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香港大營救》口碑獲贊 體現民族之魂

《香港大營救》口碑獲贊 體現民族之魂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上映了一部特殊的影片《香港大營救》,觀影之後內心很複雜,敬佩、憤怒還有一些說不明白的感覺,感動並感慨著。

這是一部以營救為題的電影,所有的元素都圍繞著「營救」兩個字,「小混混」潘葆荃,最初只為了「小黃魚」才成為營救的「開路者」,但是當看到同胞被殺,阿根為救自己浴血而戰,「因為他說我是中國人」,讓他明白家國大義,讓他不惜以命相博,為大家開闢逃生之路,「葉偉強」本是一介武生,戰亂中兒子被日軍殺害。報仇,是其抗日的最初動機。營救行動讓他明白,抗日的意義,不只是為受害親人報仇,抗日,更是守住家國的未來!再言筆者作為一名文字情結比較重的人,看到影片中那些被營救的人的事迹和風骨,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一個個的從記憶深處喚醒,聯想到建國之初到現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真心感慨,同時也感謝《香港大營救》,讓這段雖然在中國近代抗戰史上只是小規模戰鬥但是卻對中國近代文學史影響非凡的一次大營救搬上大熒幕,讓更多人了解和緬懷這次大營救。

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可能會少了毛澤東、柳亞子互和《浣溪沙》的文壇佳話;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新中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也許不是茅盾;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共和國史上可能會少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外交部長喬冠華;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何香凝女士可能不會與廖仲愷先生合葬於中山陵;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就沒有著名劇作家夏衍和袁水拍、文藝理論家胡風、報人范長江和鄒韜奮、國學大師梁漱溟、漫畫家丁聰、科學家高士其、電影導演蔡楚生和司徒慧敏、演員金山和王瑩……如果沒有這次大營救,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學術史、政治史、藝術史都可能會是另一番面貌……

中國文人敢捨生就義,且死不旋踵;能苟且忍辱,成千古文章,這是屬於他們的矜持與自重,是他們的一身風骨,是千百年後仍能為人稱道的高尚品德。

「山河可破,魂魄不能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是影片中的兩句台詞,每次讀到讓人熱血沸騰,這不禁讓我產生了對西南聯合大學在惡劣條件下堅持教書育人的聯想,雖然這兩件事毫無關聯,但是我都被文人身上那種寧死不屈,堅持理想的精神感動著。這種精神,時至今日也沒有消失,新舊更迭,如今做為新新人類的我們,繼續活躍在社會主義的舞台上,做著前輩們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事,繼承和並發揚他們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誰是神經病 的精彩文章:

袁婭維新專首單《別廢話》MV首播 掀視聽風潮
《創造101》開啟全新「努力」與「勤奮」C位模式,孟美岐強勢「撐腰」引歡呼

TAG:誰是神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