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姓為什麼要認皋陶為血緣始祖?

李姓為什麼要認皋陶為血緣始祖?

試論「李氏血緣始祖皋陶」之謬

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大多數李姓祠堂內,其祖宗位的正中懸掛著一幅寫真彩像——皋陶像,畫像的下方印有「李氏血緣始祖皋陶像」,是由某組織統一製作,要求統一懸掛的。筆者觀之,甚覺蹊蹺,認為十分荒謬,現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論之。

一、李姓起源不應該是始於皋陶

地球上首先應該是先有人,後有部落,然後為了區分部落之間的關係,就為部落分別做個記號,這個記號就成了部落的「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字,都有女字。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由此可知,在母系社會乃至夏、商、周之前,「姓」為女性專有。

中國上古有八大姓氏:姬、姜、媯、姒、嬴、姞、妘、姚,中國目前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來。隨著人類與社會的發展,由此八大姓派生出來眾多的姓,如姬姓。「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hào)、顓頊、嚳(kù)、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直接衍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8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可以說是中國大部分姓氏的血緣始祖。

此外,還有以崇拜圖騰、動物、植物等為姓的,本文不予贅述。

那麼,上述遠古八大姓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因為此前或許沒有姓,或即使有,也由於文明尚未產生,沒有文字,所以無從查考。毫無疑問,西平堂李氏之姓乃至大部分中華李氏之姓及其血緣始祖,應該是由上述歷史發展而來的,應該是從上述八大姓中產生的,而非皋陶者。

二、李姓源於理氏?

「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昊)氏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屬山東),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為部落聯盟領袖後,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後來又稱為理官。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徵的理官,直諫紂王,結果被紂王殺害,並株連九族。時徵的妻子契和氏已懷了徵的孩子,正好不在家中,聽到消息後,為保住徵的血脈,便拖著身孕潛逃。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疲憊不堪,餓得奄奄一息。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即果子),遂采來充饑。並在長滿「木子」的樹林里產下一子,契和氏為兒子取名利貞。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同時也躲避了紂王的追緝。然後,他們又輾轉來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gǔ)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遂將木子合為一個字,讀音則按「理」音,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天下再無「理氏」,利貞乃李氏的得姓始祖。

從以上傳說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理徵無疑是皋陶的後裔,但也是顓頊的後裔,更是黃帝的後裔,相信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吧!如果李氏血緣始祖不認定黃帝或顓頊,那麼,李氏血緣始祖為何可以認定皋陶呢?

我們知道,姓氏是很複雜的,不僅李姓複雜,幾乎所有的姓都很複雜。姓之所以複雜,是由於在一定的地域、環境、形勢下,某一姓特彆強盛,形成「旺族」,周邊的姓就會附庸而改掉原姓隨旺族之姓;此外,賜姓的也不少,還有少數民族,等等,這些姓氏只能是炎黃後裔,倘若將這些改姓、賜姓、少數民族之李姓,一概囊括於所謂「李氏血緣始祖」的名下,是經不起推敲的,而稱皋陶為「李氏血緣始祖」更是臆斷的,罔顧歷史的;在西平堂李氏祠堂的主位上懸掛「李氏血緣始祖皋陶」像,是十分荒謬的。

三、皋陶是顓頊帝之後,更是黃帝之後

皋陶,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 又作咎陶、咎繇。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古籍多有記載。傳說是虞舜時的司法官,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

《舊志》、《左傳》載:皋陶,名庭堅,字聵,皋城(今安徽六安市)人,顓頊帝與鄒屠皇后的第七子。這裡顯然與前面引用的「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出入甚大。但皋陶是顓頊的後人是一致的。因為,他是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法官。《春秋·元命里》載:「堯得皋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虞書·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皋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皋城人,是東夷少昊之後(約生於公元前21世紀),因次子仲甄封六(lù),而被尊為六安國始祖,偃姓。皋陶最終病死六安,墓葬六安。夏禹懷念皋陶的功績,「封皋陶之後於英、六」。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縣),古代隸屬於六安國(今安徽省六安市)。從此皋陶氏後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皋陶的後人。

又,古籍載:皋陶有三子。長伯翳(伯益)能馴鳥獸,事虞,食於嬴;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後俱食子楚。皋陶卒後其長子伯益封於嬴秦,威震四海的秦始皇嬴政乃皋陶長子之後,皋陶之後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馬有功被賜於「嬴」姓,周孝王時,伯益之後又營養牲口被封「秦邑」,號稱「秦嬴」。伯益後裔造父,周繆王時造父取驥之乘晉獻繆王,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後封於六安。而英、六等姓為皋陶少子後,偃姓後逐漸遷於楚。舒、徐、阮、江、黃、葉等姓均為皋陶後裔。

上述不難看出,無論皋陶是傳說人物還是確有其人,都找不到皋陶姓李或姓理,只是「堯得皋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僅此而已。

四、其他姓氏不確定血緣始祖

趙、英、六、舒、徐、阮、江、黃、葉等姓,都是皋陶後裔,但無一確定皋陶為其血緣始祖。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皋陶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他也是父母生的。是父母生的就得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所以他們不確定血緣始祖,而只確定得姓始祖。

五、一點建議

綜合上述,皋陶的後裔有很多姓,同樣都是黃帝、顓頊之後,皋陶不是也不能是某一姓或多姓血緣始祖。因此,皋陶不是也不能是中華李氏的血緣始祖,更不是西平堂李氏的血緣始祖。西平堂某組織要求所有西平堂李氏袁州祠堂的中堂懸掛皋陶畫像、並稱其為血緣始祖,是罔顧歷史的,是對西平堂李氏文化的玷污和踐踏,應該予以批駁與顛覆。

那麼,西平堂李氏在修譜牒時是否需要追認血緣始祖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血緣始祖難以確認且不能確認。那麼,該如何追述李氏歷史呢?筆者認為最遠只能自「得姓始祖李利貞開始,再前只能描述「李姓出自姬姓或嬴姓或偃姓」。或者直接從李晟開始。

至於西平堂李氏祠堂的中堂懸掛畫像,只能懸掛始祖李晟公的畫像,而不可懸掛其他任何人的畫像。如果需要追緬李氏先人的話,可將其懸掛於兩邊的牆壁上。只有這樣,才能表達我西平堂宗義,才能彰顯我西平堂威儀,才能弘揚我西平堂文化,才能傳承我西平堂恩澤。

(網友個人議論,並非代表本網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宜春 的精彩文章:

8招成功減肥不反彈 遇到挫折原地復活
破解千古難題,復活失傳工藝!宜春人伍映方拼搏到感動自己!

TAG:嗨宜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