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援華力度不斷加強,為什麼中美關係之間的矛盾卻愈發擴大?

美國援華力度不斷加強,為什麼中美關係之間的矛盾卻愈發擴大?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到1943年12月時,美國援華每月空運量已達12590噸。然而,儘管如此,中美關係上依然存在較大矛盾,這主要是由於下列原因引起的。

第一,中國戰區的地位問題。中國戰區成立後,中國戰場的地位卻始終得不到重視。中國代表不僅被排斥於英美參謀團聯席會議和軍火分配委員會之外,且連適用於《租借法案》下的美國援華器材也改由美軍代表史迪威控制。而在此之前,援華物資一經裝船離美,所有權即歸中國。蔣介石屢次通過間接的方式向羅斯福表示:「如果英美參謀團聯席會議與物資分配之機構不能擴大,使中國得以參加,則中國在此戰爭中只是一種工具而已」,聲稱「中國民眾今已漸懷疑竇,豈聯合國將以為無維持中國戰區之必要耶……深感中國名為同盟國,實被歧視」。

羅斯福

第二,援華物資數量問題,自滇緬路中斷以來,美援華物資數量急劇下降,1942年5月、6月、7月的空運量分別是80噸、106噸和73噸。而約4.5萬噸的援華物資堆積在印度無法運抵中國。美國原定派50架四引擎「空中堡壘」式大型運輸機(每架運載量為3噸)擔任中印運輸,後改派24架,最終這24架飛機也調往地中海。美方還通知中國,鑒於援華物資在印度嚴重積壓,7月份擬停運在美待運的物資器材(約15萬噸)。中國政府要求美國加強在華空軍力量,結果不僅一架飛機未得到,就連名義上隸屬中國戰區指揮的美國駐印第10航空隊在奉命全部飛往北非作戰後,竟未通知中國戰區的統帥。蔣介石極為惱怒,於6月29日通過史迪威向美國政府提出「保持中國戰區最低限度之需要」三項:「(1)八九月間美國應派軍隊三師到達印度,與中國軍隊合作,恢復中國與緬甸之交通。(2)自八月份起應經常保持第一線飛機五百架,如有損失,隨時補充,不令有墜此標準以下之空隙。(3)自八月份起經常保持每月五千噸之空中運輸量。」

美軍運送援華物資

第三,史迪威來華的使命與身份問題。中國戰區成立以後,蔣介石曾電請羅斯福總統指定一位高級將領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而1942年3月,史迪威來華就職時卻具有雙重身份。這種雙重身份使蔣介石頗為不快,認為「彼以予之參謀長之資格應服從予之命令,然彼以總統代表資格,所取態度又截然不同。此實使予茫然不知以何等人物待遇之,如為余之參謀長,自應以部屬視之,然為總統代表則又應以上賓遇之」。尤其是7月2日,蔣介石又因租借物資的分配權問題同史迪威發生爭執。為此,史迪威致函蔣介石,陳述自己的地位是「出席中國任何軍事會議之美國代表……故在任何上述軍事會議中,本人所有其他地位皆不適用」。這使蔣介石大為惱火,當即致電宋子文,稱史迪威「以總統代表資格挾制統帥」,令其同美國政府「重新協商參謀長之職權」,並聲言今後「凡在中國戰區內既任參謀長職務,則其所有其他地位皆不能適用」。自7月3日以後,蔣介石拒不接見史迪威,對其書信也不予回復。

蔣介石、宋美齡與史迪威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日偽對東北民眾的剝削有多嚴重?苛捐雜稅不計其數,以毒養戰令人髮指
胡宗南棄守信陽,日軍趁機南下,為何過了半個月才完成包圍圈?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