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容人之量,自己才有發展的空間

有容人之量,自己才有發展的空間

在浙江餘姚龍泉山北麓,有一處中天閣,這裡就是王陽明曾經講學的地方,閣內刻有他寫給學生的《中天閣勉諸生》。陽明先生希望弟子們經常相約一起講習論道。「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有議論未合的地方,「要在從容涵育,相感以誠,不得動氣求勝,長傲遂非」。

王陽明先生的一位弟子——劉內重,就存在「勝心」重的問題。這份不平之心,讓他自己隨時被「毀譽得喪」所牽動。

對此,先生語重心長的叮囑:初學時要「量力有漸」,否則「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如果一個人內心的能量不夠,一味好高騖遠,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這就是一份貪心。

王陽明先生講到孔子的例子。孔子周遊列國,到達衛國要去見衛國皇后南子。南子當時的名聲並不好,所以弟子子路很不理解孔子的行為。孔子沒有過多解釋什麼,只是對天發誓說:如果我有做得不對的話,自有上天來懲罰我。除此外,孔子並未多言。試想,子路這般弟子都不能夠識得聖人之心,何況其他人?

求學求道的過程中,別人不理解在所難免。此時,只管在自己心上用功就好。所謂「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我們放寬心量,不必在乎外界的是非毀譽,只管在自己心上下功夫,終能學有所成。容得下他人,自己才有更大的騰挪轉移的空間。

《答劉內重》原文

滑動黃色區域,閱讀全文

【1】

書來警發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內重為學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虛來意之辱,輒復書此耳。

【2】

程子云:「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而為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夫學者既立有必為聖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覺處,樸實頭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無許多門面折數也。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卻不得以此稍動其心,便將流於心勞日拙而不自知矣。

【3】

內重強剛篤實,自是任道之器,然於此等處尚須與謙之從容一商量,又當有見也。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聖人之行,初不遠於人情。「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難言之互鄉,亦與進其童子」。在當時固不能無惑之者矣。子見南子,子路且有不悅。夫子到此如何更與子路說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說見南子是,得多少氣力來說?且若依著子路認個不是,則子路終身不識聖人之心,此學終將不明矣。此等苦心處,惟顏子便能識得,故曰「於吾言無所不悅」。此正是大頭腦處。區區舉似內重,亦欲內重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見,絕意必之私,則此大頭腦處,自將卓爾有見,當有「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之嘆矣!

【4】

大抵奇特斬絕之行,多後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聖賢不以是為貴也。故索隱行怪,則後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見知者矣。學絕道喪之餘,苟有以講學來者,所謂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內重所云,則今之可講學者,止可如內重輩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內重者,亦不能時時來講也,則「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內重有進道之資,而微失之於隘。吾固不敢避飾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內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語之間可也。

本文選自《醒來》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良知湧泉學苑 的精彩文章:

TAG:致良知湧泉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