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三興土木集善田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三興土木集善田

乾隆五十年(1785),劉一明又回到興隆山,第三次率領信士重建這座道教名山。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信士們重建熱情高漲,有的將錢糧送到山上,有的主動外出募化,有的出力出工,好事連連。

第三次率領信士重建這座道教名山(資料圖)

青海西寧市生員張公,蘭州趙公、王公,阿干鎮開發煤礦的狄公等都為修建捐了銀兩。在興隆山煉功養病的謝祥,從固原帶著胞弟謝禎、謝祿、謝褔先後到山參訪。謝氏兄弟捐銀達三百三十兩之多。

劉一明縱觀全局,統籌兼顧,大興土木。他先帶領徒弟和信士砍林挖山,修通山底的道路。然後,他又籌劃著平整南峰原來的宮觀地基,並且在原址深挖,以便讓日後的建築更為堅固。

在工程中,卻有意外之喜。在挖到七八尺深的時候,出土了八塊柱石和石碑鐘磬殘片,上面有「武德」、「貞觀」等字樣。又挖三尺余,又出土了四塊柱石以及石碑殘片,上有「始皇」、「天興」等字樣。

屢興屢敗,非僅一次,由來已久(資料圖)

他特別囑咐徒弟和信士們開挖小心,並且把這些珍貴的殘碑碎片移到了山上一個宮觀裡面,以此向人們展示興隆山的歷史與輝煌。他多次細細地察看這些殘碑,把目光伸向歷史縱深。

劉一明不免感慨,寫道:從這些殘片「則知其(興隆山道業)屢興屢敗,非僅一次,由來已久」。

第二年(1786)開春後,劉一明大興土木,重建棲雲山諸道觀。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這五年之中,劉一明重建了祀奉上清靈寶天尊的瓷瓦混元閣大殿三間,兩旁廂房十間,山門樓三間、廚房三間、靜室三間,沖虛台經亭一座,在後山門建馬靈官樓、雷祖殿、斗姥殿、壽星庵、斗姥宮、丘祖堂、福緣樓、道房各三間。

其中雷祖殿供奉太乙雷聲應化天尊,並稱都天糾察大靈官;斗姥殿供奉北斗眾星之母——「先天斗姥大聖元君」,又稱圓明道母天尊;壽星庵供奉南極長生司命真君,又稱南極真人。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密文(資料圖)

又建有二仙洞、白雲窩、朝陽洞磚窟各一孔,上天梯牌坊、孚佑閣、澹然亭、碑亭各一座,以及客庭、棚房等共大小六十二間。

五年之間西峰上下眾多宮觀重建,香煙繚繞,煥然一新。西峰上的混元閣是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群。三間黃色琉璃瓦覆蓋的正殿,山門樓分為上下兩層,高八米,寬九米。

劉一明從漢中訂鑄了直徑五尺余的銅鐘一口,運來興隆山,吊于山門二樓。每天清晨,雲霧繚繞中,人們都能聽到警醒世人的鐘聲,宛若來自玉宇天闕,餘音裊裊,聲振群山。

道觀鐘樓(資料圖)

沖虛台經亭的地面按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方位鑲嵌著《伏羲先天八卦圖》。中間太極位置豎有八棱黑色石柱(稱「通天柱」),上刻四部經典《道德經》、《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和《陰符經》。

興隆山西山的設計,上下一體,前後相連,左右相顧,渾然一體。供奉的神靈從山頂到山底按職位高低順序依次排列。

好馬配好鞍,宮殿修建好之後,劉一明又用他那清秀飄逸的書法書寫了寓義深刻的楹聯,突出道教宮觀的文化底蘊以及它對世人的教化功能。劉一明為混元閣山門和正殿書寫的楹聯分別是:

混元祖氣,恍兮惚兮,圓陀陀直超象外

大道真宗,實耶虛耶,活潑潑總中規中

另一副是:

離恨天至元至遠,欲登聖域,須在千峰頂上留心造作

太清宮不觀不聞,要見真靈,還從萬象境中下手施為

福緣樓的楹聯是:

曲曲彎彎,誰向此間著意

中中正正,還從這裡留神

壽星庵的楹聯突出了修身與道德的關係:

壽從德來,壽我何妨壽世

生自道得,生人即是生仙

他為斗姥宮題的對聯,則用字非常巧妙:

聖出西天,左豬右羊,生我我生,生生不已

光臨北斗,內慈外惡,化身身化,化化無窮

他為孚佑閣題的楹聯是:

青蛇劍斬斷根塵,七返九還皆妙用

黃鶴賦闡明道要,片言隻語盡元機

澹然亭的對聯則言簡意賅,勸諭向善:

世路塵緣多,愛欲千般終夢幻

山居人事少,清閑一日即神仙

隨著興隆山聲譽日隆,慕名而來的掛單道士猛增,常住開銷的膳食費用逐漸顯得不足。興隆山的道觀原來是有許多畝供常住道士使用開銷的香火田,只是因為戰亂之中道士離散,道觀無人管理,香火田也逐漸被農戶佔有。

道觀頗具規模(資料圖)

清康熙三十年,周、李二道士在和尚溝開荒地一處,知縣耿喻判定:「永為棲雲山香火田地」。荒地出租後,每年收取租糧供住山道士食用。由於道觀修復,駐觀道士人數增多,香火田收入難以維持的問題凸顯。

劉一明便同正在山上養病的謝祥以及施主張某、趙某、王某等商議:「量力捐資,或置買民間地,為住持焚修之地,或開墾官山界內荒地,為零星補修之費,以作長久計。

劉一明在《棲雲山香火地記》中還闡明了置買香火地的重要性,「嘗思建廟觀所以報神明,安主持所以續香火。香火興旺全賴住持,住持久遠尤賴養膳。養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廟貌長新,廟貌長新,神明安妥,風調雨順,年豐歲稔,合邑吉慶矣。」

養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資料圖)

其後,謝祥率先捐銀五十兩。劉一明祖師用這筆錢連同眾信士募化的款項,置買了峽外水地六十六畝,峽內旱地一十八畝、大窪溝旱地五十四畝,全作為興隆山道觀的香火田。

縣府衙門人員也多有關照,和劉一明確定了「三溝一晝夜」的水田灌溉時間。為了防止「年遠日久或有俗人租種,私自承糧,霸佔以為己業;或有住持不寧本分,偷賣俗家敗壞常住;或有別廟嗔恨爭奪」,遂把田地東西南北四至刻石立於田頭永為千年憑據。

後來劉一明又同城關劉、楊二紳士和朱、李二鄉保商議,將「官山」界內的沙坳溝(新莊溝)的荒坡開墾,以其產糧作為棲雲山朝元觀的零星修補費用。可惜,此舉因人力、財力難以到位而未能動工。

欲綿遠香火,永妥神明(資料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劉一明又帶領道眾和信士四方募化,在棲雲山添建了拜斗台和朝陽洞、三聖洞牌亭、牌坊和各殿道房,重建了興龍山半山靈官殿及其道房。

為了解決該殿道眾的養膳費用,劉一明撰寫了《興龍山靈官殿置買香火地募疏引》,由道徒刻印分送各地。《募疏引》中說:

常思修寺建觀,所以報神明之德;指像作福,所以示人心之誠。古人立廟宇而焚香,設住持而洒掃,無非欲綿遠香火,永妥神明耳。故廟宇之衰敗,由於住持之無人。住持之無人,由於口糧之不足。大抵人以食為天,無食即無天。而殿宇亦因之廢敗矣!

茹柏饗松,系高真之節操(資料圖)

興龍山之半靈官殿,破漏歪斜已久。辛亥歲,賴有眾信士募化重修,僮成其功。至於每年香火之費、住持養膳,無力置辦,衲充住持之任,分文無出,朝夕之香火不繼,升合莫來,早晚之口食維難。

雖曰澹泊家風,謀道不謀食。然無食道於何養?即曰饑寒素志,隨緣而度日,然無緣日於何度?身猶在於塵寰,何能斷絕煙火?神未游於清境,豈得離卻谷糧。

至於穴居岩處,乃上人之行藏,非等閑可到;茹柏饗松,系高真之節操,豈尋常所能。敢祈十方善人,大發慈心,不惜緇銖,而開囊捐資,共成善事。頓起善念,不吝升合,而揭囤施糧。

稍置十畝之田,以備香火之費(資料圖)

稍置十畝之田,以備香火之費;暫辦數年之栗,以為常住之用,則住持得以久留,而焚修不缺;神明得以安妥,而廟貌永新。功德無量矣!爰是為引。

劉一明這一《募疏》寫得以理動人,以情感人,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常理:「身猶在於塵寰,何能斷絕煙火?神未游於清境,豈得離卻谷糧」。《募疏》發出之後,許多信士、農戶、商賈、官吏都捐銀捐糧,當時就添置了二十六畝香火田。

乾隆五十七年(1792),劉一明又募化添置了五十六畝香火田。和先前一樣,為了防止將來有人霸佔、住持私賣,或者道士爭奪,在每塊地頭勒石細刻其東西南北四至。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所謂「飛升」,到底要飛到何處?
清明節慶:站在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交叉點上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