攝影時尚大片匯
做自己的醫道終結者-第四部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