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生沈從文:只有七塊六毛錢,如何在北京實現夢想

書生沈從文:只有七塊六毛錢,如何在北京實現夢想

「從文表叔十八歲的時候也是從前門車站下的車,他說他走出車站看見高聳的大前門時幾乎嚇壞了。」這便是沈從文來到北京城時的第一反應。他的表侄黃永玉如是說。

他胸懷著神聖而偉大的理想,膽子卻並不是很大。

他滿懷理想要靠文字來養活自己、服務民眾,但他自己連標點符號的運用都搞不清楚。

他打算先讀書,如果能到國立大學裡面讀書就更好了,如果能國立大學畢業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這都是他美好的想法,因為讀書的前提是先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他先在西河沿一家小客棧住下,然後就去找當時正住在北京的姐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逸。由此有了一段精彩的對話:

剛從大學畢業、無事可做的田真逸問:「你來北京,做什麼?」

沈從文勇敢而天真地回答:「我來找理想,讀點書。」

田真逸苦笑著:「你來讀書?讀書有什麼用?讀什麼書?你不如說是來北京城打老虎!你真是個天字第一號理想家!我在這裡讀了整十年書,從第一等中學讀到第一流大學,現在畢了業,還不知從哪裡去找個小差事做。想多留到學校一年半載,等等機會,可作不到!」(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

田真逸說得很激動,也很真誠:「北京城現在就有一萬大學生,畢業後無事可做。大學教授薪水十折一,只三十六塊錢一月,還是打躬作揖聯合罷教軟硬並用爭來的。大小書獃子不是讀死書就是讀書死。哪有你在鄉下作老總有出息!」

沈從文絲毫不為所動,慷慨激昂地說:「可是我怎麼作下去?六年中我眼看在腳邊殺了上萬無辜平民,除對被殺的和殺人的留下個愚蠢殘忍印象,什麼都學不到!做官的有不少聰明人,人越聰明也就越縱容愚蠢氣質抬頭,而自己儼然高高在上,以萬物為芻狗。被殺的臨死時的沉默,恰像是一種抗議:『你殺了我肉體,我就腐爛你靈魂。』靈魂是個看不見的東西,可是它存在,它將從另外許多方面能證明存在。這種腐爛是有傳染性的,於是軍官就相互傳染下去,越來越墮落,越變越壞。你可想得到,一個機關三百職員有一百五十支煙槍,是個什麼光景?我實在呆不下去了,才跑出來!……我想來讀點書,半工半讀,讀好書救救國家。這個國家這麼下去實在要不得!」(沈從文:《從現實學習》)

沈從文滿腔熱情,一股腦兒向姐夫訴說自己的理想,總而言之,他認為,雖然自己還不會標點符號,應當從這個學起,但只要肯勤學,總有辦法的。

田真逸見自己說服不了沈從文,充滿善意地笑了,說:「好,好,你來得好。人家帶了弓箭葯弩入山中獵取虎豹,你倒赤手空拳帶了一腦子不切實際幻想入北京城作這分買賣。你這個古怪鄉下人,膽氣真好!憑你這點膽氣,就有資格來北京城住下,學習一切經驗一切了。可是我得告你,既為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因為除了它,你什麼也沒有!」(沈從文:《從現實學習》)

沈從文就這樣義無反顧地留在了北京城。

這個時候,他身上只剩下七塊六毛錢。

他有幾個親戚在北京,卻解決不了他的生活問題。他姐夫所做的,是介紹沈從文認識了他的老同學——當時在燕京大學讀書的董秋斯。此後,又通過董秋斯,與夏雲、顧千里、張采真、劉廷蔚、焦菊隱等燕京大學的學生交上朋友。在艱難的日子裡,這些窮朋友幫了沈從文不少忙。許多次吃不上飯的時候,沈從文到董秋斯那兒解決了肚子問題。

沈從文的另外一個親戚是表弟黃村生,時為北京農業大學學生。他所做的,是幫忙找關係,使沈從文搬進不需要付房租的位於前門外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幾個月後,又幫助沈從文搬到北京大學附近的慶華公寓。沈從文住公寓里由貯煤間改成的一間僅可容膝的小房子,他自己起個名字叫「窄而霉小齋」。他又結識了北大的一些學生,成為朋友,於是免不了做過這些人的「不速而來的食客」。

沈從文本以為能「半工半讀」,但現實非常殘酷。他上不了或上不起大學,於是徹底打消升學的想法。他曾到處找工作,都沒有結果,任何職業的大門,都像是對他關得緊緊的。

沈從文把精力全部放在自學上。他先是每天到京師圖書館分館看書自學,什麼書都看。後來一邊到北大當旁聽生,一邊學習寫作,不斷地將自己的習作投往報社。他說:

我當時的語體文程度,標點符號的運用還弄不清楚。古文底子倒是有一點,能看各種舊書,可是離開家鄉原是對舊生活一種反叛,所以即或生活毫無出路,手邊除了一部《史記》,還是下決心不讀其他舊書,不打量走回頭路。我深深相信,新文學可以作為武器,用來動搖舊社會的基礎,新文學作品必然將代替舊有的一切詩詞歌賦和禮拜六的各種玩意兒。一定得堅持下去。到北大旁聽也是這個態度。創作知識的來源,除了生活底子外,不外上海和北京幾種雜誌和報刊上文章,和商務、中華一些翻譯小說。新俄小說和歐洲幾個小國家小說,正起始由魯迅先生等介紹給讀者,部分是王魯彥等從世界語譯的。凡是能到手的,我總看個夠。影響較大還是舊俄十九世紀一些作家和法國作家的作品。其中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和契訶夫的短篇,都德和福洛貝爾的小說,對我影響顯然都比較大。國內作家則魯迅先生寫的鄉村回憶故事正流行,我明白,由於生活實踐,從這方面發展,我必然容易得到進展,我可寫的事還多。因此現實生活雖過得十分狼狽,一腦子幻想,卻支持了我,總以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會有個轉機。並深深相信得戰勝面臨一切困難,包括生活上和知識上的困難。我估計到的是,解決生活還比較容易,因為有一口飯吃就夠了;解決知識上的困難,卻還得通過艱巨的和長時期的努力。因為底子太差而理想卻遠大。當時流行的孫俍工的《小說作法》一類書籍,我看來實在毫無意義。總想突破前人紀錄取得嶄新成就,必須通過自己摸索出一條途徑走個二三十年看看,是否能夠真正有所突破。初初發表的習作,只是一些零碎小品文,沒有什麼方向,也說不上思想性。只近於編者偶然填篇幅用上的。第一回在《晨報周刊》發表的小文,共得七毛多錢,約合五毛錢一千字,卻使我十分興奮,因為證明這方面有了生活出路。事實上是白日做夢,大部分投稿還是如石沉大海。因此好些回在前門大街或打磨廠、天橋一帶,我都跟過一個不知名的什麼部隊招兵委員拿著那面小小白旗後邊走了一陣,心中旋起一種十分悲痛複雜的感情,又終於下決心離開了。沒有被誘騙成為直、奉軍閥的炮灰,只是始終不忘記來到北京的原因,是受五四運動文學革命影響離開軍隊的。

在生活上經常空著肚子情形下,對自己進行的思想鬥爭,心情是相當沉重的。但是再困難也並沒有把我難倒,我還是堅持下來。(沈從文:《我到北京怎麼生活怎麼學習》)

這兩段文字中,沈從文沒有提到《聖經》,也許是由於此文正是「文革」初期所寫的檢查交代材料。其實,沈從文當時受《聖經》影響很大。他並不迷信宗教,但喜歡那個接近口語的譯文和部分充滿抒情詩的篇章。對《史記》與《聖經》的反覆閱讀中,沈從文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發,「學會了敘事抒情的基本知識」(《〈沈從文小說題記〉題後》。在1943年沈從文給學生易夢虹的信中,教授創作方法時仍提到《聖經》的重要性,說:「要使寫作文字親切而貼近『語言』,真正可永遠師法的一本書是《聖經》。」(見《沈從文年譜》)

為了找到自己的出路,沈從文異常執著地投稿。《晨報副刊》主編孫伏園有點不耐煩了。一次編輯會上,孫伏園把一大摞沈從文寄來的未用稿件攤開,說:「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說完,把稿件揉成一團,扔進了廢紙簍。

沈從文不斷經受失敗的痛苦,身心承受度已接近極點。他不得不四處求助,甚至向素未謀面的北大老師郁達夫寫信,述說自己的悲苦。

1924年11月中旬,郁達夫冒著風沙去沈從文的住處。天氣非常冷,而沈從文在冰冷的屋子裡,卻只穿著單衣。郁達夫心中不忍,把自己身上的羊毛大圍巾解下來,給沈從文圍上。談了一會兒後,郁達夫請沈從文到西單牌樓四如春吃飯,結賬後又把找回的三元二毛幾分錢給了沈從文。沈從文的悲苦樣子深深地刺激著郁達夫,當天晚上,郁達夫即寫了《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發表在11月16日的《晨報副刊》,公開為沈從文鳴不平,公開勸沈從文不要再這樣讀書再這樣幻想了。他說:

像你這樣一個白臉長身,一無依靠的文學青年,即使將麵包和淚吃,勤勤懇懇的在大學窗下住它五六年,難道你拿畢業文憑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會下起珍珠白米的雨來的么?

現在不要說中國全國,就是在北京的一區裡頭,你且去站在十字街頭,看見穿長袍黑馬褂或嗶嘰舊洋服的人,你且試對他們行一個禮,問他們一個人要一個名片來看看,我恐怕你不上半天,就可以積起一大堆的什麼學士,什麼博士來,你若再行一個禮,問一問他們的職業,我恐怕他們都要紅紅臉說,「兄弟是在這裡找事情的。」他們是什麼?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嚇,你能和他們一樣的有錢讀書么?你能和他們一樣的有錢買長袍黑馬褂嗶嘰洋服么?即使你也和他們一樣的有了讀書買衣服的錢,你能保得住你畢業的時候,事情會來找你么?

不過,即便如此勸說,郁達夫還是把沈從文介紹給《晨報副刊》新任主編劉勉己和瞿世英。這正是一個好機會,孫伏園辭去《晨報副刊》主編,而新主編正想辦出一種新風格。他們答應給沈從文的習作發表的機會。從1925年年初到1926年6月,沈從文共在該刊發表各種體裁的作品100餘篇,而且很快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

北大教授林宰平看到沈從文在1925年3月9日發表的散文《遙夜——五》之後,主動約沈從文見面,給予鼓勵和幫助。在林宰平的幫助下,沈從文曾在香山慈幼院擔任圖書管理員,解決了生存問題。他仍舊寫作,在林宰平的介紹下,他還參加了新月社誦詩會,認識了徐志摩等知交,作品不斷發表,最後竟成為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

(我寫沈從文,沈從文的事迹中便有了我的影子。我比他好一些,剛到北京時,除了在圓明園的租房錢之外,身上還有一百多塊錢呢!——張建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總集劇本?對外交流與民族融合
為什麼要為博士學位而浪費寶貴的時光呢?

TAG:經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