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原滋原味的鄉村集市,也只有在豐縣的這個地方才能看到!
圖文:紅艷
有人說,現在的集市,和二三十年相比,多了些現代氣息,少了許多古樸風情;多了些喧囂浮華,少了許多凝重風韻。那我只能遺憾的告訴你:那是因為,你沒來到這裡——豐縣陳窪村的賀堌集。
也不知道從哪個年代起,賀堌集大會在每年的5月8日,總是如期而至。這一天,可以說的附近一二十里鄉鄰們最熱鬧的日子。為了趕會,大家五六點鐘就起床,早早地趕到那裡。
自從陳窪新農村建設完成之後,如今的賀堌集會,和往年相比,在原滋原味的基礎上,似乎又注入了一些新的內容。
會上,聽戲依舊是長盛不衰的話題,也只有在這裡,也只有在此刻,勤勞的鄉民們,才能徹底放下所有的不快和纏累,安安靜靜地坐在這裡,做一回幸福的「看客」。
在大蒜價格持續低迷的時日,能夠忘卻暫時的煩惱,也是件令人愜意的事。
我來到目的地時,發現集市上好象涌動著一條不大不小的河流,成為這個古老風俗的獨特風景。
鄉鄰們前前後後的來,沒有約定時間,更沒約定攤位。把所要賣的東西,挨著先到的人一放,就可以做生意了。除了春節期間,平常趕集的人為數寥寥。但賀堌集會絕對是個例外,集市上人聲鼎沸的盛況,處處存在。
鄉鄰們所售賣的,大多是家裡自收的土產,其實,他們並不在乎賺錢多少,很大成分上,是為了湊湊這個「一年一遇」的熱鬧。
一些人,總要在一個個小攤前,拿起一件東西看看,問問價,卻並不急著購買,一看便知是精打細算的當家人。
在這個袋子的上面,放著一把翠綠的秧苗,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徐王莊的草莓為何那麼甘甜,那是因為該村的土壤屬微酸性沙質土壤,透氣性好。另外,光照、降水、土壤、水質等條件,都非常適宜草莓生長和糖分的積累。
這樣隨地售賣的場面,是不是感到非常親切?
一位老大娘,居然賣起了小白兔,估計,用不多長的時間,這裡將成為孩子們觀望駐足的地方。
密密麻麻的人流里,集市上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果不其然,在先嘗後買之後,一單單生意,迅速成交。
原本寬敞的馬路,在今日變得擁擠不堪。
沒想到平時鮮有看見的簸箕、箢子和埠攬(bu lan),也能夠看到。
賣木杴板的老人,更是手腳並用,當場予以更換。
在集市上,還是第一次看到賣土鴿子的,上前一問,15元一隻,便宜吧!?
有一些平時不見面的熟人,在集市上偶遇,不免親熱的寒暄幾句,問長問短的。
賣服裝的攤位,一家接著一家,生意都異常火爆。
平時很少出門的婦女孩子,今天都悉數登場。
這些物件,貌似老年人專用的。
頭頂一塊毛巾,地上攤塊塑料布,就可以做「營業」了。
這麼亂的大會,一直很生動,帶著極濃的鄉味,不精神,不精緻,只有泥土魂兒,沾著農家青草的靈氣。
這些桃木做的小工藝品,很受看孩子的婦女喜愛,按照迷信的說法,佩戴這些,可以防止邪氣。
看來,賣小白兔的,還不止一家。
說實話,褶子和席子,真的近乎絕跡了,但它們在賀堌集,赫然存在。
推著自行車的老人,走一步,停一步,他在搜尋對自己有用的訊息。
忙碌,常常給親情帶來本不該有的縫隙,但借著這場大會,卻把曾經的空缺填補的圓潤而飽滿。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搜集鄉村信息的達人,我相信你在這裡,會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這些令人倍感舒適的畫面,蕩漾著,也充溢著我們的心田。
這些展現在我眼前的「老物件」,真想買些作為永久的紀念。
二手的傢具也有人在賣。
推著輪椅上的奶奶來趕會。
靠手藝吃飯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被人尊重。
在會上,隨時可以抓拍老人們悠然自得的肖像。
因為人潮如織,才顯得過度擁擠。
討價還價中……
這位賣方凳的大爺,是你們村的嗎?
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依然自食其力。
感覺賣砧板和方凳的攤位不少啊。
眼前的雜貨,令人目不暇接。
不少攤位生意還不錯。
久居城市,依然會想起老家的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劣質的空氣,沒有污染的環境,沒有刺鼻的味道,沒有霓虹的街道,到了晚上,皎潔的月亮下一片寧靜,用自己的習俗過著幸福的日子。
也許,你對趕會沒有了曾經的感覺,少了一份渴望,不再對事物感到新鮮,掛著的衣服也沒有喜歡的了,但,誰也不能否認,這種形式的存在,使沉寂的村莊,一下子變得極其熱鬧,也給鄉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賣東西的十分賣力,大聲吆喝著,決不懈怠。
年長的老人們,都邁著並不輕鬆的步伐,穿梭在每個門麵攤位,艱難的把自己想買的東西拿起來又放下去,放下去又拿起來,還是不願下手……。
在喧鬧的人群之中,一樣可以找到安靜之所。
時間總是公平的對待每一個步履匆匆的人,都注視著人世間的千變萬化,周而復始。
老姊妹相見,分外熱情。
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熙來攘往。
自己家裡的土花生,味道香的很!
遛一遛,看一看,還有抱一兩隻老母雞蹲在街邊的大爺大哥;還有鋪了個磷肥袋子,上面放了三二十個雞蛋坐在路旁的大娘大嫂。問問,買,自然好;不買,他們也會對你善良的一笑。
看到吃煎包的老人,忍不住多寫幾句:不愛老家美食的人,堪稱生活的叛徒,世上最美的食物,多是在年少時遇到的,或許它很常見,卻總被你巴望著,一邊吃著手指頭,一邊流著口水,還依然望眼欲穿的。小時候,每逢趕集,一路屁顛屁顛地跟在大人後面,哭得滿臉鼻涕也要跟去的原因,多是為了那一口兒。
賣雞苗鴨苗的。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會在五一前後買上一些,那時,家庭沒有額外收入,養上一群雞鴨,不但能用雞蛋、鴨蛋改善生活,還能賣些零花錢貼補家用,小雞小鴨們,簡直就是家裡的「小銀行」。
攤位的擺放,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很無順序,大家都是按自己的方法擺。
原以為,今天的人氣會大失所望,未曾想所見所聞卻是另一番情景,另一種感受。
一些漂亮的女孩子,也給賀堌集添分不少。
這個領著兩個孩子的大姐,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
小雞了和小鴨,是孩子們的最愛。
買煎包的老奶奶,在這樣的場合,絕不會空著手回去。
現場炸糖糕的生意人。看著這一幕,驀然間,那些溫情的舊時光打馬而來。那時,我吃著香甜的糖糕,心裡裝滿了幸福,如同那些填滿了童年時光的記憶,不止是糖糕,還有父母對我的關心和呵護。
賣絲瓜、辣椒秧苗的人。
賣小龍蝦的。
這串魚乾,簡直把我的思緒,帶領的蕩氣迴腸。年少時摸魚,你還記得類似的場景嗎?
羊市上,熱鬧場面也突破了我的想像。
它們,被直接的主人從四面八方,帶到這裡,接受市場的考驗。
這樣純粹的手工理髮匠,已經為數寥寥了。
一群行家站在一隻白山羊前,品頭論足。
一隻波爾山羊,在拚命掙扎。
這種綿羊,真的好高大,站起來估計有一米五的樣子。
市場上,不乏有些專業的買羊人,他們不用過稱,用眼光就能讀出小羊們的分量。
如此鄉土的羊市,也許只有著賀堌集才能看到。
每一個動作,都是那樣原汁原味。
質樸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
他們中,有些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實巴交的庄稼人,從衣著看與城裡人沒什麼兩樣。
無論是賣羊,還是買羊,都是一場智力和心力的博弈。
鳥市上,大多是年邁的老人。
他們遠道而來,並不是為了賣鳥買鳥,更多的目的,是彼此切磋養鳥的技藝。
清脆婉轉的鳥鳴,給喧囂的市場,帶來一絲溫馨。
大家彼此交流著養鳥的心得和體會。
從抓鳥的手勢上,就可以看出這位老人是養鳥的行家。
鳥的歌聲,親切又熟悉,明快又張揚,鳥與農村長大的孩子們有著不解之緣。
平生第一次感受百鳥爭鳴的景象。
天空是鳥的歸宿,不知道哪一天,它們再次翱翔於藍天。
滿載而歸……
賀堌集的會,如同一面鏡子,返照輝映出質樸的鄉土上!
這一幕,很溫暖吧!
趕會,更多的人不求時間早晚,只想把事辦周全。有的是地里幹完活來的;有的是家有事,要求速來速歸;還有的是遇路過客,給親屬買個禮物,給長者捎件衣裳的,給孩子帶個包子糖糕的,不圖時間早晚,只要把事辦了便是。
有時來得遲,攤位窄了,就把幾種蔬菜擠在一起。有人來買,才在一堆中選,別怕,耽誤不了事,很多時候稱過後,他會再亂抓一把添給你。嘴裡道,自家地里種的,不值錢,不值錢。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也不乏年輕人的身影,我覺得,能夠帶孩子來這裡,讓他感受這種無以復加的鄉土氣息,將是孩子未來一生的精神財富。
去年來這裡時,還是坑窪不平的樣子,記得,地面已被踩踏得十分結實,一看就是經了無數歲月和人跡共同夯實過的樣子。但今年,卻被寬闊的水泥路取代。
這已經是第二次看到這位大伯了,不知道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也不知道,一年下來,他是否有相應的「收成」。
我站在這裡,與一把把掃帚和刷夫對視,我彷彿看到辛勞的農人們,捆紮它們時的樣子。
槎子(cha zi),我們認為漸行漸遠的東西,在這裡卻尋常見。
更有一位大叔,現場「表演」扎簸箕的技藝。
這樣的篩子,你知道是幹啥用的嗎?
鄉村的集市是一幅畫,把鄉村描繪的絢麗多彩;鄉村的集市是一首詩,把鄉村書寫的生動活潑。
這對慈眉善目的老人,和藹慈祥,在這裡祝福他們身心安康!
鄉村的集市是一架琴,把鄉村彈唱的悅耳動聽;鄉村的集市是一盤棋,把鄉村擺布的天馬行空;鄉村的集市是一本書,把鄉村述說的聲情並茂。
賀堌集會是家鄉特有的一方小天地,人來人往,交流著當地的生活,按自己的步子過日子,不反季節。這裡,集中著當地人的習俗,不丟真誠。喜歡這裡的大會,生動的亂,鮮活的亂。再亂,鄉音不變,鄉情永恆。


※母親,是個讓她很沒面子的「啞巴」
※丁可:對一百五十五畝小麥的訓話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