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南不承認過去是中國附屬國——但當地磁窯考古結果卻讓他們無語

越南不承認過去是中國附屬國——但當地磁窯考古結果卻讓他們無語

今天的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是東南亞重要的陸地國家之一,其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道路曲折而漫長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過程才使得越南文化呈現出了自身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就整個東南亞地區而言,主要的陶瓷生產國有泰國、越南和高棉,而從新時期時期開始,這一地區的陶瓷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根據鄭德坤先生在《東南亞陶瓷研究》(The Study of Ceramic Wares in Southeast Asia,1972)一書中的論述,歸結如下:第一時期是上古時期,原始陶器以繩紋硬陶為代表,與東亞各國生產的陶器無明顯區別,應為同一系統;第二時期是中古時代,朝代約為漢魏六朝至唐宋,除繩紋陶器外,還由中國輸入陶瓷器皿;第三時期是華人南殖階段,約為元明清三代,這一時期華族陶人又開始利用本地原料在安南及泰國兩地分設陶窯,仿造中國陶瓷。[1]

1-3世紀陶器

1

何為陶瓷

在中國文獻中常見的概念就是陶器和瓷器,但在國外的研究著作中我們常常會看到Ceramic、Pottery、Earthware、Stoneware、Porcelain等概念。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含義,了解他們對應的中文概念,這對於文獻的閱讀,文物的分類和研究各個國家的陶瓷發展歷程都有重要的意義。

Ceramics:來源於希臘語Keramos,意義是「燒成的材料」。由於陶器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燒成的材料」,因而ceramics的主要含義就是陶器。[2]但是瓷器也屬於「燒成的材料」的範疇,所以ceramics既包括陶器也包括瓷器,可譯為「陶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ceramics的廣義概念是大於陶與瓷的,外延的概念還可以包括玻璃、琺琅等一切燒成的材料。

Pottery:原義是陶器的通稱[3],但現在外延有所擴大,可指代陶瓷(在英文中,Pottery包括Earthware、Stoneware和Porcelain),但含義範圍依然小於Ceramics。

1-3世紀越南印紋盆

1-4世紀施釉高足罐

1-4世紀施釉陶罐

Earthware:是一種低溫陶器,燒成溫度沒有達到玻璃化的程度,吸水性比Stoneware和Porcelain高,不透明。[4]

Stoneware:概念源於歐洲,日文譯為「炻器」,後來傳入中國。是在高溫下燒成的,達到半瓷化程度,無氣孔的器物。[5]中國國家標準局1985年3月11日發布,1985年12月1日實施的《日用陶瓷名詞術語》這樣定義:炻瓷(Stoneware)是一種胎體部分玻化、質地較緻密、透光性差、斷面呈石狀、帶任意顏色、吸水率不大於3%的一類瓷器。[6]在《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化學·化工》中,除上述定義外,還談到炻器屬瓷器範疇,坯體可以不受顏色限制,胎一般較厚,有時又稱為缸器,被視為陶器與瓷器之間的產品。[7]但是在約翰·蓋伊《東南亞貿易陶瓷》一書中,明確提出,炻器的燒成溫度是在1200至1280攝氏度之間,炻器的胎體是厚重不透明。[8]但關於炻器與瓷器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Porcelain:胎質白凈細膩,有半透明性,高溫燒成。區別於Earthware的粗質、不透明性和低溫燒成,與stoneware相比較胎質更細膩。[9]同樣是在約翰·蓋伊(John Guy)的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東南亞貿易陶瓷》)中明確瓷器的燒成溫度是1300至1350攝氏度,胎體包含高嶺土和白墩子,胎質輕薄。[10]

綜上所述,可以將以上概念歸納為:

陶瓷類型概念表

2

安南何以制瓷

越南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陸地國家,佔據著中南半島東部的狹長地帶,東臨南中國海,北臨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省,南臨寮國,西臨柬埔寨,北部人民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河內地區,屬紅河流域。越南是季風氣候,但不同於北部高原的嚴寒和南部平原的濕熱,良好的地理條件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越南北部地區的陶瓷生產以河內周邊地區為中心,越南北部地區水網密布,如紅河、沱江、錦江、瀘江、馬江、宋江等。馬江、黑河交匯於河內附近,沿著紅河、馬江有豐富的水資源,因此在紅河流域及紅河三角洲地區都可以為陶瓷生產提供良好的水源條件。在河內南方有清化省,馬江、宋江流經並匯聚於此地。

河內附近還有高質量的土質資源可供為陶瓷生產的原料,越南北部的泥土相較於中國同期的土質更加細膩、光滑,主要位於宋江東岸。而對於陶瓷生產來說,河內周邊地區的高嶺土、長石資源也毫不匱乏:高嶺土分布在Dong-trien地區的Ho Lao,位於河內東部約50公里、位於Chu Dau東北部30公里;長石在清化Thonh-hoa、Dong-trien均有分布。越南數千年來在居於其北方大國中國的影響之下,本國也基本掌握了窯爐技術,燒造溫度也能夠得到基本保證。

越南北部Thien Truong地區圖

2.1、11世紀之前的安南陶瓷發展

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有言,「瓷雖小道而於國運世變亦隱隱相關焉」,[11]中國陶瓷如此,越南陶瓷發展的歷史亦如是。越南陶瓷與越南陶瓷發展命運息息相關,約翰·史蒂芬孫在《越南陶瓷:單獨的系統》一書中說道:越南陶瓷發展進程與越南歷史平行,反映了人們如何在此處生活,人們如何與鄰近文化發生著聯繫,[12]更是強調了越南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與鄰近的文明發生著互動而影響著該地陶瓷文化。

1、遠古時代:越南陶器之源起

越南最原始陶器生產至晚出現於距今9000-7000年的北山(Bac-Son)文化遺址中[13],此時生產陶器均是粗糙的手制陶器。在瓊文、保卓、丐博遺址中還發現有尖底或圓底陶器,紋飾有繩紋、紅泥漿紋、籃紋或席紋以及鋸齒紋。[14]不同的地區陶器生產的水平有差異,總體而言中部及沿海地區的陶器相比於內地更加精密[15]。

在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的馮原(Phung Nguyen)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釜、瓮、盆等陶器,這些陶器不僅有手制而成的,還有輪制陶器。陶器紋飾細膩,設計勻稱和諧。

陶器向更精美的方向、更具有裝飾性的發展,被認為可能是東山文化金屬冶煉風格的源起[16]。東山文化流行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後,遺存中最為輝煌的成果便是銅鼓。這一時期的陶器與同時期中國南部的幾何形扁平壓印陶文相似。[17]

著名的越南東山文化銅鼓

越南國家博物館 藏

2.北屬時期:精美的漢代陶瓷及其後的中間期

越南古代歷史文獻《越史略》中的《國初沿革》記載了越南(交趾)從傳說的黃帝時期至南越王趙佗統治越南的過程,在黃帝時期,傳說越南有十五個部族,在趙佗南越政權佔領越南之前,這十五個部族之間便已存在相互兼并的關係。秦朝末期,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Nam Vi?t Qu?c),自稱「南越武王」(Nam Vi?t V? V??ng)。越南人將其稱作趙朝(Nhà Tri?u)或前趙朝(Nhà Ti?n Tri?u),並於公元179年設置交趾(今河內)、九真(今清化)二郡。

「昔黃帝既建萬國,以交趾逺在百粵之表,莫能統屬,遂界於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寧、軍寧、嘉寧、寧海、陸海、湯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懐驤、九德,皆禹貢之所不及……秦末趙佗據欝林、南海、象郡以稱王,都番禺,國號越,自稱武皇。時安陽王有神人曰臯魯,能造栁弩,一張十放,教軍萬人。武皇知之,乃遣其子始為質,請通好焉。後王遇臯魯稍薄,臯魯去之。王女媚珠又與始私焉,始誘媚珠求看神弩,因毀其機。馳使報武皇,武皇復興兵攻之,軍至,王又如初,弩折,眾皆潰散,武皇遂破之。王銜生犀入水,水為之開,國遂屬趙。」[18]

漢代,漢武帝於公元111年平定南越,置九郡,其中的三郡:交趾、九真、日南,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三國時期,226年吳王孫權分交趾以南三郡(交趾、九真、日南)置交州,由刺史主管。唐代,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稱越南為安南的歷史自此開始。[19]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自稱「大勝明皇帝」,建立了獨立王朝。越南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建立象郡到公元968年丁部首領建立「大瞿越國」,因屬於中國的「郡縣」故稱此段時期為郡縣時期或稱之為越南北屬時期。[20]

北屬時期的越南陶瓷大致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從越南北方墓葬出土的材料可以看到,漢代時期的越南北方地區陶瓷受中國影響,器型與中國同時期及稍前的陶瓷或青銅器器型相似。之後的發展階段並沒有太多實物材料留存,可將之稱為中間期。

越南Dong Nai 地區陶瓷,距今2000-2900年

越南國家博物館 藏

(1)漢代鉛釉陶器

大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越南北方便生產出鉛釉陶。這一時期的器物大多墓葬出土,至今仍未找到漢代時期的窯址,雖然如此,但其胎、釉等特徵與同時期的中國陶瓷相同,因此可以把該類型陶陶瓷概括為一種類型,本文以越南地區的漢代鉛釉陶器指代之,有的論著直接以「漢-越陶瓷」[21](Han-Viet ceramics)稱之,該類型陶瓷器的流行時間範圍大致在公元1至3或4世紀[22]。

越南北方地區尤其是清化(Thanh Hoa)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鉛釉陶陪葬品。這些陪葬品中有陶制的農場,堡壘模型,此外還有與中國漢代及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器型相仿的鉛釉陶,器型有橢圓形耳杯、香爐、壺、花瓶、盆、罐、三足器等。這些鉛釉陶大多具有禮儀性質,但也少有實用性質的器物。

越南農場、堡壘模型

越南地區的鉛釉陶器型與中國漢代的類似,但其胎釉因其原料來源地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漢代的胎土是發紅的褐色與淺黃色之間的顏色,越南胎土則是淺白色。中國釉色是不透明的綠色,這種綠色是氧化鉛所致,十分厚重;越南鉛釉陶器釉色有的呈乳白色,也有淺綠色,是草木灰釉,相對更薄,燒制溫度更高。[23]

越南漢代蒸汽隔

除此之外,該類型鉛釉陶器有一顯著特徵,即器物表面有一至兩滴釉滴,多為綠色且有裂痕,這種有特色的釉滴也被專註於東南亞田野的瑞典考古學家 Olov Janse (1892-1985年)稱為氣泡「blisters」[24]。至於這種「特意設計而為之」的做法依據,可能是為了表現出青銅色,或暗示在越南的陶工確實知道中國漢代鉛釉陶的綠色鉛釉特徵。[25]

越南漢代時期白釉蓋罐

青釉香爐

越南1-3世紀白釉罐

(2)中間期陶瓷

漢代之後、獨立之前,越南的陶瓷生產情況並沒有全部為我們所知,得到的材料基本上都是陵墓發掘的材料,數量極少,這段時間被稱之為中間期。[26]這些陶瓷粗糙、古樸、厚重;胎為白胎,釉厚綠釉,器物素麵多無裝飾。

越南中間期陶瓷

這段時期有一件陶瓷體現了與其他陶瓷不同的特徵,現藏於東京國家博物館的越南青釉劃花罐,其年代在5-7世紀。器物高25米,口沿高1厘米左右,上部外凸,下部內凹,應為多段拼接而成,平底。器肩有六小耳,其中四耳下有動物裝飾,且肩部刻印蓮花瓣紋。該通身布滿通透的綠釉且有冰裂紋,有流釉痕迹。該器物器型規整,視覺效果精美、與眾不同。

越南5-7世紀青釉劃花罐

3

後記:安南走上獨立發展道路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唐朝派遣獨孤損出任靜海軍節度使。後其在貶職流放到海南島時被殺死,這是唐朝派遣到越南的最後一個節度使。[27]但也有另一種說法,獨孤損在被任命為靜海軍節度使之後,由於朝野內的權利爭鬥,在未赴任前就已被殺害,即著名的「白馬驛之禍」,明年正月,責授濮州司戶,與裴樞、崔遠、獨孤損等被害於滑州白馬驛,時年五十九。[28]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混亂的局勢給越南獨立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後鴻州(海興省)地區的豪長曲承裕自稱節度使,利用舊政權的機構和名義,從外國統治者手中奪取了政權,基本上擺脫了北方封建統治一千多年的枷鎖,他被看成是越南民族獨立的奠基人之一。[29]其死後,他的子孫繼續開展民族獨立的事業。南漢時期,曲承裕之孫曲承美被俘,曲氏的一位老將楊廷義決心繼承曲氏爭取民族獨立的事業。楊廷義自稱節度使,他的女婿吳權鎮守愛州,丁公著(丁部領的父親)擔任驩州刺史。公元937年楊廷義被矯公羨殺害,吳權北上討伐,939年與南漢軍隊在白藤江展開激戰,吳權獲勝。白藤江大捷之後,吳權稱王,自治制度從此結束,經過了一千多年外族封建階級統治後,越南歷史開始了新紀元。[30]而公元944年吳權逝世之後,越南各個封建勢力展開了割據,這就是歷史上的「十二使君之亂」,由此丁部領登上了歷史舞台,首先他和布海口的使君陳賢合作,其後不斷擴大自身力量,打敗了各個使君,公元987年年底平息了叛亂。公元968年,丁部領即皇帝號位為丁先皇(當時群臣上尊號曰「大勝明皇帝」,死後號「先皇帝」),並建國號為「大瞿越」。[31]丁部領被刺殺後,幼兒繼位,國內外形勢危急,丁朝的廷臣擁立黎桓為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史稱「前黎朝」,定都於華閭,年號天福,一直統治到1009年。前黎朝在保衛和建設國家的事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由於後期的政治與殘暴,朝廷推舉了李公蘊為帝,建立起了李朝(1010年至1225年),遷都升龍(今河內)。

從唐代晚期以後,越南開始了一步步的獨立步伐,體現出了一個規律:從曲承裕開始,其後的民族解放領袖都是從「曲承裕體系」中誕生的,而越南全民族的獨立意識也不斷增強,但每一個越南王朝的末期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其後的李朝和陳朝維持了長期的統治,與之前的朝代更迭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中的制度完善則影響著統治的延續和領土的完整。「吳——丁——前黎朝」時期,越南一步步實現並鞏固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進入李朝之後,越南作為一個真正的獨立主權國家,其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ina湃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這些釣魚人——釣魚這麼拚命
原來日本、高麗等等這些周圍番邦,都拿什麼東西來進貢我國

TAG:china湃 |