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西洋最大的颶風正在以比30年前更快的速度增強

大西洋最大的颶風正在以比30年前更快的速度增強

外媒報道,一項研究顯示大西洋最大的颶風正在比 30 年前更快的速度增強。而且,它們似乎不那麼「戀家」了,不再只在一個地方興風作浪,而是到處撒野。

為什麼呢?分析過後,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這得怪到一個神秘的海洋周期——大西洋多年代際振蕩(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以下簡稱AMO)。

AMO 是一種影響海洋氣溫的氣候循環,反過來又影響著颶風的形成。AMO 北大西洋的熱循環周期和冷循環周期每個通常都會持續 10 年時間。

諸多研究表明 AMO 在北大西洋局地氣候及全球其他區域氣候演變中發揮了重要影響。

歐亞大陸的表面氣溫,美國大陸、巴西東北部、西非以及南亞的降水,北大西洋颶風等都與之密切相關。

AMO 對東亞季風氣候的年代際變化有顯著的調製作用,暖位相 AMO 增強東亞夏季風,減弱冬季風,冷位相則相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查閱了 1986 年至 2015 年大西洋颶風數據,並分析了颶風的快速增強過程。

什麼是快速增強過程呢?就是當最大風速在 24 小時內至少增長 25 節的話就屬於快速增強,大型颶風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會經常發生,但是,研究人員注意到,比起 30 年前,現在的大西洋颶風在 24 小時內大型風暴增強的力度以及速度都更快更強。

他們發現,24 小時周期內的增強速度比30年前增加了 13mph(21km/h),也就是說每十年增加 4.3mph(6.9km/h)左右。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颶風增強的區域也有所變化。之前主要集中在西大西洋,但是現在中部和東部卻變得更加明顯。具體地區主要是列斯群島以東區域,包括維爾京群島、聖基茨島。

研究員們分析,大西洋颶風快速增強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 AMO。

它在海洋溫度上扮演者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AMO 就一直處於變暖周期。

此前,普林斯頓大學環境研究所的地理學教授介紹,自從 1990 年代中期以來,大西洋進入"活躍期"。2013 年到 2016 年相對平靜,1960、70、80 年代颶風也不多見。

17 年,大西洋三大颶風一起發飆,它們分別是「艾爾瑪」、「何塞」(Jose)和「凱蒂亞」(Katia)。

艾爾瑪強勁十足,在長達 33 小時的時間內時速保持在 298 公里,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威力最大的颶風。

當然「何塞」和「凱蒂亞」也不甘示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發布信息告知「何塞」極度危險,時速達到225千米。

第三個颶風「凱蒂亞」相對較弱,不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仍然警告它可能會導致暴雨,山區泥石流等災害。

但你知道嗎,這三大颶風來之前的兩周,颶風「哈維」剛剛席捲美國,成為得克薩斯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強度最大的颶風,造成極大破壞。

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菲利普發推特說,"同時可見三個時速超過 90 英里的大西洋颶風,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次"。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資料,上一次大西洋同時出現三個颶風是在 2010 年,它們分別為伊戈爾(Igor)、朱麗亞(Julia)和卡爾(Karl)。

這樣異常的現象不得不令科學家們沉思,究竟什麼原因惹怒了這些颶風,讓它們頻頻發飆?

污染降低?

這個解釋很新穎,不過聽起來貌似有些道理。1960、70、80 年代颶風也不多見。

所以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二戰後工業污染急劇增加,或許導致更多顆粒阻擋太陽輻射,幫助海洋降了溫。

我們都知道颶風形成需要熱量和濕度作為條件,所以海洋溫度達不到會阻止颶風形成。

而到了 1980 年代,人們的環境治理意識增強,各國紛紛制定法規,減輕污染,導致陽光直射海面增強,導致海水升溫,給風暴添了柴。但是這種假設證據不足。

全球變暖?

很多學者認為是全球變暖助長了颶風活動,因為氣候變暖後,海水溫度增加,蒸發量也增加,總而濕度增加,這就完美的滿足了颶風形成的兩個條件。

厄爾尼諾?

邁阿密 NBC 電視網氣象部主任約翰表示,這樣的颶風發作頻率確實不常見,或許只是"偶發"現象,但其它因素也有一定影響。

他說,今年沒有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一般會增加太平洋風暴發生的頻率,但是會減少大西洋的。

此外,厄爾尼諾導致暖氣流升到大氣表層,"蓋住了風暴的風頭",阻止颶風具備艾爾瑪這樣的威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Punk 的精彩文章:

歐空局將「雷暴獵人」送上空間站,追蹤地球高空邊緣雷暴
一個小小的軟體就能讓編織機秒變3D印表機

TAG:TechP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